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被困的独居女生,敲响了7700万空巢青年的孤独


就地过年的这几天,一位独居女生因门锁损坏困于浴室中,没有手机,只能通过敲击浴室管道吸引邻居注意,被困30小时后,才终于等来了警方援救。
她所面对的“意外”,更像是当下时代变迁中的一个缩影,单身独居,已经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常态生活方式。
但独居不仅意味着关上房门,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自由,也意味着一人消化喜悲的寂寞、与社会隔离的孤独,同时还意味着独自承担意外的后果——大到昏迷在家,无人发现;小到被食物哽住,只能靠着椅子完成“海姆立克法”。
那些独居的年轻人们,是为了追求自由,还是一种无奈的被动选择呢?


当代青年,可能都有过似曾相识的经历。
大学毕业,离开熟悉的校园,进入新的工作环境,还不知道怎么和周围建立起联结。回到一个人的单间,安静伴着孤独感顿时袭来,也只能默默打开手机,捱过一个人的夜晚。
2018年民政局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独居成年人口已经超过7700万,20~34岁的独居家庭占比达到约38%,超过了中国独居户数的三分之一,比60岁以上的全部独居总数都多。
在中国,选择单身独居的青年越来越多,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单身,甚至戏称自己为“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empty-nest youths / live-alone youths),指的是远离家庭生活并独自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

根据好奇心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一位典型的空巢青年的日常画像,很可能是这样的:
二三十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份收入中不溜的体面工作,住18平米月租三四千的一室户或群租房隔间,唯一熟悉的室友是自己养的猫/狗。
厨房间有怀着居家煮饭宏图大志时买下的全套单人厨具,但饮食主要靠便利店和外卖,为凑满起送点一次吃三顿。
长时间在手机屏幕电脑屏幕之间无缝切换加上无人照看容易作息失调,空巢青年的眼睛常年布满迷乱的红血丝,头发保持不出门不洗的“听说油头很流行”style,所有衣物中最看重品质的是内裤,毕竟大多数巢居时间只有它坚持出勤。
而另一项在北京开展的研究也显示,城市里的独居青年相对于非独居青年,不管是在经济收入、工作稳定性还是工作前景上,都有着更高的满意度。
但同时,独居青年由于缺乏稳定的伴侣和家庭关系,即便是主动选择独居的年轻人,也在城市生活中常常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缺失。24.1%的独居青年对于在大城市的社会地位表达了不满意的情绪,较非独居青年高出了3个百分点。
大城市丰富的机会与便利,成了这代青年独居的底气,但巨大的住房压力,也定住了他们的肉身。


提到独居和空巢青年,人们往往会用孤独和离群索居这样的词去描述,打上一些固化的标签,似乎独居就是不健康、是人际关系问题的表现。
事实上,独居只是提供了一个选择,让我们拥有更多与自我相处时间的选择,也因此,增加了更多情绪体验和人生探索。在这个时期内,我们有机会真正去审视自身,甚至发展自身的潜力。
大量实证研究及定性访谈也证实了,“空巢独居”也是有所收益的。
在1991年,一项跟踪了一组南极越冬人员的研究显示,越冬人员变得自立自信、更容易相信他人,并且亲密的动机和能力都变得更高。
南极越冬人员基本处于独处状态,没有与人进行大量的社交,为什么亲密关系的能力变得更强呢?
一些学者认为,青少年或成人为了避免出现孤独感和焦虑感,必须学会像父母一样提供给自己爱与支持,拥有这种独立能力的人永远不会真正孤独。
另一位学者也认为,从熟悉的家人和社会环境中脱身,孤独将有助于青少年实现从“半自治(semi-autonomy)”到“自治(autonomy)”的转变,感受自己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并有能力去追求心中的幸福生活。
在南极时的独处经验,让越冬人员将注意力从外界拉回自身、进行觉察,因此变得更独立强大,也能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更好。
空巢青年如果是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独处,在社会联系中保持足够的安全感和控制感,那么也可以像南极越冬人员一样从经历中获得成长。
正如叔本华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我们在掌握社交能力、保持基本的社交、在社交中感到安全的情况下主动选择独处,我们自身就会因此而受益。
但同样有另一群青年,他们正在被动独居。
2020年发布的《职场人爱情五观调研报告》显示,单身青年更多不是因为向往自由才单身,经济、时间等客观原因才是他们脱单路上真正的障碍。
除了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社恐的空巢青年,虽然也想联结他人,但却由于害怕社交,宁可一个人在家撸猫。
这类空巢青年的性格特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羞怯,指的是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或意识到社会评价的情境中个体的紧张和不适(Rubin, Coplan, & Bowker, 2009)。
羞怯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自我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低下,人际关系淡漠以及缺乏交流。羞怯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行为抑制,焦虑—孤独,以及社交退缩(Coplan & Rubin, 2010)。
一项对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羞怯是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首要因素。羞怯中的社交退缩在短时间内会降低一个人的孤独感,因为这种暂时的退缩,让人有时间评估联系他人、建立关系的难易程度,然后决定是否通过一些其它方式来重新与他人交往。

对于大量空巢青年来说,社交退缩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逃避了内心的冲突,使他不用直面社交的焦虑,从而将孤独与社交的问题暂时掩盖,但问题并没有被真正解决。
这种退缩行为的时间越长,可能导致社交能力进一步弱化,有时就会陷入既想社交又不敢的冲突中,最终加剧孤独感与焦虑。
而随着多种媒介和交流方式的出现,“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与接触的机会愈加减少,不仅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也导致了羞怯水平普遍提升。大量文献显示,网络是在社会交往和个人交流中,最能疏远彼此的交流方式之一。
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你短期之内进入了社交退缩的状态,也不必惊慌,这退缩是我们天生自带的防御机制,给予自己一点耐心和时间,我们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所以,无论是主动独居、还是被动成为空巢青年,其实都不可怕,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光,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克莱特说过,有时候,孤独是令人陶醉的葡萄酒,其它时候则是苦涩的滋补品,还有一些时候是毒药,让你无法自拔。
祝你能拥有关系带来的亲密,也有享受孤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