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论 0006
最后,我认为上帝选择了“自信”,并将其赐予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更成为所有性格的基本变量元素。总之,上帝在人世间撒下自信,他们无处不在而且也无时不在。人类从幼儿开始就在家人的帮助下,到处寻找并积攒这些自信,从吃到第一口奶水到捉住第一只蝴蝶,从得到第一件礼物到交上第一个朋友。同时每个人也在不断的失去自信,从被呵斥一次到被蜜蜂蜇伤一下,从一次期盼变成了失望,到一次被家人的遗忘。长大一点之后,又都会扩大收集范围,从亲人延伸到朋友和同伴,社交与社会,甚至从对手和敌人身上去抢夺自信,同样也不断的在他们身上失去甚至被夺走自信。
因此性格的形成和变化,其实就是每个人的自信和不自信的积累,以及针对性变化的过程,这是贯彻其一生的动态性存在。自信是一种性格,不自信也是一种性格,自信满满是一种性格,自信了了还是一种性格。虽然他们本身只是一种很单纯的精神感受,但是与不同的作用目标相结合之后,就会表现出复杂多变和形式多样的结果。比如,自信与容貌相结合,就会产生善于交流或者羞于见人的差别,自信与财富相结合,也会出现乐于社交或者懒于出门的不同。
那自信所针对作用的“点与面”的不同,一定会再延伸出细节特征和整体形式上的性格差异。再比如,还是自信于容貌,这可能只会出现些注重外表式的虚荣。但是当自信于自我的一切时,基本都会促成整体性的精神自恋。同时,自信的涨与跌和多与少的波动,都成为了性格的程度性变化,甚至是方向性调整的基础。
既然自信是决定性格差距的基本变量,那当其达到上限时,必然会产生一种极端性格:“绝对的自大”,而反向的不自信达到上限时,也会产生另一种对应的极端性格:“绝对的自卑”,我们就将二者叫做“两极性格”。在这两种极端性格之间,随着自信和不自信的数量,以及作用物与面的变化,就出现了所有的人类性格。
总之,自信是“因”,而一切性格都是不同种类的“果”。至于两极性格在哪里?估计只能存在于理论之中吧,现实中的人类怎会一丝自信或者不自信都没有?所以一个人的真实性格最多是无限的去接近两极,但不会成为他们。这就像自然界中也不存在绝对零度一样,或者说上帝根本就不准许有绝对极端的事物存在,巴别塔同样也永远都建不起来。又因为两极之间的“性格们”,会存在着众多的模糊性界限,而且我也不愿意在名称上费时费力,所以只能用“绝对的自大,自大,倾向自大,平衡,倾向自卑,自卑,绝对的自卑”等等,这些比较泛泛枯燥,既不酷炫好像也不太明确的词,来表现其自信程度状态,因此要习惯去做延伸思考而不被其表面所束缚。
注:后面再提到什么绝对和极端性格,都是在指这种无限接近。但是就行为而言,这种接近也足够表现出其极端的特性,因为并不是每时都能触发他们所尚存的,那一点微弱的自信或者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