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蒙古四大汗国(第四期)

2023-09-30 00:12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孛儿只斤·旭烈兀(下期)

(三)旭烈兀攻克额弗剌特河畔的华莱特(今土耳其比雷季克)后又乘势攻克马布格城及额弗刺特河岸上的奈札姆、札八儿、哈鲁尼忽思、剌失等堡,完全扫平叙军的弗剌特河防线。随后旭烈兀向叙利亚北部重要城市阿勒颇进军,对叙利亚实施大迂回作战,阿勒颇戍兵违令出战,死伤甚重。阿勒颇北方的阿匝思城(今叙利亚阿札兹)在蒙古军的压力下投降,但阿勒颇的守将木阿匝木王倚仗城坚池固,拒不投降。1260年1月18日蒙古军包围阿勒颇,筑栅栏、架石炮,双方鏖战一周。1月24日蒙古军攻破外城,经过40昼夜血战后攻克内堡,并委任法黑剌丁·撒乞为行政长官、秃格勒-巴黑失为军事长官,管理阿勒颇。阿勒颇陷落后叙利亚内陆各地慑于蒙古军威,纷纷请降,大马士革、哈马、霍姆斯诸城达官显贵派使者觐见旭烈兀。优素福自大马士革城郊营地仓皇出走,后在克拉克被俘。3月1日怯的不花的先锋军进入大马士革城纳降,摧毁戍楼过半,并将战具全部销毁,旭烈兀设官镇守。至此历时两个月的大马士革之战以蒙古胜利结束,旭烈兀占领整个叙利亚。此次大战使得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灭亡,伊利汗国统治着从元朝(东亚)到阿拉伯帝国(西亚)、从印度到地中海的重要商道。大马士革之战后的两个多月内怯的不花长驱直入叙利亚的纳布卢斯、阿杰隆、耶路撒冷、希伯伦、阿什克伦,至1260年夏抵达加沙。蒙古军在巴勒斯坦和外约旦地区实行一次长距离、劫掠式的大扫荡,剑锋直指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但旭烈兀获悉蒙哥汗已于1259年底死亡、诸兄弟陷入汗位争夺后决定命怯的不花率领约1.2万的骑兵部队镇守叙利亚,经营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自己率领主力于1260年6月26日回到波斯的大不里士安营扎寨。1260年9月3日怯的不花在约旦河左岸的艾因·贾鲁战役被马穆鲁克苏丹忽都斯·贝尔巴斯的击败,宣告蒙古帝国向西扩张的终结,幼发拉底河成为伊利汗国和马穆鲁克王朝的分界线。有观点认为如果伊利汗国要继续向西扩张,就应该把大部分军队驻守叙利亚,所以旭烈兀移师东行是艾因贾鲁特战役失败的战略错误。11月旭烈兀借马穆鲁克大将拜伯尔斯刺杀贝尔巴斯及篡夺苏丹之位而引发埃及内乱的机会派约6000人的军队再征叙利亚,攻克阿勒颇、哈马。12月蒙古军在第一次霍姆斯之战被当地穆斯林军击败,再度撤退,伤亡甚众。当旭烈兀回到波斯时得知同父同母的四弟阿里不哥、二哥忽必烈两人进行大汗争夺之战(旭烈兀排行第三,蒙哥为长兄),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都声称得到旭烈兀的支持,忽必烈抢先一步向旭烈兀处遣使,宣布:“从质浑河岸到密昔儿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要好好防守,以博取我们祖先的美名。”旭烈兀遣使拥护忽必烈,指责阿里不哥。夺位战争自1259年进行到1264年,最后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夺取汗位。旭烈兀亦决定不再东归,留驻波斯。

(四)关于旭烈兀向东移师的原因有许多说法,学者徐良利认为:“旭烈兀移师东行的历史逻辑是停止战事是遵循帝国的政治惯例,在大不里士安营扎寨是静观其变,谴责阿里不哥叛乱并支持忽必烈为大汗是审时度势。”旭烈兀受母亲唆鲁禾帖尼和妻子脱忽思哈敦的影响(她们都属于基督教聂思托里安派信徒),在西亚实行亲基督教、仇视穆斯林的政策(尽管他本人信奉佛教),并杀害拔都系的王族,引起亲穆斯林的拔都之弟、金帐汗别儿哥的仇视。而二者真正交恶的根源在于旭烈兀占据人口稠密的外高加索地区(原属金帐汗国术赤封地),因此结下不解之仇。1262年别儿哥以旭烈兀“毁灭木速蛮(伊斯兰教徒)的所有城市,打倒所有木速蛮君王家族,不分敌友,未经亲族商议就消灭哈里发”为由起兵南下,亲率一路东攻加兹尼、呼罗珊方向,另派那海率军3万作为先锋,向阿塞拜疆进军。1262年8月20日旭烈兀调集主力,北上御敌,先命绰儿马罕之子失烈门为先锋。失烈门在沙马乞迎击那海,遭遇失败。11月大将阿八台与旭烈兀相继赴援,在打耳班(今俄罗斯达格斯坦)城北破敌,驱逐那海,旭烈兀追至帖列克,占据那海大营欢庆。12月8日那海整军回袭,旭烈兀拦截失利,所部士卒自结冰的帖列克河(今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河流)撤退,因冰层断裂而溺死过半。随后马穆鲁克苏丹拜伯尔斯与别儿哥结成同盟,以对付旭烈兀。1264年旭烈兀听闻那海有再侵打耳班的传闻,于是整军备战。而别儿哥在帖列克河之战获胜后已不再进攻,旭烈兀时期的北方战事遂告一段落,但两大汗国的屡次冲突使得旭烈兀无暇顾及叙利亚与埃及。1264年旭烈兀派出使者拥护忽必烈为大汗,忽必烈传旨册封他为伊利汗,统治阿姆河以西的领地,伊利汗国正式形成。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后将中原汉地作为统治重点,因此伊利汗国自建立之日起就拥有实际上的独立地位。伊利汗国与元朝关系一直很密切,双方使节往来频繁,贡献、赏赐不断,它的君主以得到元朝大汗的册封为合法。晚年的旭烈兀致力于巩固在波斯的统治,他将都城设在桃里寺城,并通过武力胁迫或联姻的手段清除波斯境内的割据势力,使波斯成为伊利汗国统治的核心地区。到其孙合赞汗统治时期伊儿汗国达到全盛时期,领土东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起高加索,南抵阿拉伯海、波斯湾和北非的部分地区。旭烈兀在西亚的征服活动不但改变该地区的政治版图,而且改变该地区各宗教、教派的力量对比,牵连之广,遍及欧亚各地乃至非洲。伊利汗国同元朝的联系远比蒙古其他两大汗国密切,丝绸之路畅通,中国的四大发明加快西传的速度,而回回炮、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历法等也传入中国,旭烈兀显然应居世界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帝王之列。

(五)1265年1月旭烈兀举行数天宴饮和狩猎,在某日洗澡之后突然患病,自此卧床不起。在1月27日服用泻药之后更陷入昏迷状态。2月8日旭烈兀在绰合图河畔逝世(《埃及诸王史》称其死于痫疾),享年48岁,葬于乌儿米亚湖中的塔剌岛上。伊利汗集军事、政治、经济、司法大权于一身,伊利汗国的国体则是世袭的君主专制国家。旭烈兀受封为伊利汗后开始实行汗位世袭制,这种制度因袭蒙古汗位继承的传统,既在原则上也在实际上从旭烈兀家族内部成员中产生,并名义上经过元朝皇帝的认可。其汗位继承及选择仪制几乎等同于蒙古帝国汗廷的组织与制度,即汗的选举通过忽里勒台大会产生,新汗即位由蒙古宗王、权贵参与,外人无由侪列。旭烈兀将伊利汗国的都城设在桃里寺城(一称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一称在蔑剌哈(今伊朗东阿塞拜疆省马腊格),并将阿剌答黑和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分别作为夏冬营地。他把伊拉克、呼罗珊、祃桚答而(今伊朗马赞德兰)至阿姆河口的广大地区赐给长子阿八哈,阿儿兰、阿塞拜疆地区赐给第三子玉疏木忒,迪牙儿剌必至幼发拉底河地区交给异密、速勒都思部人秃答温,起儿漫交给秃儿坚哈敦。旭烈兀入主西亚后积极笼络被征服地区的统治阶级,以扩大伊利汗国的统治基础,巩固蒙古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他任命阿老丁·阿塔蔑力克·志费尼为全国撒希卜-底万(宰相兼财政大臣),允许其全权决定、主宰、安排和掌管国事,同时任命各省长官。旭烈兀西征时于1256年12月灭亦思马因派木剌夷宗教国,1258年2月破巴格达,灭阿拉伯帝国1260年占领叙利亚,兵锋直驱加沙,威逼埃及。后因蒙哥汗驾崩而退驻波斯,蒙古留驻叙利亚的怯的不花所部兵败艾因·贾鲁战役,致使蒙古失去叙利亚的控制权。自1262年起旭烈兀与位于伊利汗国北面的金帐汗国为争夺外高加索地区展开激战,其间互有胜负,但伊利汗国始终能够控制阿塞拜疆。旭烈兀的母亲与妻子均信奉景教(基督教聂思托里安派),旭烈兀受到她们的影响,在伊利汗国内施行亲基督教、反穆斯林的宗教政策。他攻陷巴格达时大赦城内基督教徒并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财产,甚至还将一座宫殿赠予聂思托里安派大主教马基哈。十分关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地区的基督教徒,并在各地兴建礼拜堂,由此受到波斯及高加索地区基督教徒的爱戴。此外由于伊斯兰教的作用,原本当时波斯地区佛教已基本上消失,但在旭烈兀统治时代由于他本人信奉藏传佛教、崇拜弥勒佛,当地出现大量喇嘛,佛教活动再次出现。

