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一中 唐晓泉:扬名与玉成——《世说新语》读书札记四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7
2020年10月9日整理

作者:唐晓泉,阜阳一中语文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市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省作家协会会员。
一个人要成功、扬名,首先要自己行,其次要有人说你行,最好,说你行的人也很行。——闲翻《世说新语》,潘江陆海、洛阳纸贵、倚马可待,三个成语,横跨不同的章节,在我脑海里融为一体,得到这个认识。
自己行,是一个人扬名的基础条件,不然被推到一定的平台,不会露脸,反而露怯。并且,怀才如怀孕,时间久了自然遮盖不住的。如果暂时不被人知,要么是时间不够久,要么腹中之物不够大。
有人说你行,是扬名的进一步发展,如此才不至于显得王婆卖瓜,才会形成口碑,才能有说服力。俗语云:“龙上天还要借棵歪脖树。”荀子曰:“善假于物也。”
说你行的人也行,更能形成效应。毕竟一般人都人微言轻,不如方家、大家的评价与推介有份量。比如,我要夸我的某一位弟子写作才华高,别人也就那么一听;如果作家莫言夸他(她),估计马上会有记者奔赴阜阳一中。

形容人诗文方面才华横溢、如江似海,常用“潘江陆海”这一成语。潘指美男子潘岳。陆指陆机,写过著名的《文赋》,二人皆为晋代诗人。
当时陆机和弟弟陆云的扬名,得益于张华的铺垫与玉成。
陆机兄弟刚刚到洛阳时并不出名,还因为南方口音被当地人嘲笑。陆机陆云的祖父是三国时火烧连营的吴国大将陆逊。吴被灭,他们远涉山川,由吴入晋,算是来自“敌国”。
当时是西晋的张华把二陆“荐之诸公”,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夸赞陆机“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患其多”,说陆机才高,别人写文章恨才少,而陆机却担心才情似海,汩汩滔滔收不住。张华当时身居高位,写过《博物志》一书,以博学多识见称。在他的铺垫、帮助下,陆机兄弟很快声名鹊起。后来,陆机被《晋书》誉为“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 ——我有云帆,你是长风。没有你,我会搁浅在偏僻的河湾。

大家熟知的成语“洛阳纸贵”,说的是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此词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可是,左思的《三都赋》并不是一开始就誉满京城的。左思的扬名,离不开两个人的玉成。
魏晋时期,成为名士,需三个条件:一是出身名门世族,魏晋是实行门阀制度的时代;二是人要帅,重形貌,尚风神,要龙章凤姿、风神秀彻;三是要口才好,善清谈。但左思三不占一:一则出身寒门;二来人不帅,出门不但不能像潘岳那样被女粉丝们掷果盈车,而且因为“绝丑”,出门被群妪“共唾之”;三是他口吃。所以他刚到洛阳,并不被高看。
为写《三都赋》,“构思十稔”,门庭厕所,到处放有纸笔,得一句便记录下来,呕心沥血。写成拿给别人看,却被讥笑“当以覆酒瓮”,拿来盖酒坛子了。可张华却夸赞说:“此二京可三。”说它可以和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鼎足而三。另外,当时出身名门的西州高士皇甫谧为其作序。此后,众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一开始讥笑他的人竟也开始“绝叹服”。
——我自椟中有玉,他人眼中无珠。因为你的称赞,珠玉才得以光芒重现。

桓温北征,袁宏跟从,途中需写公文,唤袁宏起草,袁宏倚马而作,手不辍笔,一会儿写满七页纸,而且“殊可观”(很值得一看)。从此,“倚马可待”一词,就指人才思敏捷,写文迅速。
然而袁宏幼年而孤,家道中落,在长江边上的牛渚附近出租船舶为生。某夜清风朗月,袁宏于船头朗诵自己的诗作,声音清越,文笔优美。被夜泊牛渚的谢尚听见,吹笛伴奏,移船相见,相见恨晚,相谈甚欢。谢尚乃东晋名士谢安的堂兄,通音律,工书法,善清谈。在他的推荐下,袁宏先是做了谢安的参军,接着又被桓温所用,后来文名大震,被誉为“一代文宗”。
——我有飘飘凌云赋,你倾杨意推荐情(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给汉武帝)。谢尚夜泊牛渚那晚长江边上的诗句和月亮,成为文人心中永恒的向往。

诚然,陆机、左思、袁宏,都才情如海,但张华、皇甫谧、谢尚胸襟博大,真心欣赏,诚心推荐,倾心玉成,更难能可贵,更令人动容。
四百多年后,李白写诗慨叹:“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我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感叹没能遇到谢尚那样赏识自己的人。
五百多年后,韩愈大声疾呼:“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八百多年后,辛弃疾痛心诘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到而今呢?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