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对文章片面的认识与理解

2021-05-21 14:24 作者:元日逾三  | 我要投稿

我对几乎任何文章似乎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别人都说谁谁谁的文章特别特别好,然后我就兴致勃勃去看,却没有发现这文章好在何处,或者说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好,我也不敢随便评论,就只是把这个疑问一直放心里。今日我算是梳理一下,把这些疑问,一同我对文章的某些理解通通写下来。这些理解也仅代表我个人的理解,鄙人才疏学浅,若有不妥之处,大可指出,望不吝赐教。

在我心里从来就没有所谓好文章与坏文章之分,似乎能读明白的便可叫做文章,能在脑子里映出一些画面的文字组合变是文章。若非要说文章有好坏——有时文章很平淡,各处没有让人惊艳的句子,但文章在脑中构出的画面却能把我紧紧抓住,就好像让我亲临了另一个世界。有时文章突然出现惊艳的句子,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回味起来更是无穷——这样的文章,我便觉得是极好的。看文章大多数情况都是看一遍过,很少有像学课文来回折腾。不过来回读,有时便会读出一种东西来,那种东西似乎是大家都可读出来的,只是读不到那个遍数不可读出。如果是真的喜欢哪篇文章,或是某句话,自己便会不自觉的多读几遍,此时,既加深了印象,又进一步理解了此处。

一篇文章是有三种形态的,一是作者脑中的形态,二是书上呈现出的形态,三是读者所理解的形态。前两种形态是唯一的,尤其是第二种书上呈现出的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如果这样来讲不够形象,那我们可以类比地图(虽然这样的比喻也比较牵强和不恰当)。地图是绘制的,第一种形态为地图,第二种形态为现实地形路况,第三种形态是看地图人对现实与地图的理解。看地图的人不同,第三种形态便不同。很多时候我们看地图一开始会很单纯的在地图上看上面的东西,然后抬起头再又联想到现实,所以,第三种形态也可理解为前两种形态的产物,或者说是交织的形态,反过来讲,没有前两种形态便没有第三种形态。读者无法完全正确理解作者的想法,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章也有不同读法,因为想法无法交换,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为这本书所构造的那个世界与其他读者构造的是否相同,我们只能说是相似的,因为我们有根据——我们读的同一本书。而这个所谓的根据便是第二形态的文章,因为唯有这个形态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我们可以指出的。我们不可能说,我们读的是作者脑中形态的那本书,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我们无论也不能获取他人脑中的信息,包括作者,因为作者也是人,是文章的“第一读者”。作为文章的“第一读者”,必须要有很强的描述能力,如果没有,那也仅仅是一个臆想者,是一个“疯子”。至于文章的流派,主观上是文章第一形态决定的,客观上是第三形态决定的——严格来说是一种普遍性的第三形态,第三形态的共性(共感)即为流派。至于我为什么要分这三种形态,我现在不太清楚,但后来总会是有用的。而且我可以确切的说,一篇文章必须有这三种形态,缺一不可。

说到文章,我又想起小说来,因为小说在我书架上占据了太多的空间。我已经写过“关于小说的思考”一文,却不曾想招来他人的否定与讥讽,或许文章确实有不妥之处,然而时至今日我竟也未发现此误。小说,我也写,写的并不好,实在说难以称之为小说,为此我仍在努力中。我对小说并不依赖,但一旦决定去读小说,便要深入进去,便要细细读,不过回过头来思考,却总是忘记一些读过的地方。难道说我这样读便是不正确的吗?难道忘记便失去阅读的意义吗?似乎不是,阅读在于“读时”在脑中构建出的崭新世界,若无世界构出,才是失败的阅读,就像我们的生命,我们忘记一些东西,那便代表着生活便毫无意义了吗?显然这是荒唐的。赫尔曼·布洛赫说“小说的唯一的存在理由就是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米兰·昆德拉后又补充道“认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我感觉再也没有比此更加简洁的对小说的描述了,小说便是要以一种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方式,将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将为我们挖掘出前人从未提到过的东西。不去发现和认识的小说,是没有意义的,之所以有些文章被贴上“垃圾”的标签,便是因为缺少发现与认识,千篇一律。它们可能各有各的模样,读来让人头脑发热,但却以一种相同的方式输入我们的大脑,让人变得呆滞和低俗。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小说,只是还未放进垃圾桶的垃圾。

对于文学的流派的划分,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作者本人的“立场”,二是读者与研究者对此人的评价与分析。但这样的分类有时也不是很恰当的,一个作家可能写出很多不同流派的文章,文章可能在前中后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有时是难以划分的。我们大多都是先接触到意识流相对的那个流派,但那个流派到底应该叫做什么,我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说法,现在我姑且叫做非意识流。非意识流是常规的、容易接受的、现实的、表象的,意识流是非常规的、复杂的、情感化的、抽象的。意识流的出现是文学史上的飞跃,它脱离了常规的文章对表现的描写,深入思想与心理,以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开创意识流的先驱是伟大的,意识流的文章是自由的。读到这,有些人还是不太明白什么是意识流,“你一直说意识流多厉害多厉害,意识流有多么高深,却未解释何为意识流”。简单来说,意识流就是文章的很大篇幅都是再写内心独白、内心分析与自由联想,意识流在传统文学中就像疯子一般。如果这样还是无法理解,那可以去看一下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那差不多就是中国意识流的始祖了。《狂人日记》因有鲁迅先生独特的笔触,所以显得锐利,字字句句诛心。若不是意识流这样的表现形式,也难达到这样的效果。意识流并非高贵,并非高深,只是那种独特的手法,让人感叹。

对于文章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有文章存在,只要有人存在,便永远不会结束。对于文章的开拓与创新还在继续,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我将会在这条路上继续摸索,若总是不见光明,我便化作烈火。

          已欲焚身作灯塔,剑指东方待破晓。

          只身孤影力渺渺?鲲鹏并非精卫鸟!


我对文章片面的认识与理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