(六)由于旭烈兀与忽必烈的血缘关系使其得以与中国元朝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且与西欧基督教世界保持着频繁的友好往来,因此极大促进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旭烈兀等前期伊利汗对基督教的爱护表达在给罗马教廷和英法君主的信件中,使得西欧上层表达出由衷的喜悦,大大改变欧洲人早先敌视和对抗蒙古人的看法,通过频繁而友好的交往也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促进东西方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中国的雕版印刷术、火药武器、丝绸和瓷器制造、炼铁高炉等大量科学技术传入伊朗、阿拉伯和欧洲,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也传入地中海、大西洋,而伊朗和阿拉伯的天文、医学成就传入中国,因此伊利汗国成为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往的最佳中介。在法制建设上旭烈兀及其后代委任穆斯林为伊斯兰法官,利用西亚原有的伊斯兰教法律体系审判和处理民事、刑事诉讼,在攻陷巴格达后旭烈兀将伊斯兰教法官长一职授予班答里者因的尼咱马丁·阿不答木明。1260年在艾因·贾鲁战役击败蒙古人、占领叙利亚的马穆鲁克王朝是伊利汗国进一步向西扩张的顽强抵抗者,马穆鲁克历代苏丹亦敌视伊利汗国,对其在西亚统治的稳定和巩固造成巨大的威胁。而旭烈兀西征时强占了较为发达的、原属金帐汗国术赤封地的阿塞拜疆地区,因此与金帐汗别儿哥结下仇怨。自1262年起别儿哥派兵在阿塞拜疆与旭烈兀交战,1263年7月马穆鲁克苏丹拜伯尔斯与别儿哥结成同盟,形成南北夹击伊利汗国的态势。13世纪初十字军运动渐趋衰落,因此西欧基督教国家开始积极寻求与蒙古人加强军事方面的联盟。而伊利汗国为在西方建立起一个新帝国也继承蒙古帝国时的传统外交政策,与西欧基督教国家和罗马教皇加强联系,以应对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1258年旭烈兀在对叙利亚的征服中开始十字军与蒙古军的军事联盟,在小亚美尼亚和安条克公国的支持下攻克阿勒颇城,而旭烈兀优待基督教徒的政策使得罗马教廷非常欢欣。1260年教皇亚历山大四世遣使劝诱旭烈兀改信天主教,在金帐汗国与马穆鲁克王朝的威胁加剧后旭烈兀自1262年开始数次派遣使者携带书信前往欧洲,试图与基督教国家建立军事同盟。在旭烈兀写给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信中表示愿意攻下耶路撒冷作为赠送给教皇的礼物,作为回报时他希望法国能够派出一支舰队来攻击埃及。但由于各种原因,双方没能建立任何形式的联盟。拜占庭帝国因伊利汗国附庸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故而希望与其保持友好的睦邻关系。旭烈兀亦曾派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与拜占庭皇帝米哈伊尔八世进行协定,迎娶其私生女玛丽亚·佩利奥洛吉娜,但当玛丽亚抵达波斯时旭烈兀已经逝世,故而改嫁于他的长子阿八哈。

阿八哈

(一)阿八哈(1234年-1282年)是旭烈兀之长子,伊儿汗国的第二任君主。阿八哈出生于1234年2月,是伊尔汗国的建立者旭烈兀的长子。抚养他长大成人的继母是旭烈兀最心爱的妻子脱古思可敦,一个虔诚的景教徒,脱古思可敦是波斯地区蒙古人的精神领袖,她对各个宗教教派都很宽容。阿八哈很可能与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藏传密宗的佛教徒,但是受到他母亲的影响,他也很同情基督教。作为旭烈兀最喜欢的儿子,阿八哈被任命为突厥斯坦的管理者。1265年旭烈兀因病去世。在死前他曾与拜占庭帝国皇帝米海尔八世协定,迎娶米海尔八世的女儿玛丽亚·佩利奥洛吉娜。当玛丽亚到达波斯时旭烈兀已经死了,因此她就嫁给旭烈兀的儿子阿八哈,阿八哈在迎娶玛丽亚的同时登基成为伊儿汗,同年晚些时候脱古思可敦死后精神领袖的角色就转移到玛丽亚身上。阿八哈在旭烈兀死后四个月接管权力,之后他花了数月的时间重新分配邑地。阿八哈把伊儿汗国的首都定在大不里士,该城后来继续作为都城,直到蒙古的波斯王朝结束,其间只有完者都统治时期除外。与旭烈兀一样,阿八哈也把自己看成仅仅是忽必烈大汗的副手,在他的请求下忽必烈向他颁发授职书。从旭烈兀统治以来伊儿汗国一直与金帐汗国处于交战状态,这一状况持续到阿八哈统治时期。1266年春天金帐汗国发动攻势,这次进攻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金帐汗国与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军事同盟,金帐汗国通过转移阿八哈的注意力使他无暇进攻自阿音扎鲁特战役之后被马木留克王朝控制的叙利亚地区,直到1267年别儿哥汗死后金帐汗国的敌对行动才中止。此后在忽必烈大汗的干预调停下金帐汗国的继任者忙哥帖木尔没有再对阿八哈的领地发动过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但他依然保持着和马木留克王朝的同盟关系。忽必烈称汗后窝阔台的孙子海都恼于自己身为大汗嫡孙而不得立,与金帐汗国的忙哥帖木儿和察合台汗国的八剌汗在塔剌思结成同盟对抗忽必烈和阿八哈,他们推举海都为中亚的统治者。 1270年八剌汗发动对波斯的入侵,阿八哈在一次蒙蔽敌人的佯装退却之后于1270年7月22日在赫拉特附近击溃八剌。1271年阿八哈派兵向察合台汗国实施报复,他成功地洗劫布哈拉,直到1280年之前伊儿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之间仍不断有小规模的武装冲突。

(二)1260年旭烈兀统治时期安条克的波希蒙德六世受到他的岳父、小亚美尼亚的海屯一世的影响,自愿让安条克和的黎波里成为伊儿汗国的附庸国,到1268年马木留克王朝的拜巴尔一世攻占安条克。由于安条克的陷落,1271年英国的爱德华一世发起第八次十字军东征,他同时向阿八哈派出使者,希望得到援助。阿八哈同意他的请求,答应派出一万名骑兵从小亚细亚进攻叙利亚。蒙古军队从阿勒颇南下虽然他们兵力不多,但是却引发南方直到开罗的大批穆斯林的逃亡,当拜巴尔一世开始反击的时候蒙古军队早已退回到幼发拉底河以北。1277年拜巴尔一世去世,1280年阿八哈再度发动对叙利亚的进攻,10月20日蒙古军占领阿勒颇。阿八哈向阿卡派出使节,请求十字军增援,但是十字军正和马木留克王朝处于一个十年的休战期,于是拒绝蒙古人的要求,而耶路撒冷王国此时正卷入另一场战争。阿八哈号召法兰克人发起新一次的十字军东征,但是只有爱德华一世(缺乏资金而无法前来)和医院骑士团积极响应,蒙古人最后只得撤退,他们通知法兰克人他们将在1281年冬天派出5万蒙古骑兵和5万步兵卷土重来,但这一声音没能得到任何回应。1281年9月阿八哈发动他事先宣布过的战争,他只得到小亚美尼亚和医院骑士团的协助。10月30日5万蒙古军加上3万亚美尼亚人、希腊人、乔治亚人和两百人的医院骑士团与嘉拉温苏丹率领的马木留克军主力遭遇,霍姆斯战役打响。十字军曾一度击溃马木留克的右翼,但是蒙古中军却被击败并退出战斗。战役无果而终,双方都付出惨重的代价。1282年4月1日阿八哈在哈马丹去世,他的去世与他过量的饮酒习惯不无关系。传说他在一次过度饮酒后发现树上有只黑鸟,于是他命令手下去射杀这只鸟,但周围人并没有看见他所说的黑鸟,阿八哈说罢便突然离世。他的遗孀玛丽亚在他死后回到君士坦丁堡,拒绝她父亲让她再次出嫁的要求,成为一位修女。贴古迭儿(?-1284年8月)是旭烈兀之子,阿八哈之弟,伊儿汗国的第三任君主。贴古迭儿出生时受洗成为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教徒,教名为尼古拉斯·贴古迭儿。但是贴古迭儿不久之后就从基督教转而信仰伊斯兰教,并改名为阿赫默德·贴古迭儿。1282年他即位后立即改号苏丹,将伊儿汗国改称伊儿苏丹国,并想尽一切办法让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试图把国家伊斯兰化。同时他向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示好,打算同他们结为同盟。

(三)但是此时呼罗珊的管理者阿八哈之子阿鲁浑是一个佛教徒,以他为首的佛教徒及聂斯脱里派教徒为主的蒙古保守派贵族对贴古迭儿的改革以及他对马木留克的态度极为不满,因此派人向元朝的忽必烈汗投诉。虽然忽必烈对这一情况非常愤怒,但是阿鲁浑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夺回国家,于是内战爆发,贴古迭儿向马木留克苏丹求助,但是马木留克并没有全力支援他。1284年5月4日贴古迭儿曾经一度击败阿鲁浑,并接受他的投降,但是随后军队中支持阿鲁浑的将领发动宫廷政变,贴古迭儿最终于1284年8月10日被处决。阿鲁浑(1258年—1291年3月7日)是阿八哈之儿子,在1284年推翻叔父贴古迭儿,继任伊儿汗国的第四任君主,他在位时试图阻止其汗国走向伊斯兰化。阿鲁浑是阿八哈的儿子,他和他最心爱的妻子卜鲁罕生下两个儿子——合赞和完者都,二者后来都成为伊儿汗国的国君。当阿八哈去世时原本是指定阿鲁浑为继承人的,但是此时他的叔父贴古迭儿成为汗位的强力竞争者,阿鲁浑只得退让,他被任命为呼罗珊地区的管理者。贴古迭儿上台后推行国家伊斯兰化的执政方略激起国内保守派贵族的不满,于是他们投靠阿鲁浑而对贴古迭儿发动内战,最终阿鲁浑成功击败叔父而登上汗位。阿鲁浑在位时期阻止国家向伊斯兰教转化的倾向,他虽然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和大多数蒙古人一样的是他对各种宗教信仰都很宽容。他委任很多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担任国内的文职官员,他甚至允许穆斯林按照沙里亚法规而不是蒙古律法来处理穆斯林之间的诉讼。他通过削弱军队将领的权力来树立政府的权威,并试图把正规的民政管理引入蒙古人的纯军事统治中。阿鲁浑统治期间伊儿汗国基本处于和平状态,很少发生军事冲突。1289年-1290年他平息一场瓦剌动乱,1290年他在高加索地区击退金帐汗国的入侵,此外在他统治的这段时间里马木留克王朝持续向叙利亚地区增兵。1289年马木留克苏丹嘉拉温攻占蒙古人的附庸国,十字军控制的的黎波里。阿鲁浑在位期间一直致力建立一个由法兰克人与蒙古组成的法兰克-蒙古同盟,以联手对抗伊儿汗国的宿敌马木留克王朝,他曾四次派遣使节分别出访教宗洪诺留四世、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教宗尼古拉四世。

