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兄弟之——电影哲学真的存在吗?
“从过往的敌人到之后互不关心的陌生人,哲学与电影最近开始联手,它们就像一对不太可能结合的伴侣,在有时幸福、有时争吵的权宜婚姻中互相慰藉。”[1]

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托马斯·埃尔塞瑟在讨论电影与哲学有何联系这一问题时引用了罗伯特·辛纳布林克的这一论断,并抛砖引玉式的提出了电影与哲学联手究竟是“改头换面的古老对抗美国实用主义对大陆形而上学的重现?或是数字转向和‘电影之死’的论调,导致了对电影‘本体论’的重新思考?”[2]这两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埃尔塞瑟看来,电影与哲学有何联系这一问题总会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提出方式涌现,而哲学作为根本性问题在传统意义上的裁决者,它是否能书写电影理论的新历史,或开始理解电影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变得至关重要。

电影理论从以巴赞的本体论现实主义和爱因汉姆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为代表的“电影是艺术吗?”到以麦茨为代表的“电影是一种语言吗?”、电影现实主义与幻觉主义、电影与意识形态等现代电影理论认识论的过渡,再经由波德维尔、约瑟夫·安德森、拉考夫及查尔莫斯等不同类型认知主义的发展,最后进入了以斯坦利·卡维尔、吉尔·德勒兹、让-吕克·南希等为代表的后认识论本体论的阶段。埃尔塞瑟认为,卡维尔、德勒兹、南希等人的研究和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们关注的是电影为西方世界带来的一种新的本体论而非美学问题,其焦点就在于“电影是一种能思考的实存吗?”,这种本体论的思考为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影不再是现实的再现图解,而是关于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什么有生命、什么没有生命的探索与论证。因此,在这种语境下,电影研究必然会发生哲学转向,电影本体论问的不再是这些影片表达了什么意思?它是否是真实世界的再现和还原?而是问:“这些影像存在,因此它们做了什么,它们怎么影响我们,它们凭借自身属性构建了怎样的现实,它们如何组织、分隔并对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进行分类,它们如何区分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人类与物、实在与虚拟。”[3]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代哲学家们更加关注的问题在于电影影像如何影响我们的感官和意识,它们能够建立起怎样的关联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如此这般,从影像哲学入手,以主体哲学为其根本的电影哲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兴起与现代性批判如影随形。

尽管学界对究竟什么才是“电影哲学”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界定,尚未形成统一且确切的答案,但哲学家与电影作品之间的具体合作早已屡见不鲜。布里斯·帕兰、吉尔·德勒兹、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阿兰·巴迪欧、贝尔纳·斯蒂格勒、斯拉沃热·齐泽克等一众哲学家、思想家不仅对电影进行评述与分析,甚至直接出演或参与了具体电影作品的创作。对于哲学家们为何总是如此关心电影,李洋教授在其论文《电影哲学的兴起及其基本问题》中将其归结为三个原因。“第一,很多哲学家是影迷,电影是伴随他们共同成长的大众艺术,他们喜欢电影。经典影片是他们生命经验中无法切割的一部分。第二,是他们意识到电影已经成为主导性的艺术形式,成为‘机械复制时代’最有感性魅力的艺术,也是时代精神的风向标和试金石。第三,是哲学家们在建构自己的哲学世界时,电影成为他们完善个人思想体系,使之自洽而必须面对的对象。”[4]但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很多哲学家喜欢电影,并发表了大量与电影相关的论文和著作,但电影思想并不是他们哲学思想的最终目标,而是其关注哲学与电影二者总体性关系的广泛思考。对此,李洋教授也指出:“在视听文明渐渐兴起的21世纪,电影突破了其作为商品的规定性、突破了意义的确定性,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以政治立场为优先的知识生产形式、新左派与自由主义非此即彼的二元模式、界限分明的主体论与文本论,都很难继续适应今天走向多元本体的纷繁复杂的电影生态,这是电影哲学得以在人文学科里应运而生的背景。”[5]可即便如此,也没有哪个讨论电影的哲学家会称呼自己为“电影哲学家”,因为在哲学的划分中并不存在电影哲学这一分支,严格意义上所谓的“电影哲学”其实并不存在。在各种营销号和网络媒体的大肆宣传下,大多数电影观众所理解的“电影哲学”只是“电影故事里的哲学”或“主人公哲学”之类的所谓的人生哲理,甚至是心灵鸡汤,而并没有对电影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客体物质影像与主体意识元电影的理论研究。在李洋教授看来,属于电影的对象与属于哲学的对象是相同的,二者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相同的问题,于是他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电影哲学’其实是‘电影—哲学’,这种表述强调了电影与哲学是两个彼此平等的创造性活动,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不断对话的新的空间,这里没有学科边界,也没有中心……那些同时属于电影和哲学的东西获得了新的可能性。”[6]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经说:“世界以图像的方式被把握。”[7]在所谓电影哲学如此风靡的当下,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理解为电影故事里的哲学,而是应该在影像哲学和主体哲学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本体论、美学、分析哲学、精神分析理论和社会学等角度来理解电影,理解电影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首先被看作是表象的艺术,它只是在用运动的影像来讲故事,供观众消遣和玩乐,从而不能处理那些深奥和精神性的命题,但仅仅几十年后,电影就以其快速的成长让人们,尤其是哲学家们意识到,它几乎能处理哲学史上提出的所有问题,并且,相对其他艺术形式来说,电影更擅长处理人类的精神世界。直到1960年,世界上还没有几所大学开设专门研究电影的课程,可现如今,与电影相关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已遍地开花。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都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它同时包含着艺术形式、文化产品、经济机构、社会现象、技术系统等多种面向。在《阿凡达》绚烂的特技效果和精彩打斗场景背后隐藏着道德标准和种族背叛的伦理学思考,在《芬奇》独特的人物设置和世界灾难的展现中也渗透着技术哲学的寓言,在《末日哲学家》核辐射的威慑下,生命、种群、文化的选择与取舍流淌着价值哲学的实践。没有哪一种思考是天生的,没有哪一部电影是全世界所有人的精神天堂,没有哪一位导演和编剧只创造经典并从未经手过平庸之作,也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从未质疑过他人或被他人质疑。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开篇写道:“在我们这样的时代以明确要求他人,那也未免太奇怪。”在某种维度上,这个时代如今依旧没变,你喜欢的电影可能被人口诛笔伐,但你缄默不言不敢辩驳,你厌弃的作品可能被人花式吹捧,但你无法认同不肯合流。可好在电影创作足够丰富且具有多样性的可能,于是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惊喜。所以电影观众不妨大胆尝试个体意识的冒险,用电影与哲学的方式去思考埃尔塞瑟所谓的“思想实验”。

[1] 托马斯·埃尔塞瑟,黄兆杰.作为思想的电影:关于“电影与哲学”的论争[J].电影艺术,2020,03,19-26
[2] 托马斯·埃尔塞瑟,黄兆杰.作为思想的电影:关于“电影与哲学”的论争[J].电影艺术,2020,03,19-26
[3] 托马斯·埃尔塞瑟,黄兆杰.作为思想的电影:关于“电影与哲学”的论争[J].电影艺术,2020,03,19-26
[4] 李洋.电影哲学的兴起及其基本问题[J].电影艺术,2021,01,13-20
[5] 李洋.电影哲学的兴起及其基本问题[J].电影艺术,2021,01,13-20
[6] 李洋.电影哲学的兴起及其基本问题[J].电影艺术,2021,01,13-20
[7]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存在的天命——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文选》[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年,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