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环保企业能做产业互联网吗?

2021-07-11 11:22 作者:逐梦焚天  | 我要投稿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瑞洁特研究院

作者:潘定国

前言:前辈啊是环保行业的革命乐观者,是民营环保企业改革的先行者之一。潘总啊自比马云,再不济也要做雷军。他认为当下的环保行业就如同二十年前的电商十年前的智能手机一样。

十几年前,阿里巴巴开始做电商时,前面已经倒下一批电商公司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8848.com,它是以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命名的。这家公司在倒闭后讲,中国不具有做电商的可能性,当时没有网上支付,没有信用体系,没有方便的物流,交易的各方缺乏诚信和相互的信任,供货方因为都是不规范的手工操作导致管理成本很高。其结果是几乎每一笔交易要么有纠纷,要么因为效率低下非常艰难地得以完成。

不过,马云的想法和8848公司的创始人不同。没有支付手段,他就做一个,没有信用体系就建立一个,没有好的物流就由公司出面谈一个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条件。

当然,马云也有失败的地方,比如试图帮助供货方提高管理水平的阿里软件就做失败了。但是,总的来讲,马云和他的公司花了几年时间主动解决了电子商务会遇到的大部分问题,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而雷军的故事潘总在下面演讲有着重说明。

潘老总他对环保行业而言究竟是先进还是先烈我们等十年后再看。


以下是演讲正文:

以下内容源自瑞洁特董事长潘定国在黑马产业大课·杭州站现场演讲内容。

目前国内大环保行业的特征是“大赛道,小企业”,行业有着万亿级别的市场,却仍没有一家千亿市值的企业出现。在“碳中和”大背景下,传统环保这个大赛道如何提高效率,充分配置行业资源为整个行业赋能。

传统行业想要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所做的业务变成实时在线。今天这个时代有十亿人都是实时在线,所以当你把你的业务也变成实时在线的时候,就能变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01快速捕捉行业新风口,做时代的企业

20年来,房地产是风口;10年来,消费互联网是风口。未来10年,风口是产业互联网;而未来20年,风口将会是“碳中和”。如果把碳中和结合数字化,未来中国将会产生批量千亿级企业。

我在创业过程中,分别做了地产SaaS、环保、社群电商、餐饮和大家居这五个不同行业。商业不断演进到今天,形成了三种商业模式。

第一种,农耕文明。特征是靠经验积累做生意。例如滴滴出行的农耕文明就是以前去长途汽车站坐车,一个老板包一辆车子,然后自己做司机。

第二种,工业文明。特征是依赖专业协同分工,提高标准化效率。例如滴滴出行的工业文明就是今天一个城市里的出租车,统一经营管理,专业协同分工。

第三种,互联网文明。特征是做连接、造共享,做赋能。例如滴滴出行互联网文明就是不买车也不招司机,只需要提供服务,这个时候做的就是连接和服务。

所以,能做五个行业的真正原因是,我做出的商业模式创新,全都在实践以数字化方式充分赋能每位专业人员,这使得我的企业步入了互联网文明阶段。由于互联网文明强调形成自我闭环,因此效率更高,可以抓住更多机会。 

因此想要做时代的企业,就要善于捕捉时代发展的趋势。不能只对业务很敏感,还必须学会站在企业角度,思考未来的大机会在哪里。尤其在如今各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更需要学习实践互联网文明如何连接与赋能。


02打造互联网文明,构建数字化平台

为了在环保行业打造一家具备互联网文明的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连接赋能,保证高效率,我选择了一个非常具象的学习标杆——小米。 

小米在消费互联网“十年风口期”中,快速成为一家千亿级市值互联网公司。而成就小米高速增长的精髓,就在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铁人三项”:硬件产品+软件系统+社群电商。 

首先,小米有硬件,除了它的手机,还有顺为资本投资的产品生态;其次,小米有软件,最主要的就是MIUI操作系统;第三,小米的社群电商,也就是“米粉”,让小米获得了超过3亿的庞大私域流量。

小米超过3亿的庞大私域流量,这里的粉丝可不是普通的用户。小米每推出一款产品都是几十万套、甚至几百万套的销量,这在传统的角度来看很夸张,但是以互联网文明的方式来看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它是以一亿的粉丝实现几十万的转化。而这样的转化是没有广告成本,没有销售成本,没有线下的成本的,这跟传统的手机厂家销售截然不同。

有了流量之后还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导流。小米的产品不完全是为了赚钱,更加是为了跟用户建立关系。客户买了小米的产品,比如净化器、电子秤、手环等,都要下载小米的APP,这就产生了客户粘性,这不是交易,而是构建关系。小米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原来商场是渠道,电视台是媒体,产品厂家是产品厂家,而今天小米都干了,这就是互联网,只有这样效率才能最高。

有人说环保行业不一样,不会产生这样的变革,我可以告诉大家,再过三到五年时间,所有的公司都必须互联网化,到那个时候再做准备就来不及了。


03企业高速增长,来自商业模式不断迭代

那么,借鉴小米的模式,我是怎样具体做的? 

