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掌权 众人无奈
十常侍诛杀何进,袁绍率兵屠灭宦官,宫中大乱,皇帝和陈留王被宦官挟持进了北邙山,凄惨过夜,宿于民宅,被河南中部掾闵贡找到。正如童谣所说:“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三国演义》的这段故事集《三国志》裴松之注的记载于一身,生动展示了这场让外戚、宦官势力同归于尽的大政变,它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让朝廷势力元气大伤。作为生力军的地方军阀董卓坐收渔利,控制了朝廷。此时,如果董卓懂得用忠孝节义和责任担当来恢复朝廷元气,懂得尽臣节辅佐刘辩,懂得以天下大同为终极目标,推行仁义礼智信,那么饱受宦官、外戚和地方豪强摧残的东汉王朝就有望长治久安。可惜,董卓不是本分人,而是一个野心家,甚至是一个被个人私欲和阴暗内心吞噬的变态杀人狂。他敢在社祭时当街杀男、霸女、劫财、杀良冒功,真的令人发指。这样的人,虽十万死亦难平民愤。
此时,朝廷中反对董卓的人其实很多,立场鲜明的有鲍信、丁原、卢植,有掌握军队却不敢发兵的袁绍,还有内心反对、表面摆出“骑墙”姿态的王允。这些人各有各的苦衷。鲍信立场鲜明反对董卓,但兵力不足,必须要取得袁绍、王允的支持才有跟董卓叫板的资格,但这二位都不给予帮助。鲍信无奈之下只能暂时明哲保身,静待时机。而袁绍和王允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因为董卓的实力过于强大,袁绍没有必胜把握,也怕皇帝受牵连,韬光养晦也未尝不可。但袁绍是个有热血没责任心的人,血气涌上来,做事不考虑后果;一旦安逸下来,就会不思进取,所以即使万事俱备,也奈何不了董卓。王允就不同了,能屈能伸,静观其变,最终成为了董卓的掘墓人。
董卓想要废刘辩而改立刘协,道理上完全讲不通。刘备的老师卢植凭借文化素养,用讲道理的方式反对董卓,但于事无补,因为拳头不够硬。丁原凭借天下最能打的吕布强行跟董卓叫板,却死于非命,究其原因,还是他太迷信能力了。有能力没品德的人,永远不能重用。刘备和曹操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当吕布的裁决权落在这二位手中时,就注定气数已尽。相反,德才兼备、品德崇高的关羽,才是刘备、曹操梦寐以求的人才。孙权也想要,可惜求而不得,关羽威胁又太大,最后只能忍痛把他判死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