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本书的原标题是《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直译为 "生命对你应该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这本书就是从个人心理学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道路和意义。其中就涉及到了作者阿 得勒与弗洛伊德一个很大的分歧点-自卑。
自卑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否定,是一种消极的看法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体验。听到自卑这个 词的第一反应一般会认为自卑是一种糟糕的心理状态,是应当避免的。然而,作者阿德勒提 出了一种不同的理论,他认为自卑感是与生俱来的正常情绪,而且自卑感可以促使我们改变 自身的处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实际上,真正带来问题的不是自卑感,而是假如一个 人感觉到自卑的时候,不用正确的方式去踏实努力的发展自己,而是企图在心理上追求一种 虚幻的优越感来补偿自卑感,那么他的自卑感就会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变得盘根错节,深深扎根在内心。
自卑感,我认为是一个中性词,仅仅是我们对于某些客观事物的正常心理反应。有自卑感的人大多沉浸于自己世界,不与社会和他人打交道,对社会失去兴趣。有些容易感到自卑的人,经常会觉得身边的朋友很优秀,而觉得自己什么都差劲;有的甚至看起来和我们印象 中的自卑完全相反。比如,一个举止特别傲慢的人,他的内心可能是自卑的,他觉得别人小 看他,所以才需要夸张地展现自己,让别人能看得起自己;再者是一些看起来很强势的人,也可能是在刻意掩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作者认为,面对自卑的最佳方式是从合理的角度寻求优越感,以此弥补自卑带来的负面 情绪,比如,更加努力的工作,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多与亲朋好友合作交流等等,这些与他 人产生连接,为他人提供价值的事情,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因此,有自卑感的个 体应该纠正错误的生活方式,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并确立适合自己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的人生目标,重新鼓起勇气,学会与人合作,建立亲切友好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此外,我认为自卑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反而是我们努力生活的原动力。正是因为我们感 觉到了自卑,有了追求优越感的需求,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奋斗,改善自己的处境。追求外在 世界的卓越也许是释放自卑感的好方法。这本书对自卑的解读打破了“自卑就是羞耻”这一 顽固的旧观念,将它视为人类一切行为的重要“来源”。虽然这是有偏颇的,但在真实生活 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来验证这一观点。
自卑可以促使我们进步与超越,很好理解,但这种理论性的东西是很难直接让我们在心 理和行为上做出改变,也就是大脑和心灵的不一致。究其原因,也就是本书的核心主题生活 的意义。每个人都想追求优越感,都会树立各自的目标,而目标的建立就是以个人生活意义 为基础的,这种生活意义不是口头上说说的,而是体现在我们生活方式之中。在追求优越感 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变方式。一个人越强大,当他面对阻碍的时候,就越能找到更多、 更好的方式去解决。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人的长处往往来源于自身的弱点。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来待自卑,努力接受自卑感带来的精神折磨和痛苦,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心无旁骛地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许这样做我们的烦恼就会减少许多。如此,自卑感可能会成为我们个人追 求人生意义的动力因素。
其实,这也是作者阿德勒自己的人生写照,虽然他的家庭很富裕,但阿德勒的童年并不 快乐。原因是他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下,畏畏缩缩,胆小如鼠。他从小就患有驼背,而他的哥 哥则强壮而活跃。而且后来又感染了肺炎,不幸的童年让他常常感到自卑,你可以想象,这对一个敏感和自尊的孩子来说,确实背负了很多。他在那些漫长的日子里感到无可奈何的自 责,但是这些挫折不仅没有使他消沉下去。反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寻求超越,最终 成为了欧洲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生瞬息万变,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的生命中总有些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 力改变的,但有些则是不可以改变的,我们要适当调节自己的内心活动,充实丰富自己的内 心世界,以获得心灵的平静。
每个人树立的目标,选择的生活方式都有着复杂的根源,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去 抽丝,去找出症结,但是没有人能精确地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才能完全摆脱自卑,获得超越。我们在意识到客观存在的问题之后,就需要自己努力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面对不足,正确理解生活的意义,把自卑化作超越的动力,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非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