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的“二合一”——历史地图类大题


各位淀粉们,快递已全面恢复,最近已加急处理春节的订单,预计今天均能发完,感谢大家的支持与理解。接下来就开始今天的干货吧!

春节已过去许久,不知道在假期,淀粉们有没有无所事事呢?从今天开始,小编将持续为大家带来不同类型主观题的解答技巧。这次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历史地图类主观题”该如何下手。文章pdf版获取方式见文末哦!

【题型分析】
历史地图一般通过地图的图例说明和图片内容共同体现历史的时空观念。增强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该题型一般以考核历史地图变化为问题切入点,围绕都城的变迁,地理名称的变化,疆域的改变,行政区域划分战争形式的发展及进程,区域经济特征,文化交流路线,经贸路线等反映历史现象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的进程。
【解题模型一】
1.设问类型:分别提取图A、图B、图 C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解题步骤
步骤一: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解答。
步骤二:读材料:
(1)看地图时间。
(2)看地图图例,注意地图中的关键词语。
(3)分析图例的数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判断,并指出结论得出的理由。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例:(2020·山东卷)图一、图二、图三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一、图二、图三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一: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一为东汉(永和五年)。
图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二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三: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三为唐代(天宝元年)。
【解题模型二】
1.设问类型:以地图信息创设情境,以地理空间转移主题写历史短文。
2.解题步骤
步骤一: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解答。
步骤二:读材料:
(1)据地图中重要地点联系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地理空间演变的特点提炼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
(3)联系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解读材料中地理空间转换的意义。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例:(2021.山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足迹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在图6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
答案:
观点:“足迹”见证了中共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
论述:1934年,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进行长征。1935年1月到达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转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中共中央正确的领导,成为中共历史上的转折点,1936年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开启了中共历史上的延安时代,领导抗日战争。从1937年~1945年,中共领导了八年抗战,这种取得了完全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从延安转移到河北的西柏坡,继续领导解放战争。1949年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以后,中央从西柏坡进入北京。着手准备新中国的成立。
由此可知,材料中的足迹,展示了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斗争的基本过程。
归纳总结
识读历史地图主要遵循“三读”“二补”的步骤。
“三读”指的是:
1.读出历史地图反映的时间和空间、
2.读出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
3.读出历史地图上呈现的关键信息。
“二补”指的是以文补图和以图补文,即把题干所给的文字信息和历史地图结合起来分析,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使用“三读”“二补”法,有利于我们准确获取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观察并分析历史事实发生的原因、总结历史事实演变的规律。
好啦,这一期的主观题干货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淀粉们也可以打开《定哥红宝书》看看有没有相关的专题呢?如果没有的话,大家也别急,可以动笔进行思考和摘录,有条件的话也能打印文章。后台回复暗号:“历史地图类大题”,即可获取!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