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晚年对孔孟之道的态度

我可以这么理解吗?孔子的思想本身有好有坏,但是长时间的封建统治导致流传下来的大部分都是维持专制统治的工具,所以我们要降低孔子的影响
不是 是文化领域的jjdz 没有所谓天然的好坏 只有是否符合wcjj立场和利益的 符合了就是好东西 不符合就需要狠狠批判
回复 @未无者 :《论语》当中“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的名言分别起名叫“李敏”和“李讷”。1954年,毛主席在一次讲话中说:“孔夫子是革命党,此人不可一笔抹杀,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毛主席参加完长女李敏与孔令华的结婚仪式,和女儿女婿及亲朋好友一起合影。之后,他兴高采烈地与孔令华之父孔从洲将军(原名孔从周,谱名孔祥瀛,孔子七十五世孙。曾协助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任沈阳高级炮校校长,1955年获一级解放勋章,开国中将)进行了亲切交谈。毛主席说:“你先人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嘛!我幼年读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套。要不是孔夫子,我连字可能都不认识哩!”1964年2月13日,毛主席在春节座谈会上谈教育问题时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对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说:“孔夫子的传统不要丢”,并以赞赏的口气介绍孔子的学问是从实践中自学得来的。
回复 @冰环冰环丶1c3w33d :关于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加以更多的批判,以便与国民党的道德观(国民党在这方面最喜引孔子)有原则的区别。例如“知仁勇”,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知仁勇被称为“三达德”,是历来的糊涂观念,知是理论,是思想,是计划,方案,政策,仁勇是拿理论、政策等见之实践时候应取的一二种态度,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勇像现在说的“克服困难”了(现在我们说的亲爱团结,克服困难,都是唯物论的,而孔子的知仁勇则一概是主观的),但还有别的更重要的态度如像“忠实”,如果做事不忠实,那“知”只是言而不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还有仁义对举,“义者事之宜”,可说是“知”的范畴内事,而“仁”不过是实践时的态度之一,却放在“义”之上,成为观念论的昏乱思想。“仁”这个东西在孔子以后几千年来,为观念论的昏乱思想家所利用,闹得一塌糊涂,真是害人不浅。我觉孔子的这类道德范畴,应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伯达同志有了一些批判,但还觉得不大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