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唢呐:历史与流传





富饶的岭南红壤孕育了其独特的岭南音乐文化,就连我国传统音乐中最为常见的乐器之一——唢呐,在岭南音乐浸润之下,同样被赋予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广府地区的“啲咑”、潮汕地区、客家地区的“嘀嗒”和“金口角”等,虽所指的皆是大众熟知的唢呐,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流变后,均与传统的唢呐有所区别。在了解岭南音乐的唢呐之前,小编先带大家熟悉传统唢呐的基本情况。
唢呐,又名喇叭。在我国不同民族文化中也有诸多名称,如“号笛”、“苏尔奈”、“大笛”、“巴拉满”等,在现代乐器法中属于双簧气鸣乐器,流布于我国汉、满、蒙古、回、维吾尔等民族中。
那么,唢呐是从哪里来的呢?关于中国唢呐的起源,学术界尚未定论。现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为日本音乐学家林谦三在其著作《东亚乐器考》所言,即中国的唢呐是由古代的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并以唢呐为名,即为波斯语zournä(zurnā)的音译。
而唢呐又是在何时传入中国的呢?经刘勇等专家前辈推论,最早传入我国的时间应在北朝至唐代期间。但到了金、元时期,唢呐才逐渐在全国各地兴起,直至明清时期广为流传。
时至今日唢呐仍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实用性最强的乐器之一。其在我国运用范围也极为广泛,在婚丧、祭祀等诸多民间习俗仪式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真可谓,一曲唢呐,尽显世间百态。
本期推文主要简单介绍了唢呐在中国的历史流变,下期推文将与大家分享唢呐的基本构造。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我们下期再会!
参考资料:
[1]缪天瑞编:《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585页。
[2]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407-411页。
[3]刘勇:《中国唢呐历史考索》,《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2期第36-48页。
[4]《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380页。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执
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凤仪/黄嘉嘉
文献翻译:朱正一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音乐学系2021级唐海雯,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