(四)他一直以夺取耶路撒冷作为换取西方世界出兵的条件,他甚至曾许诺如果攻占耶路撒冷时他本人也可以接受洗礼。可惜13世纪末期西方世界对于发动十字军东征已经失去兴趣,阿鲁浑心目中的联盟最终没有能够建立起来,阿鲁浑于1291年3月7日逝世。13世纪时蒙古统治者们在西方世界成为热门的话题,在意大利中许多新生的婴儿被以蒙古君王的名字来命名。由于阿鲁浑汗与西方世界的联系加深,有许多新生儿被命名为“Argone”。海合都又译作乞合都,阿八哈次子,阿鲁浑之兄弟,伊儿汗国的第五任君主(1291年7月23日-1295年3月24日在位)。海合都原是小亚细亚地区的管理者,在阿鲁浑死后蒙古军队首领中最有影响力的人提名海合都为汗,他于1291年继承汗位。海合都是一个没有什么长处的统治者,他沉溺于酒色、鸡奸,穷奢极欲,缺乏统治意识。在伊儿汗国的历史上他以善于挥霍国库的积蓄而著称,而在他身边受益的人则是那些景教徒们,在海合都在位期间基督教会得到国家最慷慨的资助。1294年海合都为了填补由于他自己挥霍无度和一场大规模的牲畜瘟疫导致的国库亏空,在他的幕僚建议下决定效法元朝发行纸币(钞)。海合都的计划是让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主体,从而重新充实国库。但是由于人民不接受纸币,这场试验变成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很快巴扎动乱爆发,市场经济活动陷于瘫痪状态,海合都被迫中止纸币的使用。在关于纸币的骚乱之后不久海合都由于亲基督教的宗教政策和失败的统治而被亲穆斯林的蒙古贵族推翻,1295年4月21日被人以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用弓弦勒死。拜都是海合都之堂兄弟,旭烈兀之孙,伊儿汗国的第六任君主。1295年海合都汗被亲穆斯林的蒙古贵族推翻并处决之后拜都被强逼登上汗位,对于政变集团来说拜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容易控制的统治者。虽然拜都被要求表现出亲穆斯林的姿态,但事实上他本人非常热衷于基督教,他曾允许基督徒在他的斡耳朵内设立礼拜堂并曾经随身佩戴十字架。他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却曾任命多位基督徒为官员。在一次与合赞汗的会面中拜都的随从们建议他除掉这位王子,但是拜都拒绝这样做,不久之后在与由合赞汗领导的反对势力的内战中拜都因为实力相差悬殊而战败。他试图经阿塞拜疆逃往格鲁吉亚,但仍被俘获,最终于1295年10月5日被合赞处死。

合赞汗

(一)合赞汗(1271年11月30日-1304年5月17日)属孛儿只斤氏,伊利汗国第七位君主(1295年11月3日-1304年5月17日在位)。合赞在1271年11月30日生于里海东南岸的阿巴斯昆,是伊利汗国第四位君主阿鲁浑的长子。合赞自幼有“早慧”之名,他的祖父、伊利汗国第二位君主阿八哈汗听说后急欲召见,故而阿鲁浑将合赞送往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交由其妃子布鲁干哈敦抚养。童年的合赞在阿八哈身边度过,受到宫廷良好的文化教育。合赞勤奋笃学,擅长骑射,八岁时已能跟随阿八哈狩猎。除通本民族的蒙古语外兼晓阿拉伯语、波斯语、印地语、藏语和汉语,对天文、化学、医药、技艺、矿物等亦有涉猎。阿鲁浑即位后他承袭父原有封地呼罗珊、马赞德兰及刺夷、火木思等地,原信奉佛教,在呼罗珊时建寺庙数所,日与佛教徒相聚。1295年合赞以追究拜都汗谋杀海合都之叛臣名义起兵争位,同年10月杀拜都,11月3日即位,成为第七位伊利汗。为取得波斯伊斯兰教上层和穆斯林的支持,合赞于1295年6月19日在剌尔谷地举行受洗仪式,宣布改奉伊斯兰教,改名马哈木,称苏丹。随即下令宫廷大臣、贵族、军队和汗国境内的蒙古人都改信伊斯兰教,把伊斯兰教什叶派教义立为国教,据史载约有15万帐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他的即位和改信之事都得到元成宗铁穆耳的承认和允许。不久后遣军抵御窝阔台后王笃哇与察合台后王撒儿班对呼罗珊、马赞德兰的进犯,先后平息速海、阿儿思兰等叛王,讨平脱合察儿、涅孚鲁思之乱。1299、1300、1303年三次用兵叙利亚,一度获胜,终为马穆鲁克王朝所败。合赞在位期间数度遣使东行贡献珍宝,与名义上的宗主元朝保持往来,其称汗及皈依伊斯兰教均得到元成宗的承认,成宗还把蒙哥汗以来旭烈兀的封地彰德路应得的五户丝岁赋赐给合赞。合赞汗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改变丞相把持朝政的局面,亲主政务,清除积弊;加强法制;限制诸王权贵横行;制定税率;废除高利贷;整治驿站,鼓励农桑;统一货币及度量衡;改变即位初帑藏空虚,民力殆尽的状况,库藏逐年增加。1304年5月17日合赞因目疾病逝,年仅34岁。1298年合赞任命拉施特为首相,实行社会改革,主要措施是:(1)改革税制,废除包税制,规定统一的征税范围和税率,禁止任意征税和放高利贷。(2)裁减和废除驿站,免去沿途人民的沉重负担。(3)奖励垦荒,修复灌溉工程,减轻赋税,发展农业。(4)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制度,铸造金银新币统一流通,新币铸有《古兰经》文和合赞名字,以大不里士的度量衡为全国的标准。(5)实行军事封地制度(伊克塔),受封者只有收税权。

(二)合赞于1299年、1300年、1303年三度进军叙利亚,同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作战,终失败。合赞学博识广,通晓多种语言,并对天文、化学、医药、技艺、矿物等亦有一定学识。合赞奖励发展伊斯兰学术文化,在宫廷重用和庇护穆斯林学者。由国库拨款在首都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和各地修建清真寺及附属经文学校,并在首都创建研究实用科学的学校和圆顶天文台,培养大批学者和官员,波斯语被确立为汗国的官方语言。合赞熟知蒙古史,在位期间授命拉施特主持编纂蒙古史巨著《史集》。出于与拜都汗夺位的政治需要以及进一步获得西亚广大穆斯林的支持,合赞汗于1295年6月改信伊斯兰教,自命“马合木”,并把伊斯兰教作为伊利汗国的国教,开启伊利汗国伊斯兰化的大门。随后他把伊斯兰教诸礼仪引用到公共典礼之上,将蒙古君主“汗”之称号改为伊斯兰国家君主通行的称号“算端”(即苏丹),改御玺方印为圆印,铸造和发行的银币上著录“合赞马合木”,颁行全国各地的诏喻敕令上冠以“宽宏大量、仁慈的真主,以至高无上真主的威力和伊斯兰教会的福运的名义算端马合木·合赞”之名。为抑制蒙古军事游牧贵族桀骜不驯、目无法纪的言行,合赞要求蒙古人在所有事情上信守伊斯兰教信仰。1297年合赞汗宣布他本人及其官吏不再戴蒙古宽边帽,改为传统的波斯帽,这意味着游牧经济及其传统在指导国家事务上不再起重要作用。合赞一改蒙古帝国和伊利汗国前期的宗教宽容政策,开始对异教徒如佛教、基督教、犹太教实行迫害。与此同时下令修建清真寺大寺及其他慈善机构,创办宗教学校,拜谒先知家族的圣墓,为圣裔赛义德们建筑住处等等。合赞的伊斯兰化政策结束非穆斯林统治西亚的历史,消除被穆斯林视为“异教徒”的蒙古人与信仰伊斯兰教的西亚人民之间的宗教差异、隔阂和对立,巩固伊利汗国的统治,对西亚社会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法律上合赞还以伊斯兰教法取代蒙古简单的习惯法,在首都设立伊斯兰教高等法院,由教法学家担任法官,并向各省和大城市派驻法官。合儿班答(1280年-1316年12月16日)又译合而班答,即完者都汗(意为“有幸运之汗”,又作完者拔都),蒙古孛儿只斤氏,伊利汗国第八位大汗(1304年7月21日 -1316年12月16日在位)。合儿班答是阿鲁浑汗第三子、合赞汗之弟,原受命镇守呼罗珊封地。1304年合赞汗死,遵遗命嗣位,号完者都汗(意为“有幸运之汗”)。为清除汗位争夺者,杀乞合都汗子阿剌弗朗及其支持者呼罗珊军统帅哈儿忽答。

