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艺术--你不能错过的美学知识点
编辑:凯程中传考研
近年来美学正潜移默化地走进我们的考试之中,又名词解释至简单论述,由浅入深,丝丝入扣。在美学中,尤其是中国美学,常作为考察点出现,如“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等,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美学
1、神韵: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追求含蓄蕴藉、冲淡清远思维美学理论
2、气韵生动: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与品评的准则。
3、传神:描绘人或物生动逼真,表现出人的神态或物的质感。
4、虚静:最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庄子继承其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的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5、诗无达诂: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和解释,指的是众人对诗经的理解不同
6、大巧若拙:语出道德经,指真正灵巧而有没得东西是不经修饰的,真正的巧不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雕琢,而是付物自然,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的实现
7、大象无形:中国古典文论的主要观点,语出自老子,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象指的是形象本身,无形指“视之而不足见”
8、大音希声:老子在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指音乐本身,希声是指人们听不到声音

9、兴观群怨:是孔子的美学观点,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来的,是谈关于诗的社会功能。10、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论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指主张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志向的。
11、尽善尽美:中国古代评价文艺作品的原则,被孔子提出来,实际上是指文艺批评的两方面标准,社会标准和美学标准,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12、知人论世:出自《孟子》,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13、得意忘言:出自《庄子》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舵,追求“味之外旨”。
14、诗“六义”说:《毛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15、诗缘情:出自《文赋》,即诗歌是因情而发的。
16、《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17、滋味说:由钟嵘提出,是喻指作品中的深意、旨趣或审美趣味。
18、“韵味”说:由司空图提出,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
19、妙悟说:严羽的史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寓诗。
20、兴趣说:送递啊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
21、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即以我观境,故物皆著我之色,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