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镇江路、宽甸路及萨尔浒东路军——《辽海丹忠录》中征伐建州路线整理(二)

2023-07-26 20:18 作者:您的好友隔壁陈叔叔  | 我要投稿

前言:

明军所遭遇的窘境,说明此路之难行,以及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反倒是努尔哈赤可以通过路障及阻击兵力的设置,创造出可以把控的时间差,从容对付西路的杜松等部。

努尔哈赤就像一只深处织网中心的大蛛,蛛网上微微的弹动均被他敏锐地感知,并有效地通过对地形的卓越利用而创造出了可以一个个吃掉的时间条件。


本节文章主要分析《辽海丹忠录》中记载的镇江、宽甸二路,由于这两路位置较近,且在后半段路径高度重合,故放在一起分析。关于路线的介绍,请参考下面总纲:

按总纲内考辨的结果,提取路线为:

  1. 镇江路:经长奠、永奠,三十里至沙松排子,三十里至分水岭,三十里至八家子,二十里至转山头,十里鸦儿河,二十里稗东葛岭,十里稗东葛岭寨子,三十里牛毛岭,二十里牛毛寨,二十里董古寨,十里马家寨,四十里深河子,三十里大家寨子,三十里凹儿哈寨子,四十里家哈寨,三十里老寨。俱系小径密林,不便行军,合从宽奠出边。

  2. 宽奠路:十五里至古洞,二十里小佃子,二十里团佃子,二十里八家子,二十里转山头,余同镇江路。内小佃子,团佃子,八家子,虽有林木,可伐;牛毛岭,家哈岭,林崇岭峻;稗东葛岭,路夹大崖,单马独行。


路程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一里约为576米,也就是说十里约为5.8公里,二十里约为11.6公里。

地点考证:

  • 长奠:明万历六年(1578)置,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南长甸镇。《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长奠堡“在宽佃南百里,其东北五十里为永奠堡”。

  • 永奠:明万历六年(1578)置,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南永甸镇。《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长奠堡”条下:“东北五十里为永奠堡。”

  • 沙松排子:位置不详,疑似今日宽甸县南沙松沟

  • 水岭位置不详

  • 宽奠:一作宽甸堡。明置,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 (宽甸镇)。《方舆纪要》 卷37辽东都司: 宽奠堡在 “司东南五百里。万历六年筑”。

  • 古洞位置不详,查阅日军地图,发现宽甸西北有一地名“老豆碑”,疑似为古洞的讹音。

老豆碑
  • 小佃子、团佃子:位置不详

  • 八家子:位置不详,按书中方位,距离稗东葛岭八十里,约46.4公里。按距离推断,可能为现在的八河川镇。

  • 转山头位置不详

  • 鸦儿河:宽甸县境的小雅河①

  • 稗东葛岭、稗东葛岭寨子:即今宽甸与桓仁界岭挂牌岭,其寨在岭南麓宽甸县境②

  • 牛毛岭、牛毛寨:牛毛岭当为如今的牛毛大山,牛毛寨当为牛毛大山南麓的一座山寨。理由有二:一是据《东江疏揭塘报节抄》③记载:毛文龙令“千总王仲禄哨探牛毛寨虚实.....遂传令各官兵速即进兵据寨,十六日,复进据阎王寨。”按此记录来看,牛毛寨当在阎王寨之前,而阎王寨位置,当在牛毛大山东南方的阎王鼻子附近,则可认为牛毛寨位于阎王鼻子之前;二是据《光海君日记》记载,万历四十七年,朝鲜军征伐建州时,曾“兵发牛毛寨,下营于郁郎山城”,据梁志龙《高句丽南北道新探》考证,“郁郎山城”即今桓仁县五女山城。五女山位于牛毛大山东北侧,说明朝鲜军是从牛毛大山南麓出发,绕着大山前往赫图阿拉,途中经过大山东北侧的五女山,并下营休息,则牛毛寨在牛毛大山南麓,应无疑问。此外有学者认为牛毛寨位于牛毛大山北麓的大甸子村,刘綎与朝鲜军队通过前牛毛翻过牛毛山,到达位于后牛毛地区的大甸子村,王丛安与傅波、张德玉均持此种观点⑤,与史料记载有所冲突,似乎不妥。

阎王鼻子

五女山所在地(百度地图)
翻山与绕山对比图,绕路途径五女山,与史料相符
  • 董古寨位置不详,按距离推断,当在牛毛大山东南侧

  • 马家寨:位置不详,按距离推断,当在牛毛大山东侧

  • 深河子:普遍认为在今桓仁县华来镇二户来村与黑卧子村之间⑥,按《辽》书记载,距离牛毛寨为20+10+40里,约为40.6公里,通过百度地图的测距功能计算,从前牛毛沟到二户来的距离为40公里左右,与推定情况相符,亦可反推得出牛毛寨位于前牛毛沟附近。

