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基本法》原著为什么好看?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二刷原著,追平剧版。
原本我想从导演、编剧、演员、制作等方面聊一聊剧版魔改得有多严重。
下笔后我却恢复了平静,木已成舟,我再怎么愤怒也改变不了既定事实。
剧版能看吗?能的。它不过是把长洱不屑一顾的、制作组以为的某些观众喜闻乐见的剧情一股脑搬上去罢了。
无意挑起书粉和剧粉的对立,我只是很想告诉被剧集吸引的观众或者路人,原著真的非常精彩。
1、原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长洱是一个“狡猾”的作者,她说自己是个很“玛丽苏”的人,她的作品也是如此。事实上,无论是《犯罪心理》还是《天才基本法》,除了人设,剧情“苏”的地方真的很少。
故事的主角名叫林朝夕,她的父亲老林是数学天才,受父亲影响,她自幼与奥数结缘,也为之努力。
她暗恋的男神裴之同样是数学天才,裴之在通往数学路上步履不停的背影,让她看到天才与凡人深不可测的鸿沟,她开始给自己找借口、当逃兵,弃理从文。
大四毕业前夕,她如千千万万个即将毕业的学子一样站在分叉路口,她为未来惶恐,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再也没有无限可能。
或许是被数学之神眷顾,她手握E=MC²密钥开启了三次芝士世界之旅。
第一次,她穿成五年级的小·林朝夕,与奥数夏令营的老师斗智斗勇,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战斗,找回了对数学的热爱。
第二次,她穿成初三的中·林朝夕,直视天才、有天赋的人、普通人之间的鸿沟,一以贯之的努力。
第三次,她穿成高一的高·林朝夕,窥探到老林讳莫如深的曾经,裴之绝口不提的苦楚。在她一如既往的坚持下,裴之与母亲和解,老林的车祸消弭于无形,自己的身世也终于水落石出。
三次穿越不仅给予林朝夕打破命运、改变人生的机会,也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让他们拥有永不妥协、奋发向上的力量。
2、原著塑造了怎样一群人?
这就要聊到本书的核心立意:当看见凡人与天才间那条深不可及的鸿沟时,还要努力坚持自己的热爱吗?
基于此,作者塑造了三类人。
裴之、老林代表的是天才阵营。他们豁达、清醒、绝不彷徨,是理想主义的化身,让主角和读者心向往之。然而,他们并非是完美的,作者在他们追寻真理的路上设置亲情关卡,想通过他们说明的是:成为天才并不是解决一切困难的法宝,但真正的天才们永远坦然无畏,他们洞悉本心,忠于理想,追寻所爱,始终不渝。
林朝夕、陆志浩代表的是有天赋的人。他们跟在天才身后,是奋起直追的第一梯队。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追不上时,他们深受打击,想要放弃,又没有放弃。作者想通过他们说明的是:拥有热情,本就是最幸运的事。
包小萌代表的是普通人。如果说林朝夕追赶着裴之,那她便是在追赶林朝夕。她在原著中选择放弃、历经挫折、重新开始,成长线如热血漫主角般精彩。她直面的问题是:普通人该如何达到天才的获胜概率?这也是林朝夕一直困惑的问题。
一以贯之的努力,不得懈怠的人生。每天的微小积累会决定最终结果,这就是答案。
热爱+努力+坚持,这就是天才基本法。
03
书粉为何对改编深恶痛绝?
剧情魔改、人设崩塌都只是表象。剧版借穿越外壳,探讨原生家庭阴影下的破局之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议题,也有一定受众,如果是单纯的原创剧本,也许会是今年夏天一匹不错的黑马。
那么,原著呢?
原著讲的是主角追逐数学的过程,探讨的是普通人在天才光环下,是否还有必要探索一个注定会失败的领域。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复杂到剧版的制作团队不愿意搬上荧幕。尽管,它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关注这部剧的人不妨去微博看一下书粉超话,看看那些因为原著“治”好了对数学的恐惧、发现了数学之美的人。
难,就不学了吗?没有意义,就要放弃吗?
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告诉还在迷茫的读者什么是热爱,怎样才能不留遗憾,如何成为更好的人。
所以,懂了吗?剧版跑题了。
不魔改,尊重原著核心;不加戏,尊重每个角色;不敷衍,尊重每个细节。这才是影视改编该走的路。
祝愿大家喜欢的作品都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