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谢林哲学体系归纳(再理解)

2023-04-08 12:34 作者:弥生Ryuichi  | 我要投稿

1.谢林对费希特的反思:   费希特哲学体系中最不能完整解释的就是他的知识学第二原理,“A≠—A”(矛盾律),矛盾律到底如何解释呢?按照费希特的说法,在他看来这是纯粹自我本原行动的一种反设或是不设定,并且费希特在其合题(知识学第三原理中)中也提到,自我是让渡了部分实在性的自我,非我是具有部分实在性的否定性的非我,所以当费希特尝试着把自己的前两部分命题合起来的时候,他的自我已不在是自我本身了,这里的自我注定是不纯粹的(费希特自己也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到底如何统一主客之分,或是说理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方法①:在自我中统一    自我不可能统一非我,自我之中不可能允许非我的存在,所以在自我中实现统一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坚持自我中的统一,必定会使得现实是不可能的。   方法②:以自我之外的自在之物为原则   自在之物是原始的偏见,在知识中无法证明,现象界无法认识,并且如果把自在之物作为统一源泉,自我就被取消了,这样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将会被限制,又退回到了康德的老路。   即然自在之物是不可能的,那必定有“自我”与“非我”的存在,并且他们是实在的(为什么这里的“自我和非我”应该是实在的?我觉得主要是对“实在”的这个词的理解,这个实在的意思一定不能理解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它应该是形式与经验材料的符合的意思。),对二者的统一也是实在的,与此同时,因为我们已经证明在自我中寻求统一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二者的统一不可来自于二者任意一方,只能够去寻找更具有更具有根本性,更高的基础。 2.绝对同一原则   谢林的方法:自我与非我,理智与自然既是实在的又不能是矛盾的(如果即然是统一的,那为什么又会有矛盾呢?),那么自我和非我,理智和自然都是实在的,问题出在矛盾不是实在的。(因为自我和非我,理智与自然都是实在的,那为什么现实世界还会有这些差异,为了证明自我与非我,理智与自然的实在是不可推翻的,这也是现实世界可以存在,得以认识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只能从矛盾本身进行继续追问。) 我们会认为理智和自然会有“矛盾”,那是因为理智和自然只是看起来的好似本质差异的矛盾对立关系,但实际上理智和自然是没有本质差异的,只有量的差异,只有如此才能消解矛盾。(和费希特的方式其实是类似的,个人觉得)同时,因为我们已经提到消解矛盾的根本力量绝对不是来自来自两者中的一方,所以消灭两者之间矛盾的只能是二者的绝对同一。   绝对同一是一种超越有限主客体对立的精神或规律,它即不能是有限的自我也不能是有限的非我,只能是无限的“上帝”创造活动本身,甚至不能用“它”这样的有限词汇去指称,因为“绝对同一”本身是无限的。  所以走到这一步,谢林已经解决了自我和非我的“矛盾”,理智和自然实现了本质同一,由此,我们可以在自然中发现理智,也可以在理智中认识自然,并且这也是哲学真正的任务。 3.哲学的任务   在自然哲学中,从客观的自然的事物出发,引出理智的东西,得出唯心论、观念论;在先验哲学中从主观的、理智的东西出发,引出自在的、实在的东西(这个“实在的”就是指实际客观的事物),得出实在论。   在这里,谢林所谓主观和客观都只有有限视角下的区分,所以在还原达到了更根本的层次后,主观的东西失去了主动性,不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得出了所谓实在论。(这里并不是说产生了某种物体,在谢林的哲学体系中,“物性”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个意思。)   同时,这个客观的事物又因为可以呈现出主动性,规律性,目的性,即得出了唯心论。(谢林哲学体系中,目的性比意识更是本原的理智,意识只是目的性的一个表现方式而已。  所以,从这里不难看出,实在论和唯心论并不是绝对的割裂的,他们只是绝对的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向。理智和自然是绝对同一的,我们在现实世界看到的理智和自然的差异并不是两者之间本质的矛盾,我们看到的二者的差异只是抽象掉绝对同一之后派生的差异。(也就是在有限世界,有限视角来看待)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唯心和唯物从来不是一个哲学家最根本的立场和出发点,唯心和唯物的区分只是派生的,对于绝大多数哲学家来说,他要做的肯定是调和这二者的矛盾。 综上,理智总是“理智—自然”,自然总是“自然—理智”或者说,带一点点理智的自然和带一点点自然的理智。