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气味三元认知法与整体恒动观——认知茶的基础文化自信
认知茶的基础文化自信
茶的性气味三元认知法
与整体恒动观
食材药材,有性、有气、有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茶的性气味,是人体对茶的合象,人不同象有别;人、器、水、时间、地点等与茶汤是正相关关系。
茶气:是指携带有信息的能量物质(见郝万山视频),其性有阴阳,其运行有方向、路径,其表现有升降、浮沉、出入、聚散、强弱、长短。
茶味:是指携带有功能的实体物质及其呈现方式。换个表达方式就是:茶的熟化程度造就的茶汤颜色、口感香型、汤感,以及气韵的次第和生发力的强弱。其性有阴阳。
茶性:是茶气和茶味的阴阳状态区间,以寒凉温热平区分。每一个茶性的区间又可再以阴阳细分,例如:平偏阴,平偏阳。

《易》曰:“见乃谓之象”。食材药材由口入腹,身体静寂下来的诸般“见”即人体对食材药材的合象。

茶性寒凉温热平的判断方法
茶性是人面对茶及茶汤由口入腹,人静寂下来之后体味到的茶气和茶味的阴阳状态,一般气感先于味感,生命感知敏锐者,茶打开或开始冲泡就会有气的阴寒肃杀或燥热宣冲感通过鼻腔或身体感知到,相关经络随之有反应。故判茶之性气味以恬惔虚无、精神内守为要,淫慢险燥、心驰八方则不能也。
寒:身体有寒凉凝结、艰涩、重实、凝滞、难散、难化等感觉的,是寒。上述感觉包括腹部(味)和经络(气),其中经络最明显的表现在头部和颈肩的膀胱经,胆经等,多有气感上冲或宣举且凝滞阴寒不散的重实感,此类感觉多继续下沉逐步走督脉和膀胱经等。
凉:茶汤入腹犹如雪糕一般,凉而能散能化,是凉。头部和颈肩的经络气感有类似反应。
平:茶汤入腹,散而润化,舒服和谐,经脉温煦通畅,是平。
温:茶汤入腹,腹部犹如冬日暖阳,温热而散,绵延不绝,是温。头部和颈肩经络有气感上冲或宣举之象。
热:茶汤入腹,燥热辛散,身欲宽衣,是热。头部和颈肩经络气感燥热上冲或宣举明显,眼部、胆经多有憋闷的燥感,继而督脉、膀胱经燥涨冲举。
如何区分茶性平的经脉通畅热感和茶性温的热感?
性温的热感区域是腹部,温热由腹部徐徐散开,延绵不绝;而茶性平则是经脉通畅的热感,热感集中区在经络而不是在脏腑。也会在不同的经络穴位集中和变化,例如,先肾经的涌泉穴,进而督脉的至阳穴、大椎穴、风府穴等。
如何区分味之生发力的强弱与气之强弱?
味是实体物质,入脏腑,强弱之感在脏腑(如脾胃);气是能量物质,走经络,强弱之感在经脉。
茶的性气味和六大茶类不是正相关关系
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茶的工艺类别,不是按照人对茶的合象,是物本认知方向而非人本认知方向。六大茶类和茶的性气味不是同一个认知方向,不是正相关关系。
茶的性气味和茶汤颜色、茶的年份、原料、类别等都不正相关
通过茶汤颜色,茶的年份,或者原料、类别等,都不能直接判断茶的性气味。
凡是说诸如:熟普洱和六堡茶是热性茶,黑茶入心包经,白茶入肺等按照茶的类别或品类归纳茶的性气味的都是方向性错误,是基本认知混乱,是认知方向混淆不清。
博物论的认知陷阱
《黄帝内经》有曰:“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熟知其原。”盖言“至道之用小之则微妙而细无不入,大之则广远而变化无穷。然其渊源,谁所知察。”
在这个时时事事无不“数据化,标准化”的时代,一味按照原产地、山场、树种、海拔、数据、实验报告......,按照专家、传承人、颜值主播......等判茶选茶喝茶,“窘乎哉,消者瞿瞿,熟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人身之要者,道也,然以消息异同,求诸物理,而欲以此知变化之原本者,虽瞿瞿勤勤,以求明悟,然其要妙,谁得知乎。既未得知,转成深远,闵闵玄妙,复不知谁者为善。知妙哉玄妙深远,固不以理求而可得,近取诸身”,和身体聊聊茶,则为茶认知之道尔!离开茶汤,离开饮茶人生命感知的认知茶的方法,都是舍本逐末,都不是人本认知方法,都无法得出对饮者有用的周全的结论。若此,则买茶入坑是自然,甚至会走入“博物论”的认知陷阱。
茶的性气味三元认知是人本认知
是关于茶认知最基础的文化自信
《神农本草经》把药材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可以日日食用。这是按照人对药材的性气味合象来区分的上中下,是人本认知法。
《本草纲目》把药材按照金木水火土表列,仅就此方法而言,已然不是人本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世界被“数据化,标准化”主导了,凡事“郑人买履”般的“宁信度勿自信也”,“没有大数据支撑,假的”,“没有科学实验,不可信”,“没有标准,不规范”......。《神农本草经》那个时代的人本认知哪里去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自信哪里去了?

关于茶,关于食材药材,最基础的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选茶第一要义
性平 气下行 味适口
茶性
茶性不平一票否决。茶乃饮品,不应该有偏性,有偏性的是药,不能长期大量摄入。茶性不平,茶汤由口入腹,身体要调动肾阳平复其偏性:茶性寒凉则伤阳生湿,茶性温热则散阳生燥,多饮伤身甚至伤命。
茶气
茶气有方向路径强弱长短,茶气上冲或宣举不降,会让人或头重如感冒状或头痛有刺激感或颈肩凝滞重实...各种不舒服纷至沓来,多有以为“茶醉”或感冒者。气不降性大多不平。
茶气下行或下行而往复,气机合于身体,饮之舒服,深研习用则大利身心。
区分:饮者气血弱或头部气机不畅,饮性平而茶气强劲之茶的头部不适类似“醉茶”,则无凝重阴实感。饮淡些的同时应补气血。
茶味
茶叶内在物质借工艺之巧、岁月之功而转化,呈现出不同的熟化程度,茶汤颜色、口感香型、汤感,以及气韵的次第和生发力的强弱,自然是适口为佳。

茶不是药,但有健康属性
茶,归属食品类,是饮品,不是药。因此茶不应该有偏性,有偏性就是药了。同时,茶有健康属性和文化属性。三者并行不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