(三)次年承父遗志,建新都,名孙丹尼牙(今伊朗苏丹尼耶)。在位期间征服歧兰、也里,一度进军叙利亚。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密切往来,遣使贡献。元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曾遣使至伊儿汗国议事,成宗颁授玺印“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致书英、法国王及罗马教皇通好。原信奉基督教,后从伊斯兰教,皈依什叶派。遵合赞汗成法,以拉施特哀丁为丞相,理财政,颇有成效。重文教,好史学,于孙丹尼牙等地建学校,以拉施特修成珍贵历史文献《史集》。拉希德丁(1247年-1318年)是伊儿汗国丞相,学者。出生在伊朗哈马丹一个犹太人学者家中,后来改宗伊斯兰教,归附蒙古军。30岁时成为阿八哈汗的御医,后被合赞汗委任为丞相。他是《史集》的作者,受合赞与完者都汗委托,撰写一本世界历史全书。他召集一个编辑同仁小组,成员有中国学者、克什米尔的喇嘛、一个蒙古人、一位法国天主教士、多位波斯人,编辑一本西至英格兰、东至中国的世界大历史,这一尝试比欧洲超前五百年。史集内容有四编:蒙古史、世界史、地理志、五世系。这本书是当时地球上最大的历史书。完者都死后不赛因即汗位,拉施德丁受政敌指控向汗投毒而获罪。1318年7月13日他与17岁的幼子同被腰斩,财产被没收,直到权臣出班被处死后才归还财产。不赛因(1305—1335)是伊利汗国第九代汗,合儿班答之子。1313年受封于呼罗珊,1317年继承汗位。因年幼,都元帅出班专政,杀宰相拉施都丁,财政陷于混乱。1323年与埃及签订和约,1324年遣使入贺泰定帝即位,并为出班请宫,此后屡遣使贡献方物。1327年杀出班,国乱。钦察汗月即别乘机攻入打耳班(今里海西岸捷尔宾特),呼罗珊亦遭察合台汗的侵掠,势力更衰。死后诸王争立,汗国陷于分裂。撒迪别是完者都的女儿,不赛因的妹妹,伊儿汗国的第十三任君主。当时伊儿汗国西部分裂为楚邦王朝和札剌亦儿王朝,楚邦王朝谢赫·小哈散·楚邦王公在1338年7月16日击败札剌亦儿王朝谢赫·大哈散王公,大哈散拥立的可汗麻合马被楚邦王朝俘杀。楚邦王朝在伊儿汗国首都桃里寺(大不里士)拥立撒迪别为可汗,次年小哈散改立速来蛮为可汗,撒迪别大约死于1345年前后。努失儿完是伊儿汗国的第十五任君主,当时伊儿汗国西部分裂为楚邦王朝和札剌亦儿王朝,楚邦王朝马立克·阿希拉夫在伊儿汗国首都桃里寺(大不里士)拥立年幼的努失儿完继位。努失儿完身世模糊,一说是速来蛮的后代。1357年钦察汗国可汗札尼别攻入桃里寺,马立克·阿希拉夫被杀,楚邦王朝灭亡,努失儿完不知所终,桃里寺的正统伊儿汗国宣告结束。

察合台汗国

(一)察合台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原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1225年成吉思汗划分诸子封地,察合台领有西辽旧地,14世纪初合并窝阔台汗国后遂兼有天山南北麓及阿母河以东地方。最盛时疆域东至吐鲁番、罗布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察合台牙帐设于阿里麻力(今新疆霍城东北)附近虎牙思,境内居民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兼营牧业。察合台曾孙八剌为汗时的1269年与窝阔台系后王海都在答剌速河畔举行大聚会,划分各自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后八剌为扩大势力范围,曾渡阿母河攻入呼罗珊,为伊儿汗阿八哈击败。八剌子笃哇继承汗位后追随海都,同元朝长期为敌,屡与元军争战,不断攻掠畏兀儿地区,终元世祖一朝未断。直至1303年始被迫向元朝请和,重新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与元军共同击败海都子察八儿,尽收海都生前所占察合台封地。1310年笃哇子怯伯再破察八儿,兼并窝阔台汗国大部分领地,汗国统治中心亦逐渐西移。自1346年合赞算端汗被杀后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分别形成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窝阔台大汗统治时期察合台(窝阔台兄)在蒙古帝国的政治生活中居有崇高地位,在重大问题上起着一定的决策作用。他不仅统治成吉思汗给予的兀鲁思和军队,而且在自己的汗国中也享有至高的权力。据拉施特《史集》记载显示合罕(大汗)经常派去使者就一切重大事件和察合台商议,没有他的意见和同意就不能处理这些大事。察合台汗离世后其孙子哈剌斡忽勒(哈剌旭烈)继承汗位,由于察合台和窝阔台两家族反对蒙哥继承大汗位,所以蒙哥大汗把河中地区交拔都统辖。哈剌斡忽勒的统辖区只限于东部地区,而且本人尚未抵达府邸就在途中去世了。按照蒙哥大汗的旨意时哈剌旭烈的儿子木八剌沙继任汗位,因其年幼,由其母兀鲁忽乃监国。蒙哥大汗死后成吉思汗家族内部爆发长期的争夺汗位的斗争,忽必烈、阿里不哥、海都等都企图占据察合台汗国,该地区成为角逐之地。忽必烈曾派供职于他的阿必失合(察合台曾孙)的儿子兀鲁克去察合台汗国当君主,不幸的是兀鲁克在途中被阿里不哥的军队杀害。阿里不哥则派拜答儿(察合台的第六子)的儿子阿鲁忽为察合台汗国的君主,并保证军需的供应,让其注意防备忽必烈军队的侵袭。后来阿鲁忽又从拔都手中夺回河中地区,使察合台汗国的势力越出原成吉思汗所封草原地区,控制阿姆河以北的绿洲农耕区。1264年阿鲁忽去世,1265年哈剌斡忽勒的儿子木八剌沙复位。忽必烈为了控制察合台汗国,于同年派八剌与木八剌沙共同掌管察合台汗国,木八剌沙倾向于伊利汗国的阿八哈汗,所以对八剌并不欢迎。于是八剌按照忽必烈的旨意,串通木八剌沙的书记官和一部分士兵推翻木八剌沙,最后当上察合台汗国的君主。

(二)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争夺战结束后窝阔台的孙子海都以叶密立为据点,联合术赤系诸王展开反对忽必烈的斗争。八剌遵照忽必烈的旨意,率军攻打海都,占领其中的一部分领土。而术赤系的忙哥帖木儿又派别儿哥率5万骑兵前去援助海都,使海都重新召集起已四散的军队与八剌交战,结果八剌失利。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系诸王都想独占河中地区,但为调合彼此的矛盾,1269年在阿姆河以东的塔剌思(塔拉兹)草原集会决定将河中地区分成三份,分归八剌、海都和忙哥帖木儿管辖,会上还决定诸王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忽必烈。塔剌思会议后八剌与海都结为安达,他们清除忽必烈的拥护者,并没收其资财,继而将矛头指向托雷系的伊利汗国。1270年八剌发兵侵扰呼罗珊(今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脉以北地区),海都派钦察和察八忒(脑忽之子)率军前去援助,八剌军占领呼罗珊的大部分地区,并抄掠尼沙布儿等地。钦察和察八忒却按海都的指示离开八剌回师,七月八剌的军队被伊利汗国的阿八哈汗军队击败,仅率残军5000人逃往布哈拉。八剌到达布哈拉后改信伊斯兰教,集兵3万人,准备分两路讨伐钦察和察八忒,不久病故于布哈拉。八剌死后聂古伯继承汗位,聂古伯在位期间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分裂,八剌的长子伯帖木儿等率众投奔忽必烈;木八剌沙及哈剌斡忽勒二人的诸子则投奔阿八哈汗。1274年海都将察合台汗国的汗位交给八剌之子都哇(笃哇),统治长达32年之久。都哇在位期间把矛头指向伊利汗国和忽必烈的统治,他曾占领伊利汗国的哥疾宁(今阿富汗加兹尼),并以此为基础,几次远征印度,进入旁遮普和信德,但在哥疾宁和印度均未建立起自己的统治。1298年都哇又袭击驻守于金山一线的元朝军队,俘杀守将汪古部首领阔里吉思。1301年都哇、海都率军与元朝军队大战于帖坚古山(,阿尔泰山与札卜哈河之间),都哇中箭受伤,海都亦受伤致死。1302年海都因伤去世后都哇成为察合台汗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把汗国的东部土地交给海都的儿子察八儿统治,但察八儿却想控制整个察合台汗国,与都哇发生权力之争。都哇和察八儿之间的斗争为元朝廷干预汗国提供方便,元朝统治者都支持都哇,迫使察八儿屈从都哇,从此窝阔台系失去对察合台汗国的统治权。都哇与察八儿被迫向元成宗请和,重新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不久都哇与元朝联兵击败察八儿,吞并窝阔台汗国大部分领地。1306年都哇病逝,宽彻(宽阇)继立为汗,继续实行与元朝友好的政策。怯别在1309年的一次宴会上将察合台汗塔里忽暗杀,怯别暂时接管汗国,以察八儿为首的窝阔台系诸王联合起来向怯伯汗(怯别)发动武装进攻,在几次战役中都被击败,最后投奔曲律汗(元武宗)。