  • 大家寨子位置不详,王丛安认为当在桓仁红塘石村⑦,但与古书上记载的距离不符,存疑。

  • 凹儿哈寨子:即现瓦尔喀什寨,即刘綎殒命之处,与史料多有相符,基本可以确定。⑧

  • 家哈寨:即今新宾县查家堡子附近。⑨

  • 建州老寨:即今赫图阿拉。

具体地名已分析完毕,在百度地图上尝试绘出,结果如下图:


八家子之前道路较多推测,八家子之后道路基本可以肯定


小结:

这两条路的特点是高山深涧,曲折蜿蜒,林木繁茂,路阻险远,补给艰难,易于埋伏。并不适宜由此前往赫图阿拉,只能作为奇兵及扫荡外围,堵截残敌所用。纵观明代近300年历史,无论是明朝及朝鲜,均无有从此两路直达新宾的记录,最远不过是刘綎所到的瓦尔喀什寨罢了,成化三年朝鲜征讨李满住,曾攻破兀弥府(即拐磨子镇古城子);毛文龙数次从镇江、靉阳路发动攻势,也仅到达牛毛寨、马家寨、董古寨等外围,未触及核心地带。可见此路之艰难。

以《栅中日录》的记载来看:刘綎军在行军途中,除了山地路途难行外,还多次遭遇了后金方设置的路障,“贼砍大木以塞路”,严重拖慢了行军进度;而朝鲜军也多次因为粮食转运困难,而发生挨饿的情况,从明军中伏前分散阵列收集粮食的情况上看,恐怕明军的粮食储备量亦不健康;而从阿敏3000人的部队能隐藏截断明军后路的情况来看,可供使用的埋伏地形亦可观。后期毛文龙亦多次利用此两路的复杂地形,与后金周旋,可见地形之复杂,本地人亦防不胜防。

综合各方史料记载,刘綎军应在三月初三日与其他三路会师于赫图阿拉(按陈王庭的奏疏,杜松与马林初二会于二道关,李如柏初一出鸦鹘关,按路程来看,初三到赫图阿拉是合理的),而刘綎亦于三月初三言“师期已过”《栅中日录》,此时他位于深河,距离赫图阿拉至少还有两天路程,刘綎于二月二十九停留了一天,即使此日行军,也很难于三月初三到达赫图阿拉,更何况还需考虑后金守军的阻击及骚扰。

刘綎所遭遇的窘境,说明此路之难行,以及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反倒是努尔哈赤可以通过路障及阻击兵力的设置,创造出可以把控的时间差,从容对付西路的杜松等部。杨镐作战计划时间上设置得如此紧迫,后勤严重不足,又分遣亲信勒逼刘綎前进,着实令人费解。要么不知敌情,要么出于私怨,存心不良,要置刘綎以失期之罪,或者死地。刘綎听说杜松已达赫图阿拉的假消息后,疾驰行军,应有担心被杨镐以失期治罪之原因。

当然,从战略上看,从宽甸出发攻击赫图阿拉的决策,显然是有误的,至少此路应当有更高的自由度,而非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强制行军。对努尔哈赤的决策干扰,亦可以说相当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刘綎军即使在被前后夹击的情况下,仍打得十分顽强,击杀了努尔哈赤手下3个异姓巴图鲁之一的喀喇,这导致有明末史料误以为他击杀的是代善,因为代善的称号是古英巴图鲁,明人可能误以为喀喇这个“把兔”就是“古英把兔”

努尔哈赤时期七个巴图鲁
三方日期表


注释:

①⑦⑧《栋鄂部研究》王从安
②⑥⑨《桓仁建州女真志》黄柏栋主编 

③p24<天启三年十月初□日塘报>

④“今桓仁县五女山 ,山上之城 时称兀刺山城 音转作郁灵 于灵 郁郎、郎 、于罗

⑤“牛毛岭即桓仁县普乐堡镇牛毛沟通向后牛毛大甸子村的过岭道牛毛寨即位于桓仁县桓仁镇大甸子村沟内的古寨址至今寨墙犹存关隘耸立”《栋鄂部研究》王丛安、“这个牛毛寨,即今桓仁县四道河子乡的大甸子附近”  《萨尔浒战役东路战场考察纪实》傅波、张德玉

镇江路、宽甸路及萨尔浒东路军——《辽海丹忠录》中征伐建州路线整理(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