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断南下,为何最终却丧失统一天下的决心?

2020-11-24 02:43 作者:江南西道大都督  | 我要投稿

文/豫章节度使

 

208年,南征势头正猛的大汉丞相曹操,在长江边上的赤壁,遭遇江东军阀孙权和江夏军阀刘备组成的联军的迎头痛击,兵锋顿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的统一华夏大业,就此止步于长江之畔的赤壁。此后,直到去世,曹操只是西征马腾、南征张鲁,打了几场影响局部的小战役,再没有进行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种进取天下的大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操丧失了统一天下的雄心,接受了天下三分的事实?

 

曹操


马超起兵凉州令曹操后方不稳

208年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历史上并未在此遭遇关羽),由此地返回北方。回到中原后,曹操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内部,意图建立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为下一次南征做准备。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眼见刘备集团以南郡、江夏为基地,向南攻取荆南四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同时孙权也不断巩固内部、平定山越,曹操感到南方两强实力日益壮大,越发不安。于是,就在当年,为了扩充实力,充实人才队伍,曹操发布《求贤令》,诚招天下英豪。在这篇《求贤令》中,曹操重点突出“唯才是举”的思想,表示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才能,自己就愿意征用。可见曹操当时求贤求才、扩充实力的心情之迫切。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为平定西北,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派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张鲁为名进兵关中。此前,在208年赤壁之战前夕,为安抚西北隐患马腾势力,曹操征兆马腾入朝,上表朝廷,拜为卫尉,同时,又加封马腾之子马休为奉车都尉,马铁为骑都尉,并一同征召入朝。马腾在关中、凉州的本部人马交由其另一个儿子马超统领。

曹操剑指关中的行动,引发关中军阀马超、韩遂、杨秋等人的疑惑和惊恐。于是,马超、韩遂等人组成联军,起兵关中,对抗曹操。听闻消息,曹操立刻派大将曹仁进驻关中,与屯驻潼关的马超军队展开对峙。

关中之战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关中,大败马超、韩遂组成的关中联军。马超等人不敌曹操,想割地求和,然而曹操不答应。这年九月,马超、韩遂等再次请求割地,曹操这次采纳谋士贾诩的意见,假装答应马、韩联军的投降请求,却暗自调兵遣将,再度击破马超、韩遂等人。之后,马超、韩遂败走凉州,杨秋则逃回安定,曹军阵斩马、韩联军大将成宜、李堪等人,关中就此平定。同年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随后,曹操率军撤回,命夏侯渊率领众将继续西征。在此后的两年时间内,夏侯渊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平定了关中和凉州,西北遂定。曹操为此还称赞夏侯渊“虎步关右”。至此,曹操西北后方终于稳定。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南方三条战线上进展都不顺利

1、东线受阻于濡须口

平定关中、凉州后,曹操再次打起了南征的注意。建安十八年(213年),趁刘备率兵进攻益州刘璋的时机,曹操亲领大军,号称四十万,南征孙权,意图扫平江东。建安十九年(214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孙权手下将领公孙阳。尔后,孙权亲率大军七万,进至濡须口抵御曹军。孙、曹两军相持月余,曹操的水军作战失利。当时,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三千余人,淹死的曹军也有数千人。

后来孙权几度挑战,曹操均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勘察曹军水寨。曹军诸将都以为是敌将来挑战了,跃跃欲试准备攻击,曹操却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因此,曹操命令严整军队,弓弩不得妄发。孙权往曹军水寨内走了五六里才返回,在回去的路上还演奏起欢快的乐曲。曹操远远地看见孙权所领舟船军队严明整肃,不禁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濡须之战


孙权回营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一张小纸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大笑,对众人说:“孙权不会欺骗我。”于是就撤军返回了。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二度率军猛攻濡须口,并击败孙权,孙权战败后派都尉徐详向曹操求降。曹操眼见虽然击败了孙权,但自己军队再不能南进一步,于是同意了孙权的投降请求,并允诺两家重新结为姻亲。

可见,在东南方向的濡须口一线,曹、孙两家陷入拉锯、互有胜负。位于长江北岸的濡须口,是孙权驻扎重兵、拱卫南岸大镇秣陵(今南京)的江防要地,乃兵家必争之地。曹操两次领军无法突破濡须口,也就没法再南进一步了。而在此期间,孙权也有多次北上合肥的行动,致使曹操不得不分派大将张辽等重点驻守。

 

2、中线襄樊受到刘备大将关羽威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刘备进军汉中,曹军大将夏侯渊、张郃与刘备相持不下。为配合刘备进攻汉中,刘备安置在荆州的方面大将关羽也从南郡领兵北上,进攻襄樊。

荆北重镇樊城被关羽围困,樊城守将曹仁急速求援。曹操命“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带领新近归降的庞德,领军南下救援樊城。然而,屯驻在樊城之外的于禁大军,却被关羽抓住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的有利时机,导演了一场“水淹七军”的好戏,于禁所率三万大军尽皆投降关羽。而庞德却在身遭重围被俘后,因不肯归降关羽而被杀。事后,曹操大为惊恐,史称关羽此战“斩庞德、降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战后曹操不禁感叹:“于禁跟随我二十多年,为何临阵作战反倒不如庞德啊!”也许,曹军老将于禁是在被关羽“水淹七军”的操作打懵了之后,一时没回过神来,被迫投降的。