(三)窝阔台家族的领地被察合台家族所占领,其臣民的一部分归属于察合台家庭,另一部分则成为钦察(金帐)汗国的臣民。窝阔台汗国于1310年被并入到察合台汗国,怯伯汗(怯别)即位不足一年就将汗位让给自己的兄长也先不花。在也先不花统治汗国时期为扩大牧场,率军入侵元朝,被元军击败。为弥补损失,他又入侵伊利汗国,元军乘机再度深入中亚草原,他才被迫撤兵。1320年原本让位与自己哥哥也先不花的怯伯复位,当时河中地区正处于财政混乱、政权机构不相统一的无秩序状态,怯伯汗(怯别)在河中地区进行货币改革,制造全国通用的银币。在政权设置上取缔双重行政机构,统一设置万户,由汗委派的代表进行管理。怯伯汗(怯别)统治时期察合台汗国与元朝恢复友好关系,双方经常遣使往来,汗国统治中心逐渐西移。随着怯别和也先不花的去世,汗国政局陷入动荡期,仅从1326年至1346年间先后有9个汗即位,而且每个汗都靠暗杀上位。1330年答儿麻失里即位后不仅自己信奉伊斯兰教,而且强令整个河中地区百姓信奉伊斯兰教,这一强化政策引起一部分蒙古统治者的反对,他们主张保持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答儿麻失里的弟弟布罕(不赞)将其杀死,失去政治中心,为此察合台后裔企图把塔里木盆地作为政治中心,以保障察合台系的正统统治,但此时的塔里木盆地已不存在一个为公众所承认的察合台系君主。1329年怯伯弟笃来帖木儿(都来帖木儿)继承汗位,同年元政府颁布《经世大典》,其中附图称察合台汗国为笃来帖木儿位下,与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相并列。可能是为了便于牵制察合台系诸王的势力的缘故,1346年巴鲁剌思的合札罕从窝阔台的后裔中择定答失蛮察立为汗,这是阿里算端之后第二个成为察合台汗国君主的窝阔台系诸王。这显示出窝阔台汗国虽然灭亡,但窝阔台系诸王仍然有相当的势力。据阿不勒·哈齐说答失蛮察是海都之子,现将宏达迷儿和阿不勒·哈齐的叙述录之如下:“迷里·合札罕选择窝阔台合罕之后裔答失蛮为察合台兀鲁思之汗,这位诸王统治两年之后迷里·合札罕下死了他,迷里·合札罕把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之子合失之子海都汗之子答失蛮汗立为一国之主。”次年也先不花之子(蒙力克哈敦所生)图古鲁克帖木儿(秃黑鲁·帖木儿汗)继承汗位,历史上把秃黑鲁帖木儿统治的地区称为东察合台汗国,答失蛮察为西察合台汗国。答失蛮只做两年汗,为了让成吉思汗之子察合台之子抹土干(孛儿只斤·木阿秃干)之子也孙脱之子八剌之子都哇薛禅(笃哇)之子速儿忽代之拜延忽里之子为汗,合札罕又杀死答失蛮汗。按宏达迷儿的说法时合札罕处死答失蛮之后拜延忽里汗成了察合台之主,拜延忽里乃都哇汗之子速儿合秃斡兀立之子,照此说法则拜延忽里为都哇系诸王,在拜延忽里之后由大臣扶立的几个汗都是都哇系诸王。合札罕任情废旧汗立新汗,操纵朝政的作法,必然引起其他贵族的嫉恨。

(四)据宏达迷儿记载显示有一位“叫火都鲁帖木儿的人竖起反抗合札罕的旗帜,在一次行猎中杀死他,事成后他从昆都思(昆都士)之边跑走。按作者的说法时火都鲁帖木儿娶了合札罕的姐妹。由于蒙古人同一氏族内不得通婚,所以火都鲁帖木儿必然是非巴鲁剌思族的异密。合札罕死后其臣属追至昆都思,杀死火都鲁帖木儿。火都鲁帖木儿反抗合札罕只能采取偷袭的办法,他杀死合札罕后立刻出逃,很快又被合札罕部下杀死,说明以合札罕为首的巴鲁剌思氏贵族控制朝政,实力大于割据各地的诸侯。合札罕死后其子米儿札·乌巴都剌继承父位,决定以撒麻耳干为王都。按宏达迷儿的说法时火都鲁帖木儿杀合札罕的时间为1359年,合札罕在1346年击杀合赞算端汗至其死,专擅朝政,控制汗位达14年之久。乌巴都剌承袭父位后不久竟因为贪求拜延忽里之王妃,杀死拜延忽里汗,另立帖木儿沙(铁穆尔沙)为汗。宏达迷儿说得很清楚:“帖木儿沙是在迷儿札·乌巴都剌的意志下登下王位的。”舍札罕家族的这种玩弄汗位于股掌的作法引起另一支巴鲁剌思氏贵族的不满,他们就是后来帖木儿所源出的那一支巴鲁剌思氏。据宏达迷儿记载显示就在迷儿札·乌巴都剌操纵朝政时迷里·拜延·速勒都思与哈剌察儿那颜之子也速蒙哥的拍代哈只·巴鲁剌思联合在一起,起兵反抗合札罕家族专擅朝政。他们征集一支大军,向撒麻耳干开去。帖木儿沙与迷儿札·乌巴都剌闻讯出动,前来迎战,随之发生一埸战斗,帖木儿沙汗和乌巴都剌被杀。速勒都思氏(逊都思)贵族拜延很快征服整个河中,自称为王。长期控制朝政的合札罕家族被推翻,帖木儿沙被杀后形成的汗位空缺,把河中之地进一步引向混乱。速勒都思氏贵族拜延虽然征服河中,自称为王,但按宏达迷儿的说法时他是一个性格柔弱的人,他醉心于狂饮和对妇女施以暴行,于是混乱潜入图兰许多州的政府。野心和权力的欲望进入所有人的心和所有人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河中各地诸侯纷纷裂士割据。据宏达迷儿记载显示哈只·巴鲁剌思在渴石城揭起独立的旗帜,在他的四周有忽毡(苦盏)的巴也息忒,有巴里黑的速勒都思氏贵族不花,此外在乞不儿罕之地还有诸侯麻哈没的·火者·阿伯儿地。而合札罕的势力尚未复灭,其子迷里·毛拉之子迷里·忽辛和迷里·黑的儿·牙撒兀儿也已重新聚集一支大军,继续入侵这一地区,并沉醉于充任统帅的迷梦之中。实际上在合赞算端死后的十几年中河中之地的大臣擅权只是表面现象,他所反映的实质是成吉思汗家族对河中之地的统治就要结束了,一个新的朝代将要代之而起。

(五)秃黑鲁帖术儿是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汗,他用强制手段迫使天山以北16万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1361年占领河中后将管理权交给他的儿子亦里牙思火者(也里牙思火者),自己则返回喀什噶尔,第二年便离开人世,察合台汗国又重新陷入混乱状态。帖木儿和忽辛(库塞音)起兵反对也里牙思火者,把他赶回喀什噶尔,占据了河中地区。但是,帖木儿和忽辛又发生了矛盾,在河中地区出现了两雄相争、互相残杀的局面。最后1370年帖木儿杀死了忽辛,成为河中地区的惟一主宰。塔里木盆地则发生了哈玛鲁丁的反叛。哈玛鲁丁是播鲁只的三弟。播鲁只死后,秃黑鲁·帖木儿汗将其官位授与了播鲁只的七岁儿子忽岱达。哈玛鲁丁乘忽岱达年幼之机,企图夺取掌管朝政的权柄,但遭到秃黑鲁·帖木儿汗的反对。秃黑鲁帖木儿汗死后,哈玛鲁丁杀死了也里牙思火者及其家族成员18人,夺取了汗位。哈玛鲁丁虽励精图治,但由于众异密的反对,使国内纷争不已,在帖木儿数次袭击之下,哈玛鲁丁被迫逃往伊利汗国。1389年,幸存的秃黑鲁帖木儿的幼子黑的儿火者即汗位,建都于别失八里;1418年,黑的儿火者之孙歪思汗,又把国都迁到亦力把里(今伊宁市),所以东察合台汗国也称“别失八里国”和“亦力把里国”。在十四世纪后半叶,人们可以看到,秃忽剌是突厥斯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落,但其来源尚不清楚。海答儿在叙述成吉思汗分封四子时说,在给诸子指定了土地之后,成吉思汗又以同样方式划分了军队和异密。在划分中,秃忽剌成了察合台的份子。察合台委之以四界察赤、叉力失、亦思宽和撒里畏兀儿。在此范围内,有可失哈儿和忽炭。海答儿还说,被置于引地的秃忽剌人是异密巴卜打罕,这一职务由其子孙承继,直至米儿札·阿巴·巴黑儿时。从秃忽剌这个姓氏来看在察合台汗国的初期中和中期几乎不为人所知,未见其族中有什么人起过什么重要作用,至于卜剌只的祖父兀儿秃不受封于察合台的说法也是不值一驳的。卜剌只时代上距离察合台时代时间已逾百年,即使卜剌只的祖先真的受过察合台的封土,也决不可能是其祖父。可能的情况是秃忽剌家族在至元末年元朝放弃斡端、可失哈儿以后作为都哇的官吏来到所谓Mangalài Suyah之地,不可能是把整个Mangalài Suyah封给他。因为当时亦思宽一带是察合台系诸王的禹儿惕,拔汗那之地也在察合台系诸王手中,直至宽阇死后怯别还曾把斡端之地授予宗王阿里,命他掌管突厥斯坦。

