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主旋律,为什么《1921》比《革命者》票房更高?

毫无疑问《1921》赢了,现在的票房也印证了全国大多数普通观众的观感和推荐度。
上映11天,《1921》票房4.04亿,《革命者》票房1.07亿。
先来说一说为什么《1921》更引人入胜吧!可能是头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历史课本中的革命先烈,有了真实鲜活血肉“人性”的一面。在成为革命先驱者的道路上,在这些年轻的生命里,有着如同你我一样的优点、缺点、热情、冲动……他们也是人。



年纪最小的几位,从各地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晚上散会就惦记着出去逛逛热闹,玩累了翻墙回家。吃饭时候吃得香,但是碗筷还是想不起来洗。这就是年轻人的真实状态啊!


为了和杨淑慧约会,吃冰激凌吃坏了肚子而错过开会这么重要的事情。周佛海提到杨小姐时的满眼星星,也让人感同身受。


陈公博夫妇一出场,就带着满身贵气,时髦FASHION追求精致生活,即便是开会也要自己住在豪华酒店里。单纯放在那一时刻来说,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第一批领袖们,也是因为家庭条件优渥才有机会出国游学接触先进思想,才把这股想要革命的热情带回中国来。
实业救国,办学兴国,最终这群志同道合的人才走到了一起,有了《1921》的故事。


精致的姐姐们,就算放到今天,也是让人感叹气质出众。饱读诗书的女孩子们,除了拥有一颗丰富柔软的内心,也有从内而外散发出的从容淡定。这就是大家闺秀该有的样子。

年轻的毛润之,喜欢吃辣椒、喜欢吃红烧肉、喜欢烟不离手,但这些细节都让人物多了一些接地气的可爱之处。

李达教授也有冲动冒失的一面,也有害羞腼腆的一刻,他不仅仅是一名领袖、一名思想家、一名革命者,他更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有脆弱,他也想要妻儿团圆。

年轻人当然也有自己的功利心,也盼望着自己能作为老师最优秀的学生成为第一届代表成员。眼神里有野心,这不必隐藏。


《1921》里陈坤没有让观众跳戏,在那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悲愤里,陈坤不是靠台词,而是靠眼神中的光芒和失落后的黯淡,让人相信,这就是那个有血性的陈独秀。
两三场戏,人物就活了。不需要过多的背景交代,陈独秀这个角色就立住了。
人性之美,在于勇敢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还愿意舍身赴义去开拓新世界。
尽管人物众多,但《1921》成功把那个时代第一批革命先驱的“人性”刻画到位了,他们不是“神”,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热血的、勇敢的、懦弱的、慷慨的、惆怅的年轻人。


不得不赞叹,作为摄影指导的曹禺,为《1921》打造了令人惊艳的镜头美学。光影不仅是背景,更是刻画人物与烘托情绪的最佳利器。不管是轰轰烈烈的大场面,还是细腻的人物特写,所有镜头都让人感觉一气呵成,气韵悠长。
倪妮扮演的王会悟,红船上雨过天晴的撑伞回眸,这个经典镜头值得被记住。
人性之美,镜头之美,都给《1921》加了很多分。

导演黄建新全片都没有用力催泪,只有在片尾,当观众开始认识这些年轻人,为他们的命运起伏开始感到共鸣时,才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每个人的结局,杨开慧牺牲时年仅29岁,这个永不瞑目的泪眼,令人震撼。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结束在风华正茂的青春里。
没有《1921》,就不会迎来今天自由、富足、公平的2021。今天的中国站起来了,是因为有无数年轻热血挥洒在历史的长河里。

《革命者》则用力塑造了一个毫无缺点,只有理想和大义的李大钊人物形象。我们在书本里读到过太多这样的课文,站在2021年的今天,故事里依然只有陈旧的、脸谱化的人物,则很难抓住观众。
在成为革命者之前,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李大钊是否遇到了自我质疑和挫折?
在平衡家庭和革命理想的时候,李大钊是否内心也会受到煎熬?
在作为老师教授,和作为革命思想家,和作为编辑作者的李大钊,有哪些不同的特质?
很可惜,种种关于“人性”的部分都没有呈现,全片集中在所有人对李大钊闪光时刻的回忆中,太过强烈的光芒,毫无阴影的雕塑不是立体的,这个人物也因此失掉了很多的代入感和信念感。
观众已经用票房给出了最直接的评价,我想这就是这道问题最终的答案吧!
(ps很多剧照并没有官方发布的版本,文章中部分图片截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