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

2021-11-01 07:09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 2000年0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2000年5月底,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省政府二号小区工程文物清理工作中,发现了一座罕见的北周大型墓葬。该墓位于西安市北郊大明宫乡炕底寨村,西距汉长安城遗址约3.5公里,南距唐大明宫遗址约300米(图一),这是继咸阳原北周大型墓葬群之后,首次在北周长安城附近发现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发掘工作自5月24日开始至7月初结束,出土的文物虽然数量很少,但其精美和稀有程度却是空前的,甫一面世,便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现将墓葬结构和发掘情况及出土物简报如下,石刻画的具体内容将另行刊发报告。

一、墓葬结构

该墓系长斜坡墓道多天井砖砌单室墓,座北朝南,方向180。。总长度35米,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甬道和墓室组成(图二)。由于地表曾经取土,墓道和天井直接开口于耕土层之下,并且被密布的大大小小的唐代灰坑所打破。清理时第一、二、三天井已挖毁,但第一、三天井的东壁拐角仍有残留。根据第四、五天井的大小可以判断这座墓应有5个天井。

(一)墓道

斜坡形墓道,平面呈长方形,水平长8.1、宽1.4米,坡度19。。这个斜坡从墓道底一直通到甬道南口石门前。

(二)天井

平面呈长方形。第四天井上口长1.95、宽1.25米,四壁基本垂直,深7.5—8.0米。第五天井上口长2.2、宽1.25米,其东、南、西三壁垂直,北壁向下逐渐收分,深8.6­9-1米。东西两壁南端各有一排脚窝,高度间隔0.4—0.6米,深约0.05米。第三天井和第四天井东西两壁都绘有壁画,作法是:在天井两壁靠近过洞入口的北半部不施草拌泥底帐直接涂以厚约1毫米的白灰面,四周施以宽7厘米的暗红色边框,在画面正中墨线绘站立的拄剑武士。各个壁面的内容基本雷同。武士头戴兜鎏,圆脸,浓眉,阔鼻,朱唇,蓄须,双手于腹部拄带鞘长剑,剑柄所饰的红穗下垂,鞘为黑色。身穿及膝铠甲,下身着裤,脚蹬乌履,双脚外撇(图三)。

(三)过洞

拱形顶土洞式。以第五过洞为例,长2.05、宽1.2米,顶部塌陷。第四过洞入口上方绘有壁画,白灰面呈新月形,主题图案为三朵花,正中绘一朵红色大花,五片花瓣呈放射状伸展,两片肾形花萼下垂。两旁以墨线勾绘枝蔓,两端各绘一朵稍小三瓣花,东端为黄色,西端为红色,色稍浅(图四,图五)。

(四) 封门

共两道。第一道封门位于第五天井北端,甬道入口以外。条砖横向平砌,高2.32、宽1.4米,共计27层,自下向上第8层开始错缝。第二道封门位于甬道券顶下,高2、宽1.4米,条砖砌成,计22层,自下而上第1、第4—15层为纵向对缝,第2、3层、第17、18层和第20—22层横向平砌,第16层和第19层为纵向竖砌。两道砖封门均完好无损,保持着封砌时的原貌。第一道封门内面和第二道封门内外两面都有非常严重的烟熏痕迹,保留有黑色烟眞,似乎封门以内曾经起过火。

(五) 甬道

平面呈长方形,长2.56、宽1.2米。甬道入口处上方绘有壁画,其作法和内容与上述第四过洞入口上方壁画相同(见图六)。砖券拱形顶,石门以外部分高2.2米,石门以内部分高1.5米。两壁砖砌,砌法为两顺一丁,距地面1.2米高处起券,顶面和壁面都涂以不到1厘米厚的白灰。地面用条砖南北纵向对缝铺就,但并不平整,中部错乱拱起,形成鱼脊形的中间高两侧低的状态。甬道内距石门0.7米处由北向南顺读方向放置石墓志一合。墓志北侧和东侧放置墓主人遗骨及铜带具一副。甬道内显然遭受过火焚,顶壁面石灰表面焦黑并大面积脱落,墓志、人骨甚至地砖底、侧面都有黑色烟怠。从遗骨的粗壮程度以及头骨的特征观察,墓主人应为一中老年男性个体。

