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4.4.3 封建制度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3、封建制度
这一制度的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对生产资料、首先是对土地的私有制(“封建制度”这个概念是从拉丁语“феод”一词演变出来的,这个词是指国王分封给近臣的封地,受封的近臣要为此服军役)。农民依附封建主,但他们已经不完全属于封建主所有[1]。封建主有权使用农民劳动,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并且必须履行自己对主人所应尽的义务。
在封建社会中还有农民和手工业者对自己私人经济的所有制。农奴有自己的份地,有私人的经济,产品除向封建主缴纳贡赋以外,归自己支配。
这种生产关系的特点给生产力增长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直接生产者对自己的劳动结果产生了一定的物质兴趣。因此,他们不但不损坏工具,而且小心地爱护并改进工具。农业得到了发展,创立了三圃制,施肥也越来越普遍了。
手工业由于为农业提供工具,为封建主和商人生产生活用品,制造各种用具以及武器和军需品,因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摇篮。
封建主义时代出现了许多卓越的发明,这些发明对人类历史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大影响。人们学会了炼铁,建造远航帆船,制造简单的光学仪器(眼镜,观测镜);人们发明了罗盘、火药、纸、印刷术、机械钟表。除了人力和畜力,还越来越广泛地利用风力(风磨)帆船)和水力(水磨和水车 中世纪得到普遍推广的最简单的发动机)。
封建制度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占有制度生产关系的结果,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
首先是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封建主 土地所有者变成了统治阶级。封建社会的另一个基本的阶级是农奴。这两个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性的,是建立在阶级利益不可调和的对立的基础上的。剥削形式虽然比奴隶制稍许缓和一些,但仍然非常残酷。和从前一样,对农民的剥削,是建立在超经济的强制上面的。只是在经营自己的经济时,经济刺激和物质利益才对农奴起作用。农奴大部分时间是为封建主劳动,而且得不到任何报酬。在这里,害怕惩办、体刑,以及惧怕地主夺去全部个人的财产,是追使农奴劳动的主要原因。
比起奴隶占有制社会来,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农民起义往往蔓延到广大地区。历史上震撼各国的农民战争 英国瓦特·泰勒的起义(14世纪)和法国扎克雷起义(14—15世纪),德国农民战争(16世纪),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19世纪),印度的锡克教徒起义(17—18世纪),俄国鲍洛特尼柯夫起义、拉辛起义(17世纪)和布加乔夫起义(18世纪)等等,证明了农民反抗封建主的力量。
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反映出当时剥削形式和阶级斗争的形式的特点。为了剥削和镇压农奴,封建国家经常使用武力。不仅中央政权拥有武力,而且每一个封建主都有武力。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是拥有无限权力的国王,他们可以私立公堂,任意裁决。
法律把封建社会的社会上和经济上的不平等固定下来,阶级及其各阶层以等级的形式出现(封建社会分成这样一些等级;如贵族,僧侣,农民,商人等等)。各个等级之间和等级内部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严格服从、人格依附的制度上的。社会壁障的固定性质使得由封建等级阶梯中的一个梯级转到另一梯级十分困难。教会、宗教在封建社会的精神生活中,占领了最主要的阵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跟封建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以及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发生了冲突。除了小的手工业作坊,还出现了大型的工场手工业企业。工场手工业以手工业技术为基础,但广泛实行分工并利用摆脱了农奴依附地位的生产者的劳动。欧洲年轻的资产阶级在创立工场手工业的时候,当然不知道也不会想到这样做会引起怎样的社会后果;它所追求的目的仅仅是自己的直接利益。斯大林正确地指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并没有意识到,没有了解到,这种‘细微的’革新办法会引起社会力量的重新配合,结果会发生一个要把它当时所十分感戴的王室政权以及它的优秀代表所往往梦想侧身其间的贵族都一概推翻的革命······”[2]
同样,当野心勃勃的商人发展商业,在国王的军队的帮助下夺取海外国家的市场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他们的行动所引起的社会后果。交换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的迅速发展。16—17世纪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在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了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的进一步的发展就要求消灭封建制度。以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的资格出现的资产阶级,需要“自由的”劳动市场,即需要既摆脱农奴的依附地位又摆脱个人财产,在饥饿驱使下走进工厂的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全国性的市场,取消封建主所建立的关税壁垒和一切障碍。资产阶级力争取消那些用来供养宫庭和大批贵族的税收,它要求取消等级特权。它为争取自由地支配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而斗争。
一切不满封建制度的阶级和阶层,从遭受穷困、屈辱和压迫的农奴和城市下层,到出身于其他各阶层而切身感到封建制度和教会的精神压迫的进步学者和作家,全都团结在资产阶级周围。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开始了。
注:
[1] 在某些国家,例如在俄国,农奴制所采取的形式特别野蛮,接近于奴隶制:地主可以买卖农民等等。
[2] 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1955年人民出版社版,第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