(六)海答儿记载的这一传说:当时在诸侯割据时代秃忽剌家族为了表示地位不低于其他诸侯而编造出来的。不过到了元末秃忽剌家族成了统治察合台汗国东部势力最大的诸侯,这一家族的兴起应与巴鲁剌思氏的合札罕家族、哈只家族和速勒都思氏(逊都思)的拜颜家族一样,在答儿麻失里死后察合台系诸王争夺汗位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合赞算端汗被弑后合札罕扶立答失蛮察汗,各地诸侯也纷纷寻找察合台后裔拥立为汗,这些被诸侯拥立的汗被阿不勒哈齐称作“部落之王”。统治东部的秃忽剌家族也不甘落后,他们也积极物色合适人选,以图扶立为汗,卜剌只寻找的秃忽鲁帖木儿并拥立为汗的背景就是如此。秃忽鲁帖木儿所称之汗在开始就是这样一个“部落之王”,了解这个背景就可以理解元末统治察合台汗国东部的秃忽剌家族大臣卜剌只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地去寻找察合台的后裔,并且在找到秃忽鲁帖木儿之后又为什么要伪造他是也先不花汗之子,扶立为汗的这一系列行为。河中地区中农业和园林业尤为发达,不仅农作物种类繁多,而且产量也高,不但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还有部分剩余,可支援外地。这里种植的水果有葡萄、无花果、石榴、苹果、桃、梨等10余种,撒马尔罕的西瓜著称于世。河中地区的水利灌溉设施也比较完善,仅利用撒马尔罕上游河水建成的法失儿迪咱水渠就可以给2000个园林和大片农田提供水源。畜牧业有马、牛、骆驼和小牲畜的饲养,一般家庭可饲养25到500头牲畜,东部阿力麻里地区的畜牧业尤为发展。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牲畜贸易十分活跃。中亚很早就有发达的城市工商业,土地肥沃,适合于农业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察合台汗国答儿麻失里在位时提倡外国商人前来经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商人和旅行者云集在中亚各城镇。为了方便商旅,在每个城镇、道路两旁及村落里都设有驿馆,仅布哈拉城内就有近千个,河中地区共有1万个之多。在察合台汗国内通行的"迪儿赫木"是用纯银制作的货币,与埃及和叙利亚的货币具有同等价值。布哈拉、撒马尔罕是两座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城内有高大的建筑和宽敞的街道以及学校和教堂,科学文化事业比较发达。据文物专家王长方介绍,察合台汗国的这几枚银币其形状呈圆形,最大直径3.5厘米,最小直径1.7厘米,厚度为0.15厘米。银币用打制法制成,币的正面印有库法文和阿拉伯文,意为“安拉是惟一的神”,据研究显示这些银币是察合台汗国期间的货币。该汗国的创始人察合台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二个儿子,他在蒙古汗国的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察合台汗国统治河中地区百余年,曾经富裕而安详。令人深思的是建立它的是蒙古人,让它忍受战乱之苦的也是蒙古人,甚至真正推倒它的竟也是蒙古人。1346年—1347察合台汗国分裂为西察合台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1369年西察合台汗国被帖木儿灭亡,1680年东察合台汗国被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灭亡。

孛儿只斤·察合台

(一)孛儿只斤·察合台(?—1241年)是察合台汗国建立者,蒙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与正妻孛儿帖所生的次子。他是一位聪明能干、才智过人、富于学识、令人敬畏的蒙古名将,由于察合台熟悉札撒,是位严正不阿的执法者。成吉思汗命察合台掌管札撒和法律,成吉思汗对属下说:“凡是具有强烈愿望,想知道札撒和大蒙古国法规的人,就去追随察合台。”成吉思汗建国后以蒙古军民分授子弟,分给察合台的份额为百姓8000户、军队4000人,其受封地是河中地区、花拉子模的一部分、畏兀儿地区、喀什噶尔、巴达哈伤、巴里黑、哥疾宁以及直到忻都(印度)边境的所有地区。后来在此封地的基础上察合台及后裔们建立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他因此也成为察合台汗国的始祖。察合台经历成吉思汗与窝阔台汗的统治时期,在成吉思汗时期察合台经常在成吉思汗身边,跟随父亲南征北战。1211年成吉思汗率大军携其4个儿子进军金国,成吉思汗率主力过阴山,占乌沙堡、乌月营,入居庸关。另一路蒙古军由成吉思汗3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越过边界,占领净州、阴山、丰州,连续攻占云内、东胜、武、朔等州郡。1213年秋成吉思汗率大军再次进入金国,在怀来打败金兵。蒙古军乘胜追至居庸关北口,留一部兵力牵制敌人,自己亲自率大军南出紫荆关,攻下涿、易两州,随后兵分三路横扫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统帅右路军扫荡太行山东西两侧山西诸州郡,破保、定、卫、孟等州,抵达黄河北岸,绕太行山西麓北行。又分三路分别占领泽、潞、辽、阳平、太原、吉、石、岚、代诸州,最后胜利而还,察合台在与金军的作战中充分发挥其英勇善战的作风。1219年秋成吉思汗组织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惩罚花剌子模国国王沙赫默罕默德残杀蒙古商队的卑劣行为。蒙古大军进抵细浑河(现锡尔河),末遇抗拒,遂围攻讹答剌城(现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成吉思汗分四路大军攻取沿河岸各城堡,命令察合台、窝阔台两兄弟为第一路军留攻讹答剌城,该城位于细浑河滨,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是西域重镇。分内城和外城,守备完善,粮草充足,守兵3万,其中有1万精锐骑兵,这是一场十分棘手的战斗。察合台、窝阔台两兄弟在指挥上密切配合,组织蒙古军连续攻城5个月有余,严重挫伤守军的锐气。最后守军意志消沉,陷于绝境。守军两位将领哈剌察汗和海儿汗意见分歧,哈剌察汗主张投降蒙古军并交出城郭,而海儿汗是杀害蒙古商队的元凶,扬言死守到底。哈剌察汗便在夜里率部突围,被蒙古军掳获,蒙古军查明城内虚实后攻占外城。海儿汗率兵退守内堡,困守1个月,守兵大部分战死,蒙古军从而攻占内城,蒙古军取得讹答剌城战役的胜利。察合台、窝阔台又率军攻取费捏克和突厥斯坦各城市,接着赴撒麻耳干与主力会师。

(二)1220年秋成吉思汗派3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10余万兵力攻取玉龙杰赤城(位于土库曼斯坦的西北部、阿姆河的南面,是花剌子模王国的都城),该城跨阿母河两岸,用桥连接两岸城堡。蒙古军抵达城下,派人劝降,遭到守城军的拒绝,遂组织攻城。蒙古军首先派3000兵力攻夺阿母河大桥,守军顽强抵抗,蒙古军全部战死。这时执掌攻城大权的两位将领术赤、察合台二人意见分歧,互相埋怨严重失和,由于伤亡惨重,玉龙杰赤城攻取6个月而不克。成吉思汗接到报告后很生气,改派窝阔台为帅执掌三军。窝阔台首先极力和解两位兄长,并整顿军纪,军威大振。窝阔台组织全军奋力攻城,激战7昼夜,全歼守军,夺取花剌子模王国的都城玉龙杰赤城。1222年秋天成吉思汗与3个儿子察合台、窝阔台、拖雷率领大军追击沙赫默罕默德的儿子札兰丁,札兰丁并非等闲之辈,该人有勇有谋,组织花剌子模残军负隅顽抗,但是最终在中河(今印度河)旁中蒙古军一举击溃礼兰丁军队,取得蒙古第一次西征的彻底胜利。1226年成吉思汗率军出征西夏,察合台受命留守蒙古大斡耳朵。1227年8月成吉思汗逝世,灵柩运到大斡耳朵,发布讣告,诸宗王、公主、将领等共同举行举国哀悼的丧葬仪式后他们各自奔赴自己的领地。察合台按照其父亲成吉思汗的遗诏,为窝阔台登上大汗之位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与兄弟拖雷及其他黄金家族的亲属们一起举行三跪九叩的君臣之礼。察合台虽是兄长,但对窝阔台汗十分尊敬,并极其遵守君臣之礼,维护大汗的尊严。有一次窝阔台、察合台两兄弟用膳后缓步骑马,察合台乘着醉意要求与其弟赛马以赌输赢,结果察合台的马赢得比赛。酒醒后察合台醒悟此事不妥,急忙于天亮之前亲率部下到窝阔台汗帐前,以违犯君臣之礼而请求处罚。窝阔台汗一再明言不咎其罪,但经不住察合台一再要求,最后以罚没察合台9匹骏马而了结此事,可见兄弟之间和谐一致、亲密无间。察合台自受封于中亚后除因要事返回蒙古汗廷外,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西域封地度过的。窝阔台汗也极其尊重察合台,汗国的一切重大事件都先遗使咨商,征得同意而后行。察合台那里发生的一切情况和每一事件都向大汗报告,遇有重大事情时就去大汗处出席忽里勒台。察合台在西域经营他的封地,在此封地的基础上建立察合台汗国,但察合台不幸于1241年5月逝世,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追谥察合台为元圣宗忠武皇帝。察合台汗国从1227年建立到其后续国家叶尔羌汗国被准噶尔汗国灭掉为止,在中国新疆及西域延续453年的历史,这期间他们创造辉煌的察合台文化,其中察合台文是察合台文化的代表作。察合台文通行于中国新疆和中亚外,在莫卧儿帝国和埃及也曾使用过,现代维吾尔文是察合台文的延续。察合台汗国的蒙古族主要由巴鲁剌思、札剌亦儿和克烈3部组成,其中14世纪巴鲁剌思部曾经涌现出一代枭雄帖木儿(1336~1405年),他建立辉煌的帖木儿帝国。