第一,打造环保行业的优质产品矩阵。瑞洁特生态拥有“瑞洁特平板膜MBR”、“中国膜罐”等一系列自有产品,并持续研发迭代,形成了领先于行业的MBR解决方案。 目前瑞洁特生态的产品与方案已经应用于全国所有省份十几个行业1000多个的污水处理项目中;并与科研院所共同成立新研机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还计划成立环保类专项基金,类似顺为资本,建立环保行业水、土壤、气体方面的产品目录,通过OEM、代理、合资、共研等形式,打造产品创新矩阵,布局环保行业全产业链。

第二,成立碳软科技,目的是研发环保行业的SaaS系统。环保行业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软件公司能够提供服务,而没有成熟的数字化系统,将无法实现业务的实时在线、网络协同、数据智能以及最重要的生态化,也就无法打造具备互联网文明的企业。 碳软科技现已开发出基于客户关系的线索管理系统、大客户营销管理系统,把产品、渠道、销售通过数字化的系统连接,从而实现业绩倍增。还正在研发将全部业务在线化、内外部网络协同化和数据智能化的数字化系统。这些工具,将为环保行业提供以数字系统为基础的赋能服务。  

第三,建立环保水圈粉丝社群。环保水圈是行业首创的“产品+新媒体+社群”模式,目前为止,环保水圈拥有30万关注粉丝、8万微信好友、5000多名经纪人,不仅可以替瑞洁特生态自己的产品导流,还能为其它环保设备厂家进行广告宣传、为垂直类工程公司导流、为各类环保企业提供知识付费服务等等,成为了环保行业内为数不多的赋能型社群。同时为环保行业搭建碳软环保通小程序,实现从“新浪”模式——“今日头条”模式的突破,共建环保行业“环保人的集聚地”。

瑞洁特生态通过打造环保优质产品矩阵、成立碳软科技、建立环保水圈粉丝社群等方式连接赋能、保持高效共同推广核心业务,最大程度化挖掘大环保这一蓝海市场。


结语

2021年是我国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的元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引领新技术变革创新、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场深刻“革命”,为环保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洁特生态作为打造“环保+互联网”生态圈的先行者,未来也将更加注重对环保行业的数字化整合与创造,打通融合互联网与环保的商业模式,向行业内外传递更多价值,与环保同行一起打造碳中和的黄金时代!


后记:什么?你问我怎么想?环保行业是是典型的toB行业和to政府行业,而且赚钱的大头是政府和国际化企业,这本身就比消费者行业要难做很多,如果联网能把地方业务干到全国去当然最好,可关键是不联网也行啊,关键不是网,是关系。是与政府关系跟各实体行业的关系决定工程量。本该是由技术与服务决定的,可现在还没到那一步呢,还在拼关系搞偷排数据造价打价格战呢,监管是要打持久战的。

我只期望工业互联网能拉平环保行业的信息差,减少不透明,给正规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吧。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环保行业永远没有未来。

现在环评的增量已经到头了,接下去越来越难做了。环境监测尽管火爆,但是个天花板明显的重复性高的可替代的行业。什么时候人工智能辅助环境监测了环保行业的监管就透明且垂直落地了,那时候数据直接同步到环保局,中间过程难以人为造假时,估计环保行业才算是能规范起来吧。才有进一步向上发展为成熟服务业的可能。

而且,对于工业互联网而言,如果无法有效提高行业效率,降低成本,那对于环保行业而言就没用。恰恰环保行业不是那种可重复性高的行业,它的各个子领域都需要定制化服务,互联网很难切入。而且工业互联网如果不能提高环保行业普罗大众的薪资那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就是聊胜于无的东西,如果反而拉低了本行业人员薪资增长水平,或者造成外来行业人员大量进入来抢饭碗而本行业人员大量失业,那就尴尬了。

而现在的情况是: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环保行业全国平均月薪只有四五千。

只能说明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偏高,这意味着太多人连四五千都拿不到了,被行业内的少数高薪拉高了平均数。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绝望。

第二种是正常,大致呈正态分布,意味着大多数人月收入在一万以内(即以月入五千为分界线均匀分布),拿高薪的人很少。环保行业所谓的高薪也不过月入过万,年入五十到一百万之间的公司老总(这么点的高薪也基本拉不起环保行业的平均值),基本上是个上下限都很低的行业。要学会自救。

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一棒子打死环保行业了。

当然,不排除我对环保行业太悲观了,但现实如此。不过主动求变还是不错的,有了主动性,一切才有了希望。只不过是主动深耕还是主动转行就看个人选择了。

环保企业能做产业互联网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