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史原著)品读古龙(作者:bloom77)
5 回复:[评论]重读古龙
6 人性
古龙曾说“武侠小说中已不该再写神,写魔头,已应该开始写人”,那是很多年以后的想法,《武林外史》中沈浪神化的比较厉害,除了武功和智慧,还有他的个性,——把苏轼那句话套在他头上正合适:“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点。王阳明当年平定宸濠之乱后,因不忿武宗宠信的太监、武将谗言,几欲行清君侧之举,这是号称圣人的人,都很难克制。
相比之下,倒是金庸的主角真实些,他们还存在着优柔寡断之类的缺点,也常常被对手的计谋所乘。神化和妖魔化都是方便的做法,领袖、大侠皆不足恃,好的制度更靠谱,——古龙绝顶聪明,其见识未必不及此,只是形势不允许,只好专一于人性了。
不过总的来说古龙开始就受西方文学影响,不像梁羽生等人那样拘泥于正邪之分,七大高手中丐帮金不换是小人,青城派剑宗断虹子更是个虐待狂,堪发一笑。
7 形而下
有人评价余华的《鲜血梅花》:“只有两千多字,却网罗了武侠叙事中全部的套路,把故事都减到了极致。”(张清华:《余华:一个无法预测的作家》,经济观察报)这个评论应该是文科生的手笔,不知道他有没有统计过武侠叙事的全部套路究竟有多少种,是不是真的每种叙事方式都已涉及,但这并不妨碍他作这样的结论。另外有人则从这个短篇里读出了存在主义等等思潮……
我不觉得《鲜血梅花》是一部武侠小说,这既不是贬低也不是赞扬。作为武侠小说,很重要的是它的“形而下”一面(或“技术”),如对打斗场面的描述,没有这个作为基础,无论思想多么高妙,见识多么卓绝,恐怕都算不上好的武侠作品。在古龙早期作品中,对打斗的描写是比较单薄、稚嫩的,因为贫乏,常常重复。到了《武林外史》就已经很圆熟了,简洁、利落,虎虎有生气,多姿多彩,因时因地因人而迥然不同,随心所欲,这些是大致的感受。这里随便举个例子,沈浪和熊猫儿解决王怜花手下几名功夫平常的打手:
说话间,牵马的那个人已回来,轻轻扣了扣门,门开一线,灯光射出,那人方自侧身而入。
沈浪与熊猫儿已闪电般冲了过去。
沈浪人还未到,手指已急点那人脑后“玉枕穴”,那人还未及回声,已一声不响的倒了下去。
熊猫儿一脚踢开了门,一拳击向开门的人,那人大惊之下,伸手来挡,只听“嚓嚓”一声,两条手臂已被熊猫儿打断,惨呼倒地。惨呼方出,熊猫儿伸手一托,又将他下巴卸下了。
屋子里除了开门的人外,还有五条大汉,正在围桌饮酒,此刻骤惊巨变,俱都一跃而起。
五个人一人伸手抄椅子,一人反腕拔刀,一人要掀桌子,一人冲到墙角提枪,一人奋拳扑来。
熊猫儿虎爪般的手掌一扬,已抓住这人的拳头,左手往这人后脑一托,生生将这人自己的拳头塞进自己口里。
这人连叫也叫不出了,身子已跟着被抡起。
掀桌子的那人桌子还未掀起,忽见一个人飞过来,两颗脑袋撞在一齐,“砰”的,两个人都躺了下去。
那拔刀的刀还未出鞘,肘间突觉一麻,肩头又是一麻,喉头跟着又一麻,眼睛一黑,仰天跌倒。
他简直就没瞧清向他出手的人长得是何模样、是男是女,死了也不折不扣是个糊涂鬼。
沈浪左手连点拔刀大汉三处要穴,飞起一脚,连那抄椅子的大汉整个人踢得飞了出去。
提枪的那人头也不敢回,反手刺出长枪,但枪还未刺出,突然不见了,身后也没什么杀手击来。
他还未摸清身后情况究竟怎样,等了等,忍不住回头一望,却赫然发现一双猫也似的眼睛正笑眯眯瞧着他。
他大惊之下,抡起拳头,“砰,砰,砰”,一连好几拳,都着着实实擂在这人的胸膛上。
这人还是笑嘻嘻站着不动,他两只手腕却疼得仿佛断了,咬一咬牙,拼命踢出了一脚。
这一脚方自踢出,眼前突然一黑,似乎被个铁罩子生生罩住,这一脚究竟踢着别人没有,他永远也不知道了。
一眨眼功夫,连里带外七个人,已没有一个再是头朝上的,甚至连一声惊呼都未发出。
作者:bloom77 53位粉丝 2011-1-8 16:12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