(六)墓室

砖砌,平面基本呈方形,东西长 3.68、南北宽3.46米,四壁略带弧凸。穹窿顶高3.3米,四壁砌法亦为两顺一丁,距地面 1.8米高处起券。墓室顶用条砖纵向错缝平砌,向上 逐渐收拢,面与面之间接合处 打 磨。地 面东西横向条砖对缝铺地。墓室顶部课砖无装饰,四壁涂有厚约1厘米的白灰面,隐约可见红色条带状彩绘,说明原先可能绘有壁画,但由于曾遭强烈火焚,四壁白灰焦黑脱落,部分地方留有竖向条状烟怠。甬道和墓室都未经扰动,地面仅积有厚 2 厘米的淤泥。慕室内偏北部正中放置围屏石榻一座,但或许由于年深日久,地底震动的原因,困屏的左右两扇向东西两侧跌落,正面向上平置于地面,背扇向南倒伏于石榻上,背面向上,但均未碎裂,保存情况相当好。石榻正前方附近南北向纵置条砖一块,似乎作为上榻的台阶。

二、出土遗物

这座墓葬虽然规模较大,也未遭盗掘,但随葬品从数量上来讲并不丰富,一般北周大墓中常见的陶俑、陶明器模型及铜器、玉器等不见随葬,除了装饰精美的石门和围屏石榻外,仅有一合墓志和一副铜带具,以及若干囊金铜薄片(破碎过甚,无法复原,不知有何用途)。这很可能与墓主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关。

(一)石门

位于甬道入口向内0.65米处,青石灰石质,由门额、门楣、门框、门扉、门砧和门限组成(图七)。通高2.2、宽1.4米。门额半圆形,高0.66、宽1.28米,正面制作彩绘减地浅浮雕贴金图案。图案可以分为四组,并以纵中心线为轴基本对称:正中央的图案为三头骆驼(一头正向,两头侧向),踏一硕大的覆莲基座,背负一较小的莲瓣须弥座,座上置火盆,盆内积薪燃火,火焰熊熊,焰尖化出一朵莲花(封底)。这组图案安排在门额正中最显眼的位置,说明它是点题之作,是用来确定全部图案的性质与宗教归属的。火焰左右各有一伎乐飞天,左执琵琶,右执箜篌,着红裤,跣足,身披彩缝,四周祥云缭绕。琵琶飞天的项圈和手镯用金钮贴附装饰。骆驼两侧为人身鹰足神和供案。人身鹰足神上半身为人身,卷发、深目、高鼻,并戴有喇叭形口罩,上身赤裸,双手执一长柄器物伸向供案,下身为鹰身,双翼伸展上翘,尖尾鹰爪。供案的形状怪异,像两个鱼尾对置,正面可见有三条兽足形案腿,案上摆放瓶、罐等各色器物,表面贴金,瓶内插花草。门楣左下角和右下角各有一踞坐的胡人,面前置环炉燃火,熏炉及火焰贴金。门额底部是起伏的山峦,并施以黑色,整个门额的减地全部填以红彩。

门楣和门框正面线刻图案并贴金装饰。门楣长L 32、高0.16、厚0.12米,以宽1厘米的金钳条作框,正中是一个正视的兽头,面目狰狞可怖,张嘴露出锐利的猿牙,胡须以金钳条作装饰呈波浪形展开,波浪两侧线刻缠枝萄葡纹。门框高L 36、宽0.14、厚0.12米,亦饰以金钮边框和波浪形金钮条,线刻缠枝萄葡纹。

门扉高1.56,宽0.62,厚0.06米,正面雕刻三列乳钉,每列五枚。乳钉直径为0.05米,圆形的铁质门环表面鎏金,连同门锁皆锈蚀脱落在地。

门砧长0.18、宽0.9、通高0.34米,外侧雕刻一对蹲坐的石狮,高0.28米。虽然同为幼狮,但装饰各不相同。东侧的腹下掏空,胸前饰两层柳叶形卷毛(图八,下);西侧的腹下未掏空,胸前饰两层大块鱼鳞状卷毛(图八,上)。