水淹七军


关羽在利用汉水暴涨之势猛攻樊城的同时,还不断派人北上,到曹军大本营许都南边,到处煽动流寇作乱。一时间,襄樊以北、许都以南数个郡县的长官和山民流寇纷纷作乱,响应关羽,接受关羽封号印绶。曹操大为惊恐,吓得向群臣提起迁都之议。然而这一提议遭到司马懿、蒋济等人反对,二人表示关羽在水淹七军后仍未攻克曹仁镇守的樊城,说明其已经到了强虏之末的形势。此时,早已对南郡虎视眈眈的孙权,必然也十分惧怕关羽的威势。只要在此时修书孙权,撺掇他在南边偷袭关羽大本营南郡,然后再向南郡增派援军,关羽必败。

于是,曹操依计而行,派徐晃率兵南下增援樊城曹仁,拖住关羽的进攻势头。同时,孙权从关羽后方出兵,派大都督吕蒙率兵白衣渡江,袭取南郡。关羽闻知消息,大惊失色,率兵南撤,在途中被孙权军队所杀。孙权尽取南郡和荆南地区。

襄樊之战


然而,孙权袭杀关羽后,曹操依旧没有在襄樊一线占到便宜。此后襄樊方面数次南下攻打南郡,都被孙权军队击败。曹操在中线,又和孙权陷入拉锯状态。

 

3、西线汉中阳平关被刘备军攻占

赤壁之战后,刘备率军进兵益州刘璋,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顺利吞并刘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攻打下辩,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挡。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张飞屯兵固山,做出要截断曹洪后方的样子,但被曹休识破。曹洪在曹休的建议下,趁刘备军兵力尚未集结之时袭击,刘备军将领雷铜、吴兰等战死,马超、张飞败退而走。紧接着,刘备又派遣将领陈式前往攻打马鸣阁道,打算断绝汉中与许都的联系,但却被曹军大将徐晃击败,死伤甚多。当年七月,刘备亲自率军停留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相拒。曹操在许都整军,准备救援汉中。九月,曹操率军抵达长安。

汉中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阳平关出发,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曹军大将夏侯渊率领张郃等人来抢定军山。刘备军先是围攻张郃,张郃力战不得脱身,夏侯渊分兵前来营救张郃。就在夏侯渊分兵的薄弱之时,刘备军大将黄忠突然带兵杀出,借着居高临下的地势,鼓噪而下,一战阵斩曹军大将夏侯渊。曹军丧失主帅,惶恐不安,兵无战心,很快就溃逃了。

夏侯渊战死后,汉中曹军惶恐不安,曹军将领郭淮、杜袭等推举张郃暂时统领汉中诸军,以安众心。张郃率军退守阳平关。此后,刘备军与曹将郭淮隔汉水对峙,战争形势一度陷入僵局。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汉中地界,进驻阳平关,并将数千万囊粮草搬运到北山囤积。眼见曹操大军粮草充足,刘备急令坐镇成都的诸葛亮向前线增运粮草。然而,蜀中经过连年征战,已是不堪重负。为了支援前线刘备在汉中打赢曹操,保住益州门户安全,诸葛亮被迫紧急征发民夫向前线运粮。一时间,蜀中地区“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形势紧张。

刀劈夏侯渊


最终,在刘备军大将黄忠、赵云等人的奋力拼杀和谋士法正的筹划下,曹操被迫撤出汉中。刘备进占汉中,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为蜀中拿下了一个保障北境安全的门户。然而,这一战令曹操、刘备两家都损失惨重。刘备方面,蜀中地区一度打到民力空虚,疲惫不堪。而且,曹操从汉中撤退时,迁走了众多汉中百姓,没有让刘备获得多少人口作为兵源赋税和壮劳力。而曹操方面,丢失了蜀中门户汉中和阳平关,让刘备军得以直接威胁关中,同时又折损了夏侯渊等大将,对军心士气实在是一个重大打击。可以说,曹操、刘备两家在这场汉中争夺战中都没占到多少便宜,而且曹操方面损失略大。

 

三线失利让曹操心灰意冷加大对内压力

东南濡须口、中间襄樊、西南汉中阳平关三条战线的失利和胶着,让曹操渐渐丧失了平定海内、统一天下的梦想,逐渐接受了曹刘孙三分天下的事实。尽管在晚年诗作《龟虽寿》中,曹操仍旧表现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然而,现实的打击,还是让曹操不复青年时代重振汉室的热血,以及中年时代写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并平定北方各路豪杰的激情。曹操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已经不复当年了。

曹操


晚年的曹操,随着外战的失利,开始寻求内部权力的巩固。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建安十八年五月,东汉恢复《禹贡》九州的设置。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曹操可以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食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荀彧


此时的曹操,已经位极人臣、极致荣宠,并为儿子曹丕篡汉称帝做好了全部准备。同时,晚年的曹操,与早先辅佐他成就霸业的首席谋臣荀彧发生了尖锐矛盾。荀彧忠于汉室,不想看到曹操篡汉称帝。然而,历史已经走到这一步,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对相伴了近三十年的主臣,终于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刻。曹操赐给荀彧一个空盒,荀彧得知此中之意,被迫服毒自尽。此外,这时的曹操,在进封魏公、魏王之后,又长期困扰于接班人的选择问题。眼见自己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各自拉起一支智囊谋士团队为世子大位而争斗,曹操也许久举棋不定。最终,在经过多方利弊权衡后,曹操终于决定立曹丕接班,承继魏王之位。

可见,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在三条战线战事失利的打击下,已然丧失重振汉室和统一天下的雄心梦想,逐渐退化为一方割据诸侯,并积极为儿子篡汉称帝做准备,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亦英雄、亦奸雄的复杂形象,令后人不胜感慨。

 

欢迎点赞转发关注三连哦!我是豫章节度使,与我一道品茶说历史,煮酒论英雄。


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断南下,为何最终却丧失统一天下的决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