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笔记】中国医学史 吴鸿洲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写在前面:很有(一半)精神!
教材评价:
一本简史,仅187页,偏医学成就介绍,缺乏具体医疗事件(猛然发现,这玩意确实是医学史而不是医疗史,原来我想要读的是医疗史啊!)
原始时期至春秋:以现代考古发掘(如:甲骨文、遗骨)、经典著作(如:《史记》、《山海经》等)对该时代的描述为主要内容
战国至南北朝:以医学著作、著名医家为主要内容
隋至清:以医药行政、医学著作为主要内容
民国至新中国:以中西医行政、教育、经济及学术发展为主要内容(中西医学及医疗在中国的交流、碰撞、发展,很感兴趣涅,又得找书了~)
第1章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遗骨中留下的疾病记录:牙周炎、龋齿、骨折、骨质增生、头骨凹陷、啮伤、母婴俱丧(14~23岁女性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小儿遗骨高占比)
第2章 夏至春秋

酒为百药之长(通血脉,行药势)——但过量伤肝伤胃你也是知道的ˋ( ° ▽、° )
第3章 战国至东汉——《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第4章 魏晋南北朝——《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鬼遗方》《中藏经》《小品方》《本草经集注》


第5章 隋唐五代——《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新修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
第6章 宋金元
1、政府
(1)医政机构和管理制度
宋,太常寺下太医署/太医局(医学教育),翰林院下翰林医官院与翰林御药院(医药管理)——还有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安济坊、病囚院、漏泽园等)
医药教育与医药管理,互不隶属,各司其职,改变了唐太医署政教合一的建制
太医局与御药院,承担宫廷医疗
医官院/局,掌管医之政令、医疗事务(供奉医药、承诏视疗众疾)
(2)医学教育——三舍法,印历,十全、失一、失二、不及七、不及五(上、中、下、降、退)
(3)校正医书局
(4)医籍的编著和刊行
《开宝本草》(《新修本草》、《蜀本草》、《本草拾遗》为依据)、《嘉祐本草》(开宝之后)、《本草图经》、《太平圣惠方》、《神医普救方》、《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国家颁布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官府守之以立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
(5)创立国药局(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修和良药,以利民疾——南宋,利益诱惑,贱买贵卖
2、个人
《证类本草》唐慎微,整合历代、民间、宋《本草》《图经》而成
《本草衍义》寇宗奭,拾遗补缺,宋《本草》《图经》,纠正谬误
《饮膳正要》忽思慧,宫廷饮食之经验
《普济本事方》许叔微、《济生方》严用和、《苏沈良方》沈括、苏轼
3、古籍整理
(1)伤寒论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以经解论
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正气、因时因地制宜,伤寒(冬寒、春夏伏气、四时异气)
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经络论三阴三阳,以阴阳表里为辨证大纲
许叔微编撰,《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北宋·韩祇和,《伤寒微旨论》
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
(2)内经与难经
《素问玄机原病式》、《读素问钞》、《难经本义》
4、医学理论发展(太丰富啦,发癫<( ̄︶ ̄)↗)
《欧希范五藏图》、《存真图》
《崔氏脉诀》、《察病指南》
《金镜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消论》、《十药神书》、《脚气治法总要》
《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儒门事亲》、《集验背疽方》
《活法机要》、《永类铃方》、《世医得效方》、《扁鹊心书》
《产育宝庆方》、《妇科秘兰全书》、《坤元是保》、《女科济阴要语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女科百问》、《十产论》、《妇人大全良方》、《幼幼新书》、《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小儿药证直诀》
《疮疡全书》、《银海精微》、《洞天清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针经指南》、《备急灸法》、《流注指微赋》、《按摩法》、《按摩要法》
《疑狱集》、《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验尸格目》、《检验正背人形图》、《结案式》、《无冤录》、《洗冤录集》
5、养生
《云笺七籖》、《修真十书》、《道枢》......
6、金元四大家(四大家有五个不是常识吗?)
刘完素,火热论;张元素,脏腑辨证论;张从正,攻邪论;李杲,脾胃论;朱震亨,相火论
第7章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普济方》《医方考》《温疫论》《景岳全书》......(太多啦,从宋开始就太多啦)
太医院(政教又合)
医学13科、诊治(御药房两班、出巡、使节、疫情)、祭祀名医、药物管理、地方(医官、惠民药局...)
4季考试、3年大考、外访保举
第8章 清代
1749年,《医宗金鉴》作为中医教科书之一
《串雅》结合走方医(铃医、江湖郎中)经验
顺治元年1644-同治十一年1872,不完全统计,疫病流行,80余次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时方派
《吴医汇讲》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一年一刊,共11卷(1792-1801)
第9章 民国
1、医事制度与医药设施
鼠疫、霍乱、天花、黑热病、吸血虫病、结核
民国时期政局不稳,中医废存问题争议不断
2、医学教育
外国教会——西医教育
上海神州医药总会,1913请愿书——另设中医专门学校
(1)学理精深
(2)地理气候饮食体质不同,不可单西
(3)民间信中医者多
(4)西医不足全国之用
(5)神州医药富于天产,国家财税利源
1914,准予分别筹办——上海,近代中医教育发祥地之一
5、维护与废止
中医药学的存在与发展不符合外国列强在华利益
自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后,1929年,又出现维护中医和废止中医的激烈斗争(余汪提案)
第10章 新中国
1、卫生工作方针与中医政策
1950年,全国卫生大会,以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
1952年,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954年,重视中医,学习中医
1962年,继承老中医
1978年,中医后继乏人问题
1980年,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
(1)中医重要,中西医结合正确,但不能西医改造中医,中医不是西医的从属
(2)中医科研,理论实践上加以总结研究,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
(3)职称,按中医标准
(4)搞好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除稀缺贵重药材,开放一般药材价格
1988年,扩大职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
(2)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
(3)加强中医药机构和队伍的内涵建设
(4)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03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列》全面依法管理和发展的新阶段
2、中医药医政、医疗、教育
(1)医院
1949-1954,中医从业人员30多万,卫生工作者协会,吸纳个体中医
1954-1966,卫生部成立中医司,中医院、中医联合门诊部、中医科
1966-1976,严重摧残
1976,拨乱反正
1980,中医医院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1983,加强中医急症科
1992,广州,总结中医急症工作经验和成绩
(2)办学
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班(1951.12)
光带徒不够,中医学院得办(1956,周恩来)
一版教材(1958)
二版教材(1963)
25所中医院校(1984)
郑州会议(1989,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
中医药大学(1993-1996,7所)
47所高等中医药院校(2008)
3、中药医事业蓬勃发展
2009,第一届国医大师
中药,计划经济的紧缺,市场转向的日益丰富
后记:又找到《中国医学通史》、《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看完再综合总结吧ㄟ( ▔, ▔ )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