门限长1.12、高0.16、厚0.12米,平素无纹饰。

(二)围屏石榻

青石灰石质,由榻面、七条榻腿和三面围屏组成,长2.28、宽1.03、通高1.17米。榻面由一整块石板制成,厚0.14米,上表面四周的边缘磨光,中间拉毛,非常粗糙,可能是为了铺陈毯子时不易滑落。榻面边缘正面和左右两侧雕刻彩绘浅浮雕贴金图案,为分33个方框,正面17个,左右两侧各8个,方框内饰联珠纹,联珠呈椭圆形和方形排列并互相间隔,方框和联珠贴金钳。每个方框内雕刻一个兽头,正面正中的窗头为正视,两侧的兽首均为侧视,面向正中。兽的种类有象、狮、鹰、鸡、牛、野猪以及不知名的怪兽。榻面下缘雕成波浪形尖牙,并与榻腿组合形成壶门状。榻腿高0.34米,顶上雕出棒与榻面下的卯相套合。整榻除四角各有一腿外,正面有两腿,背面有一腿,每条腿的外表面有线刻兽首人身力士承重图案,蓬头披发,环眼圆睁,张口露角猿牙,身上肌肉突出,两手作爪状,一手向上承托,一手下垂,两脚一前一后,前高后低站立,脚下踏山峦。四角榻腿各两幅图案,前后面三条腿各一幅,共11幅力士图案,形象基本相同。榻上的围屏由三块青石板组成,左侧石板长0.93.高0.68、厚0.08米,右侧石板长1.02米,高、厚与左侧相同。背板长2.05米,高、厚与左右石板相同。三块围屏背板以棒卯套合联接。左侧围屏底部和右缘岀棒,正面围屏左边刻卯,底部和右缘出桦,右侧围屏左边刻卯,底部出棒,围屏顶部联接处刻出梯形凹槽,两块围屏的梯形凹槽以短底相接形成蝶形凹槽,当时槽内可能加有金属楔或木楔用以固定围屏的位置。围屏正面作浅浮雕彩绘减地贴金图案,以宽3厘米的红彩绘作边框,分隔为12幅屏风,其中左右两侧围屏各3幅,正面围屏6幅。每幅屏风基本分为上下两个场景,表现西域胡人的生活画面,内容有出行、狩猎、歌舞、宴饮、家居、商旅、庖厨等,共计一百多个人物,另有房舍、帐幔、树木、山石、牛车、马匹、野兽、酒具、乐器、武器,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封面、封二、封三)。

(三)铜带具

青铜质,锈蚀严重,由带扣、扣眼片、带铐和鸵尾组成,原先都附在带鞋上,系于墓主人腰间,但鞋已完全腐朽(图九)。

带扣1件。扣环呈椭圆形,截面圆形,扣针截面半圆形,针上还穿有一枚扣眼片。扣环与扣针通过转轴与扣身相联,扣身呈马蹄形,通长6.7、宽4.1厘米(图九,5)。

扣眼片6件。出土时一件还穿在带扣上。呈椭圆形,长径3、短径2.7、厚0.1厘米,穿孔稍偏,孔径0.9厘米。背面有三枚弯曲的细齿,是用来将扣眼片固定在带鞋上的(图九2)

带銙4件。可分为两种式样,一种方形,1件,长3.2、宽2.9、厚0.1厘米,亿面有一长方形孔.长L 5、宽0.6厘米.背有四齿;第二种盾形,3件.平面呈盾形,长3.1、寛3.1®米.侑面亦有长方形孔,长L 3,寛0.5厘米.背有三齿(图九,1.4)

锭尾1件,呈马归形,忙3.3、寛3、厚0.4 厘米(图九,3)。

(四)墓志

青石质,志盖煎顶方形边长47、厚7.5厘米,四刹平素无纹饰,盖顶以寛1厘米的阳线分为12格,3行.每行4字.篆书阳刻“大周同州萨保安君之庙志记**志石与盖同大,厚7.5厘米,四边亦无纹饰,石面刻细线供格18行.行19字.共计303字《图一一志文情书,略带隶意.志文记述了基主人的姓名、籍贯、父母、德行及去世的时间・但紊记莪为官时的具体事迹。

