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只知有母”到“女主内”的演变

2023-10-16 11:58 作者: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 我要投稿

简单扼要地讲,这个人类社会的天下,主要的是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平等!平等!女人并非是从男人拿出的一根肋骨变化出来,所以女人并非是永远附属于男人的。这都是传统文化很明显平实的基本原理。但是东西方的人类文化,自古以来如“宗教学理”以及“伦理道德”等的学说,甚至都把自然社会观念的形成,同样的“重男轻女”,变成了以男性社会为中心的现象。 其实,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自有上古的记载开始便很公平,认为远古人类的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开初原来都是以母性为中心的社会。但因男女天然的生理不同,在女性的生理周期以及最为重要的怀孕和生育时期,乏力再去自谋饮食和其他劳务,很自然地必须要男性的帮助和照顾,因此就渐渐形成习惯,建立了男女结合共同生活的家。因为有了“家”的形成,又渐渐演变成“男主外、女主内”的初步习俗。然后为了饮食和生活,才自然地知道收藏、储蓄、占有、开发等行为,就初步形成了如后世所谓的“私有财产”或“家庭经济”的基本形态,这正是合于唯物史观发展的原理。但这是没有加入人性心理变化成分的观念,更没有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规律。有关这种综合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进程,以及它的循环往复的法则,在孔子所著《易经·序卦》里,都早已有了很科学性的逻辑理念了!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远古、上古史,便都有对“母性社会”母系为中心的简单记载,称之为“氏”。我们姑且避开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来说,存在有巢氏、燧人氏,乃至伏羲氏、神农氏,直到黄帝有熊氏——因其母生“帝”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因名“轩辕”;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但从黄帝以后,仍称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直到帝尧开始,人类社会的文明渐盛,才改变以母系为中心的习惯,从其封地开始,改称为“唐尧”,乃至“虞舜”。可以说,从尧舜以后,以男姓为中心的“族姓”风俗,才开始建立。至于认为“氏”即是“姓”的观点,那是汉代儒家们从“重男轻女”的狭隘思想开始,才把母系为中心的“氏”,曲解改变过来的。事实上,中国历代历朝的政府所习用的,都是秉承上古传统文化的习惯而有分别,直到清朝末代还是如此。如男人冠“姓”,女人冠“氏”,男人称“丁”,女人称“口”,后来才统统混合通用,就叫某某“姓氏”的“人丁”或“人口”。其实,这种区分的称呼,不是阶级的观念作用,是适合逻辑的分类而已。 如果再向上溯,那就必须要如荷马的史诗《奥德赛》、《伊利亚特》或屈原的《离骚》一样,要推到远古流传的神话,才是代表历史的根源了。例如传统的古史神话之一,说黄帝和蚩尤的战争,那位被后世称为“战神”的蚩尤,头触“不周之山”,因此而使“天塌西北”、“地陷东南”,所以使中国变成了现在的地势,西北高,多沙漠,东南低,多海洋。好在感动了我们大家的老祖母女娲氏,看不下去了,才出来“炼石补天”哩!女娲称“氏”,仍是代表了上古以母系为中心的意义。而且人们所生存的最伟大的天地,有了严重的缺憾,还是要靠这位人神之间的老祖母出手撑持,才能挽回人类的浩劫。女祸氏,才是代表了人类母性的最伟大的光荣和功德。 好了,我又说累了,也觉得自己愈说愈远了,就到此打住。为什么我要从远古说起,以母系社会为中心是什么道理呢?简单总括一句,要特别提出声明,我是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继续保持了五千年,大半是靠过去历史上女性伟大的牺牲,以及她们“忍辱负重”的功劳。换言之,女性对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的确犹如女娲氏“炼石以补天”的功德。但这是说过去,今后是如何?我也和大家一样,只能知过去,并不能知未来,更不明白现在。 可是我们传统的历史文化,如从黄帝开始,下至夏、商、周三代前后,都是依循“重男轻女”的男性社会观念为中心,关于女性,大多只记其反面。对于因得力于母教的记载,少之又少,只有在商汤以一旅中兴邦国的故事,还稍微表彰了商汤革命的成功,是得力于母教的成就。其他所记载的,都是注重因女祸而破家亡国的故事,反加极力描写。如夏桀因嬖妹喜而国亡;商纣因嬖妲己而国亡;周幽王因嬖褒姒而国亡。看来夏桀、商纣、幽王,还远远比不上后世的唐明皇,他却是: 空忆长生殿上盟 江山情重美人轻 华清池水马嵬土 洗玉埋香总一人 美女子和美男人,那是天地父母自然生成的艺术品之一,它本身并不一定有善恶好坏的作为。无论是普通老百姓,或是一个帝王,因为有了美女而终至于国破家亡,那是男人本身没出息,专门拿妇女来做代罪羔羊,不算是公允! 但到了西周的古公亶父东迁岐山,再到周文王、武王的兴起,总算在历史上有了公平的记载,极力赞扬周朝初期的“三太”(古公亶父的后妃太姜、文王的生母太任,以及文王的后妃太姒,事见前述),外带及周武王的贤后邑姜,她是太公望之女,“贤于治内,辅佐武王。有妊,立不跛,坐不差,笑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詈”,生太子诵,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因此在孔子的思想观念里,对于“治国齐家”的重要,不要忽略女性的功劳,并且极力赞颂周初姬家母教和母仪的伟大,关于周武王革命事业的成功、周朝的兴起极力推崇,因他有了十位最重要的贤臣,其中一位,还是女性呢! 周武王革命成功,建立了周室王朝的政权以后,开始整理自上古以来一脉相承的道统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传统文化,那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后世所谓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周礼》,据说是由周公姬旦所汇集主编,然后才规定发布。当然啰,也许有些是出于他人之手,后来又经过孔子删订改编而成的。这是属于考据学专家博士的事,我是“后进于礼乐”的野人,也是粗人,就不必细心专说了。不管如何,由周初周公“制礼”开始,照孔子的观念来说,中国人才真正开始有了一套整体的文化体系了。因此他郑重赞叹周朝是“郁郁乎文哉”的开始。“三礼”制定了政治、社会、经济等等礼仪,可说是一部“宪法”法理的大原则。同时在婚丧等等礼仪以外,制定男人成年的“冠礼”(等于后世的法定,有了成人资格,可以行使选举权或人权了)以及“婚礼”,乃至女子的“笄礼”等,相当繁琐,别成一套体系的学问。但如仔细“好学、审问、慎思、明辨”一番,其中所包含的生理、物理,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等学问都有,并不是一部陈腐不堪的老账簿。

从“只知有母”到“女主内”的演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