(“带一点点”意指以模糊的方式呈现出来。) 4.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何以可能,原因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的自然总是带一点点理智(自然在序列自身的同时,理智也在其中序列 自然同一于理智的无意识的理智创造,但同时自然的变化发展同时进行着理智的序列。),所以自然哲学家才会力图将自然理智化。   自然从低级到高级(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阶段),也就是从力学,电磁学再到生物学,自然在人(自我意识)发展到顶峰。【自然不仅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规律性,目的性,理智性,而且自然在发展中还来到了理智。】 5.先验哲学  自我意识起初只是表现为感觉,最低程度的意识活动(与不成熟的理智接近,此时还无法区分主客体),之后发展到创造性直观,创造了认识客体,也创造了号称是自我的认识主体,主客对立呈现明显的趋势。   之后发展到反思,自我不拘泥于创造性直观的客体,而是意识到自身才是创造客体的力量,自由力量。自我对客体进行了扬弃。(从中而来,从中而去。)   自我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就是自身,无需客体的限制,并且自行产生客体,纯粹理智(纯粹实践理性)   但…理智在确立自身的自由的现实性的同时,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虽然实践理智坚持了自己的应当,意图自行创造属于自己的客体,但事实上却总是与其想法相互违背,理智总是受到现实的强大的威胁的压迫,以及自身的无奈与无力感。   按道理来说,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善,但事实上却总是事与愿违,事件往往不受控制,走向我们难以预料,难以抵抗的现实的恶,所以我们应从总体的,无限的超越的视角上来看,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了绝对的同一,善恶只是有限的理智看到的差异。  实践的自我,理智的自我从来都不是个人的英雄传记,而是世界的历史,因为我们自我的所谓主观意志得出的恰恰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理智,或自我意识,在此时又又透过主观的自我意识,连接到了无意识的自然,实现了从唯心论推导出了实在论。   自由与必然,理智与自然,发生了神奇的同一,这种“同一”是绝对的同一,是历史中的“上帝”。自由着的命运,命定着的自由,人的自由是必然的,必然是自由的,任何对人的自由否定都只是孤芳自赏者的自怨自艾。因为对于有限的个体来说,历史是超越的,不可抗拒的,呈现必然的趋势,而对于无限的“绝对”来说,历史是内在的。  6.艺术哲学   有限的理智如何把握无限的绝对,依靠个体的感觉,反思,创造性直观必定是行不通的,只能依靠目的性直观(理智直观),这是一种将自然与理智视为绝对同一的不同活动,这是哲学家的直观方式,但目的性直观依旧带着差异,有着主客观的区分,而绝对的同一是不区分主客观的,所以绝对同一不能完全在目的性活动中完成。由此我们需要一种更高的活动,这一种活动允许主体和客体共存同时扬弃双方,使得主客之分得以取消,谢林提出用“艺术”的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所以我们进入了谢林的艺术哲学部分。   艺术是天才的创造活动,其创造方式与自然的创造方式一致,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它具备自然的本质和理智的本质,同时又扬弃了二者,实现了绝对同一,自失于绝对同一的创造活动中。   这种无意识的创造,即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创造,完全凭借“灵感”,自然就是这种灵感的方式。有意识的创造,即目的性创造,是理智与自然交互的创造。艺术创造中,美感的出现就是和谐统一的出现,首先就是无意识的创造中,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灵感”,或者说某种对“美”的特定感觉,久而久之,当开始有意识的创造时,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自己大脑思维的产物,也是与外界(自然)相互交互的过程,直到我们可以创造一副“作品”。(一个即容纳了主体与客体或理智与自然,并实现了扬弃,达到“绝对同一”的和谐的东西。)但是,谢林的这个“灵感”到底从何而来,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具有这种“灵感”,怎样才能成为天才?无法回答,陷入神秘主义。    

谢林哲学体系归纳(再理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