三,结语

(一)墓志浅籽墓志志文记述墓主人姓安名伽字大伽.姑蔵昌松(今甘肃武威)人。姑藏是凉州的治所,凉州接近西域,很多胡人聚在那里。

从安伽的姓氏和籍贯来看,他属于昭武九姓,是栗待人,来自西域的安国,这一点志文也曾提及。“因居命氏”也就是说栗特人在西域建立了不同的部落城邦,并为自己取了汉语发音的姓氏,汉入即根据他们部落的姓氏称他为“安国”、“康国”、“米国”、F国“等。安伽的父亲安突建做过“冠军将军”、“眉州(今四川眉山县)刺史气无论是在西魏还是在北周,冠军将军应该是个散宫,而州刺史也常被或期与,并不一定是职事官.突建有没有离开姑藏还不能确定。母亲杜氏,被封为昌松县君.从杜氏的姓氏来看.应该是汉族人,可见在北朝民峡大融合的形势下.许多汉人和少数民族联蛔。安伽自己在北周任“同州萨保。同州即今陕西大荔,东与北齐领地接壊.萨保是宜名,是梵语音译,其本音是商队队长.萨保的主要职掌是管理波斯商人和主持袄教祀亲。史载北齐、隋,唐都设有这一宫职,北齐称“萨甫,隋称“萨保”,东州萨宝视从七品,诸州有波斯人二百户以上者视正九品;唐代专门设有衙署一“萨宝府”,长直“萨宝”槐流内正五品。虽然称谓不一,但只是同一词的不同音译罢了」北史》、《周书》均未记北周有供保.安伽墓志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隋承周制,既然隋与周皆称萨保”,那么其品级必定亦相近或相同.安侧所任的同州萨保品级应该不会超过正一品.但志文又提及安愤“俄除大郁督”并“志效鸡鸣,身期马革”。北周的大都督是勛官,没有实际的职掌,授予有战功的人员°这说明,安价生前曾立有战功.具体情况如何,志又没有详述•这样看来,安tins 5个天井及壁画、石门等应该是享受大都督的待遇,而石门上的雕刻及围屏石树则是与他萨保的实飘和果特人的身份密切相关的.志文我安伽因病于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五月“终于家。享年六十二岁,同年十月己未朔“厝于长安之东,距城七里”,察该墓之地点正好在汉长安城亦即北周长安城遣址正东3.5公里左右。

(二)问题

上述曾提及,安伽墓保存完好,未经盗扰・一千四百多年后仍基本保持着当时下葬的情况。既然如此,有几个问题就很令人费解了:

其一,甬道和基室曾遭强烈的火焚,封门砖上和石门上都留有黑色的烟良,而第一道砖封门外表却观察不到任何燃烧的痕避,这说明,在墓室和甬道燃烧的同时,砌筑封门的工作也在进行,而旦砖封门砌好后就再也没有打开,但是墓室顶部却光洁如新,似未经火僚烟廉;安放在墓室内的围屏石榻也宛若新作,完全看不出火烧的痕迹,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另外,琐罗亚斯德教实行天葬后土葬,而不提倡火葬,但安伽墓之焚火明显系故意所为,那么这种作法是否已经成为祅教特有的葬俗?

其二,墓主人安伽的尸骨摆放在雨道内而不是在墓室内的石榻上,如此精美的石树,募主人都不敢侪用.那么在包括安俨在内的枉教教众心目中,它应该由谁来享用呢?

其三,在以往发掘的北周天井大墓中,多会出土一些陶俑、陶照器、容器、玉群、瓷器、铜器等,而5个天井的安伽墓除了铜带系于墓主人腰间外,几乎空无一物.这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极不相祢,但这是否也代表着栗特人的丧葬习惯之一?

(三)意义

安伽墓的发掘.特别是石门和围解石树的出土,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安伽暮是第一次在咸阳北原以外发现的北周墓葬,这为我们在北周城长安附近探索北周文化遗存增强了信心,也丰富了北周墓葬的类型。

安伽墓是第一次发现的萨保基,与袄教直接有关,其石门额雕刻图案具有典型的袄教特征,是研究袄教的珍贵实物资料。

围屏石榻的图案内容丰富,写实性强,是全面反映6世纪胡人贵族生活的真实画卷,对研究北朝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西北少数民族史以及中国古代服饰、建筑、饮食、音乐、美术、舞蹈等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动直观的资料,必将对上述各门类的学术研究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附录:安伽墓志原文

大周大都督同州萨保安君墓志铭

君讳伽字大伽姑藏昌松人其先黄帝之苗裔分」族因居命氏世济门风代增家庆父突建冠军」将军眉州剌史幼擅嘉声长树望实履仁蹈义忠」君信友母杜氏昌松县君婉兹四德弘此三从肃」睦闺闱师仪乡邑君诞之宿祉蔚其早令不同流」俗不杂嚣尘绩宣朝野见推里関遂除同州萨保」君政抚闲合远迩桓恩德盛位隆于义斯在俄除」大都督董兹戎政肃是军容志效鸡鸣身期马革」而芒芒天道杳杳神柢福善之言一何无验周大」象元年五月逾疾终于家春秋六十二其年岁次」己亥十月己未朔 厝于安长之东距」城七里但陵谷易徒居诸难息隹城有镌勒□无亏其词曰基遥转固汎久弥清光踰照疣价重连城方鸿节」鹫辟骥齐征如何天道奄埜泉扃寒原寂寞旷口」萧条岱山绣砺拱木俄推隹城18陇月昭昭缭口」易金石难销

参加发掘的人员有:尹申平 邢福来 李明 张丁 赵刚毅  杨云 寇小石 吕建平

绘图:寇小石

摄影:张明惠

壁画揭取:高明韬

文物保护:吴天才

执笔:尹申平 邢福来  李明

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