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音博藏珍 | 唢呐:基本构造

2022-10-15 22:22 作者:星海音乐学院博物馆  | 我要投稿


从上期文章中我们已知道,

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

唢呐有着各种各样的别称,

但它们的内部结构是大致相同的。

接下来,小编将带领大家了解唢呐的基本构造


明代王圻在《三才图会》所述:“锁呐(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时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寥寥数语,虽未详尽,但亦可略晓至少自明朝以来,唢呐的基本形制几乎是延续至今的。


现代唢呐主要由哨、气盘(或称气牌)、芯子、杆和喇叭口(或称碗)五部分组成。唢呐的大多是以芦苇制成, 也有用麦秆制作。芯子则是由铜管所制,起到哨片与管身的连接作用。其形状为上细下粗,下端插入管体,上端为哨片插口。形状为圆形、且中间有圆孔的是气盘,可将其套入芯子的上端,演奏时可起到减轻吹奏者唇部疲劳的作用。唢呐的即气柱,上细下粗,并开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是由木材制成,木材的软硬程度会影响唢呐的音色。在杆的下端的喇叭口为铜片材质,主要起到扩大音量的作用。


本期推文主要介绍了唢呐的基本构造,但唢呐究竟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呢?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我们下期再会!


参考资料:

[1]缪天瑞编:《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585页。

[2]《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380页。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180页。

[4]唢呐构造图转引自万源:《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吹管乐器配器法的声学原理》,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执

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凤仪/黄嘉嘉

文献翻译:朱正一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音乐学系2021级唐海雯,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


音博藏珍 | 唢呐:基本构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