(三)札剌亦儿和克烈两部现在仍然存在于哈萨克族中,那么察合台汗国的蒙古族及察合台的后裔现在在哪里呢?根据学者考察显示他们主要融合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西域其他民族中。哈剌旭烈是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的孙子,木阿秃干之子,察合台汗国第二任可汗。1241年察合台遗命支持哈剌旭烈(木阿秃干之子)继位,1246年蒙古帝国大汗贵由与察合台的第五子也速蒙哥亲善,废黜哈剌旭烈,册立也速蒙哥为可汗。1251年继位的大汗、拖雷系的蒙哥支持则哈剌旭烈回国夺取汗位,哈剌旭烈在途中去世,其妻兀鲁忽乃到达虎牙思,杀死也速蒙哥。也速蒙哥是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的第五子,察合台汗国第三任可汗。1241年察合台遗命支持哈剌旭烈继位。蒙古帝国大汗贵由与也速蒙哥亲善,于1246年废黜哈剌旭烈,册立也速蒙哥为可汗。1248年贵由死后也速蒙哥和窝阔台系的宗王一起反对选立拖雷系的蒙哥为大汗,这引起蒙哥的忌恨。1251年蒙哥继位为大汗,支持哈剌旭烈回国夺取汗位。哈剌旭烈在途中去世,其妻兀鲁忽乃到达察合台汗国首都虎牙思,杀死也速蒙哥。木八剌沙是哈剌旭烈和兀鲁忽乃之子,察合台汗国的第六任可汗。蒙古帝国大汗贵由于1246年废黜哈剌旭烈,册立也速蒙哥为可汗。1251年蒙哥继位为大汗,支持哈剌旭烈回国夺取汗位。哈剌旭烈在途中去世,其妻兀鲁忽乃到达察合台汗国首都虎牙思,杀死也速蒙哥。其后名义上是木儿剌沙为可汗,实际上是兀鲁忽乃监国摄政。1260年阿里不哥支持的阿鲁忽继承察合台汗国可汗,他娶兀鲁忽乃为妻,维持汗国稳定。1266年阿鲁忽死,可敦兀鲁忽乃复立木儿剌沙为可汗。因未经大汗忽必烈同意,忽必烈派八剌回国夺取汗位。八剌先是骗取兀鲁忽乃和木儿剌沙的信任,逐步夺权。9月木儿剌沙在八剌的威胁下退位,八剌把他贬为管理王室狩猎的长官。阿鲁忽是察合台之孙、拜答儿之子,察合台汗国的第五任可汗。1259年察合台汗国监国摄政兀鲁忽乃(阿鲁忽寡居的堂嫂)的保护者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去世,争夺汗位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派自己支持的察合台系宗王去虎牙思夺取汗位。第二年阿里不哥支持的阿鲁忽继承察合台汗国可汗,他娶兀鲁忽乃为妻,维持汗国稳定。阿鲁忽不满阿里不哥的颐指气使,转而归附忽必烈。阿里不哥大怒,洗劫伊犁河流域,阿鲁忽退居于阗,后迁至撒马尔罕。1266年阿鲁忽死,兀鲁忽乃立自己和哈剌旭烈的儿子木八剌沙为可汗。八剌是察合台汗国察合台长子木阿秃干之孙,哈剌旭烈汗的侄子,察合台汗国第七任可汗。1266年忽必烈支持八剌夺取木八剌沙的汗位,然而在八剌即位后就向忽必烈发起进攻,攻克和田。1268年窝阔台汗国海都汗被忽必烈击败,转而联合金帐汗国忙哥帖木儿进攻八剌。八剌战败,次年海都与八剌重新划分中亚的势力范围,八剌又进攻呼罗珊,被伊儿汗国(伊利汗国)阿八哈汗击退,1271年八剌去世。

(四)聂古伯是察合台之孙、撒班之子,孛儿只斤姓,乞颜氏,蒙古人,察合台汗国的第八任可汗。1271年察合台汗国八剌进攻伊儿汗国阿八哈失败,海都趁火打劫,据说1271年8月9日在海都到达时八刺受惊而死。海都拥立聂古伯为察合台汗,聂古伯不想成为海都的傀儡,便于海都分裂,当年12月海都击败聂古伯并杀了他,扶持八剌之子孛儿只斤·笃哇即位。宽阇(?-1308年)是察合台汗笃哇之子,察合台汗国第十一代大汗。1306年年底笃哇去世,元朝册封其子宽阇继位。宽阇在位一年有余,1308年去世。塔里忽是蒙古帝国察合台汗国第十二代大汗,,察合台长子莫图根(木阿图干)的曾孙,不里之孙。1308年察合台汗宽阇去世后塔里忽夺取汗位,他信奉伊斯兰教,并在蒙古人中极力传播。但笃哇系对这个外家族成员表示反对,1308年在一次宴会上被笃哇的幼子怯别暗杀。孛儿只斤·也先不花(?-1320年)是察合台汗笃哇之子,察合台汗国第十三代大汗。也先不花早年住在大都,1308年在一次宴会上笃哇的幼子怯别将察合台汗塔里忽暗杀。1310年召集忽里台大会,推举也先不花为察合台汗国可汗。也先不花开始和元朝关系和谐,后来因为边界问题与元朝和伊利汗国发生冲突,受到元仁宗和伊利汗国完者都的夹击。1320年也先不花去世,笃哇幼子怯别复位。怯伯是察合台汗国第十三代汗,蒙古孛儿只斤氏,笃哇之子。长兄宽阇死后答里忽继位,国人不服,他于1309年结其父旧臣杀达里忽,暂时摄国,以俟其兄也先不花入朝中原大汗归来嗣位,并击败窝阔台系察八儿等进犯。翌年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拥也先不花即汗位。1315年受命攻伊儿汗国,扰呼罗珊,因粮尽,又闻东线攻元朝之军失利,始撤军,旋为元军败于扎亦儿。1320年也先不化死后复嗣汗位,谋求与元朝和好,于1322年、1323年先后遣使贡献。后复叛,数入扰,六月归降元朝,恢复和好关系。在位期间进行政治改革,注意农业生产,铸造钱币,并以那黑沙不为首府建宫殿作为可汗居地,使察合台汗国统治中心移至河中地区。燕只吉台是笃哇的幼子,察合台汗国第十五代大汗。1326年怯别去世后燕只吉台继位,1328年他的朋友和世㻋在元朝的权力斗争中成为元朝皇帝——元明宗。元明宗旋即去世,他的弟弟元文宗派木华黎的后裔乃蛮台到察合台汗国赐印玺,他在1329年去世。都来帖木儿是察合台汗笃哇的幼子,察合台汗国第十六代大汗,在也先不花和元仁宗的战争中他曾经投降过元朝。1329年燕只吉台去世,都来帖木儿继位。1330年元文宗颁布《经世大典》,附图上说明察合台汗国的可汗是都来帖木儿。孛儿只斤·答儿麻失里(?—1334)一称答儿麻,察合台汗国第十六代汗,也是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察合台汗国君主。原为佛教名字,梵文意为“法吉祥”,改信伊斯兰教后更名为阿拉丁。

(五)他是笃哇之子,1331年袭汗位,因年迈由子桑札儿摄政。在位期间不再召开忽里勒台,改变历代察合台汗定期前往汗国东部视事的旧例,长年滞居呼罗珊边境。宣布屏弃佛教,皈依伊斯兰教,与阿拉伯诸国建立通商关系。1334年不赞汗在伊犁河流域发动政变,遂率50名亲随人员渡阿姆河逃往哥疾宁,在途中被巴尔赫统治者仰吉(怯伯之子)抓住,被送往不赞汗处处死。不赞是察合台汗国第十八代可汗,可汗答儿麻失里改信伊斯兰教,违反蒙古传统,1334年都来帖木儿之子不赞起兵,杀死答儿麻失里,不赞即位为可汗。不过不赞并没有巩固统治,第二年就被堂弟敞失推翻。敞失是察合台汗国第十九代可汗,察合台汗笃哇的孙子。1335年他夺取不赞的汗位,敞失反对伊斯兰教,信奉基督教,敞失重新强调察合台汗国伊犁河流域和首都阿力麻里的重要性。1338年教宗本尼狄克十二世任命一位驻阿力麻里的主教,加强和元朝的关系,向元顺帝进贡170个俄罗斯囚徒,1338年敞失被他的反对派、弟弟也孙帖木儿谋杀。也孙帖木儿是察合台汗国第二十代可汗,察合台汗敞失的弟弟。1338年也孙帖木儿谋杀敞失,登上汗位。他被母亲责备而变的经常酗酒,1342年他被窝阔台系的阿里算端推翻。阿里算端是察合台汗国第21代可汗,窝阔台的后裔。1342年他夺取也孙帖木儿的汗位,他是察八儿之后第一个当上可汗的窝阔台的後裔。他一反敞失兄弟的政策,大力支持伊斯兰教,在首都阿力麻里大力传播伊斯兰教。察合台汗国是第22代可汗,宽阇的孙子。1342年麻哈没的继位,关於麻哈没的可汗的纪录很少,但从他的名字来看他也应该信奉伊斯兰教。合赞算端是察合台汗国第23代可汗,察合台汗秃里帖木儿的曾孙,牙撒吾儿之子。其都城在卡尔施,他致力于镇压河中地区的突厥贵族。突厥贵族异密加兹罕曾经拥立合赞算端,他是合赞算端的首要敌人。据说合赞算端在战争中射瞎加兹罕一只眼,合赞算端掉以轻心,回卡尔施过冬。加兹罕反击,杀死合赞算端。加兹罕在河中地区拥立新汗,从此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察合台汗国分裂后答失蛮察成为西部汗国第1代可汗,是窝阔台的后裔。突厥贵族异密加兹罕杀死合赞算端后在河中地区拥立的新汗,西察合台汗国的可汗全是突厥贵族的傀儡。答失蛮察不甘于做傀儡,被加兹罕杀死。加兹罕(?-1358年)是西察合台汗国突厥系(突厥化蒙古人)贵族首领和埃米尔,曾在1346-1358年统治河中。他的早期身世和事迹很多地方不清楚,有可能是他通过任命而不是继承而成突厥系贵族首领。在1345年他反对自己宗主合赞算端,但失败了。在1346年成功杀死合赞算端后成为河中实际统治者,之后拥立一系列傀儡汗,先是答失蛮察(1346–1348)和拜延忽里(1348–1358)。

(六)在往后12年间他统治河中,并往阿富汗卡尔提德王朝和印度德里苏丹国扩张,1358年他被自己另一贵族孛罗勒台的儿子所杀,而他位置由儿子米尔咱·阿布达拉赫继承。拜延忽里是西察合台汗国第2代可汗,笃哇之孙。突厥贵族异密加兹罕杀死答失蛮察后在河中地区拥立察合台的后人为新汗,拜延忽里完全听命于加兹罕,加兹罕以拜延忽里的名义统一河中地区,并对波斯进行干涉。1357年加兹罕被暗杀,其子米尔咱·阿布达拉赫继位。阿布达拉赫和拜延忽里之妻可敦有染,便派人在撒马尔罕暗杀拜延忽里。铁穆尔沙是西察合台汗国第3代可汗,也孙帖木儿之子。突厥贵族异密米尔咱·阿布达拉赫杀死拜延忽里后在河中地区拥立铁穆尔沙为新汗,阿布达拉赫的行为引起巴鲁刺思部哈吉、速勒都思部巴颜的反对。他们起兵赶跑阿布达拉赫,杀死铁穆尔沙,从此西察合台汗国没有新汗,直到东察合台汗国秃忽鲁帖木儿于1360年征服河中,统一察合台汗国。阿的勒算端是西察合台汗国第4代可汗,麻哈没的之子。也里牙思火者退回蒙兀儿斯坦后加兹罕的孙子忽辛在河中地区拥立的新汗,察合台汗国重新分裂。阿的勒算端在位时间很短,忽辛将他废黜,另立合不勒沙为可汗。合不勒沙是西察合台汗国第5代可汗,燕只吉台的孙子。忽辛在河中地区拥立的可汗,合不勒沙是忽辛的傀儡,1369年帖木尔杀死忽辛,控制合不勒沙。第二年帖木尔处死合不勒沙,自称为王,建立帖木尔帝国,名义上的西察合台汗国已经灭亡。昔兀儿海迷失是帖木尔帝国的傀儡可汗,答失蛮察的儿子。帖木尔建立帖木尔帝国后并没有自称在可汗,而是自称苏丹,国都在撒马尔罕在名义上维持西察合台汗国黄金家族系统可汗的地位,以得到河中贵族们真正的服从,昔兀儿海迷失连傀儡都不如,只是一个橡皮图章,几乎被人遗忘。麻哈没的算端是帖木尔帝国的傀儡可汗,昔兀儿海迷失的儿子。昔兀儿海迷失死后帖木尔又拥立麻哈没的为傀儡可汗,1402年麻哈没的的死标志着察合台—窝阔台家族在中亚河中的王统彻底结束,察合台汗国只有东察合台汗国一个可汗。秃黑鲁·帖木儿汗(1329—1362)是东察合台汗国君主,成吉思汗第七代孙。14世纪察合台汗国分裂,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巴鲁刺思部的埃米尔帖木儿统一诸部,创建帖木儿帝国。控制新疆南部的杜格拉特部埃米尔播鲁只派人将远在额尔齐斯河一带的察合台王子秃黑鲁·帖木儿接回阿克苏,于1347年在阿力麻里(遗址在新疆伊犁霍城县境内)拥立他为可汗,为东察合台汗国第一任可汗。秃黑鲁·帖木儿在位期间曾两次出兵河中地区占领撒马尔罕,一度重新统一察合台兀鲁思,任命其于也里牙思和卓为总督。据《中亚蒙兀儿史一拉失德史》记载显示秃黑鲁帖木儿即位前有一次在阿克苏行猎,偶然与当时伊斯兰教谢赫哲马鲁丁相遇,接受其秘密传教,表示愿意归信伊斯兰教,但许诺必须在取得统治权力之后才可宣布。

(七)后来他巩固汗位,谢赫之子毛拉额什丁又前往阿力麻里极力说服,他约于1354年正式宣布信仰伊斯兰教。并剪掉长发,施行割礼,起经名阿布·贝克尔·穆罕默德,时年24岁。后说服其部王公、大臣归信伊斯兰教,并下令其臣民改宗,如有违抗,即处死刑。约16万帐蒙古人在他的淫威下被迫集体宣誓改宗伊斯兰教,这是新疆察合台蒙古人(即蒙兀儿人)信奉伊斯兰教之始,其后代逐步融合于维吾尔民族中。尔后秃黑鲁帖木儿又大力支持额什丁在库车进行传教活动,以可汗的名义号召人民信仰伊斯兰教。他的后代在统治新疆的300年中都极力传播伊斯兰教,还多次攻打吐鲁番、哈密,逐步排除当地的佛教势力,确立伊斯兰教在新疆的统治地位。1362年逝世后葬于阿力麻里城附近,建有麻札。也里牙思火者是东察合台汗国第二代大汗,秃忽鲁帖木儿的儿子。秃忽鲁帖木儿征服西部、统一汗国后以也里牙思火者留守河中,为河中总督,由帖木儿充当助手。1362年秃忽鲁帖木儿死后也里牙思火者东返,汗国西部大乱。帖木儿和忽辛企图驱除东汗国的势力,第二年也里牙思火者西征撒马尔罕,围攻部队因坚强抵抗和流行病没有胜利。1365年也里牙思火者返回伊犁,不久他被杜格拉特部叛乱的埃米尔哈马儿丁所害。哈马儿丁是杜格拉特部异密播鲁只的弟弟,哈马儿丁在也里牙思火者死后发动叛乱,屠杀汗室成员18人,自立为东察合台汗国可汗。东察合台汗国沦于纷争不已,混乱一团。帖木儿帝国统治者跛子帖木儿又频频东侵,汗国满目疮痍。1389年哈马儿丁在一次抵抗入侵失败的撤退中不知所踪,播鲁只之子忽歹达拥立秃黑鲁帖木尔汗幼子黑的儿火者为新可汗,察合台家族复辟。黑的儿火者(?-1399年)是东察合台汗国第三任可汗,秃忽鲁帖木儿的小儿子,也里牙思火者的弟弟。杜格拉特的哈马儿丁杀害也里牙思火者,篡位。哈马儿丁的侄子忽歹达保护黑的儿火者从喀什到帕米尔,后来又到于阗、罗布泊、吐鲁番,他强迫吐鲁番境内的最后一批回鹘人皈依伊斯兰教。哈马儿丁在与帖木儿战败后失踪,忽歹达拥立黑的儿火者为东察合台汗国第三任可汗,国都在别失八里。黑的儿火者把女儿嫁给帖木儿,在1391年他派使者到南京朝见明太祖。1399年黑的儿火者去世,儿子沙迷查干嗣位。沙迷查干?-1408年)是东察合台汗国第四任可汗黑的儿火者的儿子。1399年黑的儿火者死后他继承汗位,国政掌握在杜格拉特埃米尔忽歹达手中,曾经帮助明朝攻打鞑靼可汗鬼力赤。1404年遣使入朝贡玉璞、名马哈密忠顺王安克帖木儿为鞑靼可汗鬼力赤毒死,率所部进讨,明朝嘉其义,遣使赐以彩币。自此与明朝关系密切,使者来往贡赐不断。1407年想借助明朝的力量西征帖木儿帝国,恢复察合台汗国旧域,明成祖说要审度而行。1408年沙迷查干去世,弟弟马哈麻嗣位。

(八)纳黑失只罕(?-1418年)是东察合台汗国第六任可汗。黑的儿火者的儿子。1415年马哈麻去世,儿子失儿马黑麻继位。被杜格拉特埃米尔忽歹达废黜,拥立沙迷查干的儿子纳黑失只罕嗣位,国政掌握在杜格拉特埃米尔忽歹达手中。他想和帖木儿帝国通婚,请求用马交换明朝的财物,作为嫁妆。1418年他被侄子歪思汗弑杀,歪思汗自立为王,建都亦力把里,埃米尔忽歹达被迫到麦加朝圣。忽歹达是14至15世纪间蒙古都格拉特部布拉吉家族首领,布拉吉之子。辖有24000户,在哈实哈儿(喀什噶尔)、鸭儿看(叶尔羌)、于阗、阿克苏、拜城、库车等地掌握最高权力。曾帮助秃黑鲁·帖木儿的幼子黑的儿火者,逃脱怯马鲁丁虎口,隐藏达十二年之久,并于1383年扶其登汗位。据说他拥立过6位汗,分别为黑的儿火者汗、沙米查干汗、纳黑失只罕汗、马哈麻汗、失儿·马哈麻汗和歪思汗。明政府于1416年、1418年曾赐玺书彩币嘉奖,后朝觐麦加,殁于麦地那。歪思(?-1428年)是东察合台系的一位可汗,1418年-1428年在位。他三次与卫拉特人也先作战,以失败收场。他致力于吐鲁番乃至整个蒙兀儿斯坦的农业系统,造就该国农业上的空前的发达。在位时迁都至亦力把里,所以东察合台汗国又被称为亦力把里。他死后两个儿子也先不花二世与羽奴思争立,有赛义德·艾力·阿里普的拥护下也先不花二世继位,羽奴思汗远走撒马尔罕投奔兀鲁伯。也先不花二世(1416-1462年)是东察合台汗国大汗,1428年-1462年在位。他是歪思汗次子。1428年歪思汗死后曾与兄长羽奴思汗争位,由于杜格拉特部帮助争位有功,地位比以前更加高,占有库车与拜城。不过喀什却被帖木儿朝占领,后来由杜格拉特部的赛义德·艾里·阿里普收复该地。他也曾与帖木儿王朝的卜撒因交战,多次掠夺帖木儿王朝的部分城市。哈萨克人大举南下,也先不花二世与其和好。年轻时的也先不花二世被朝中奸臣铁木尔·布卡别克带坏,曾一度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权被他宠幸的铁木尔·布卡别克完全掌握,任人唯亲,多数贤臣被撤职或贬职,朝中乌烟瘴气。蒙兀儿斯坦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民不聊生。后由大都吐鲁番知府米尔克力木拜地等几位朝中大臣趁也先不花二世外出打猎,设计安排害死铁木尔·布卡别克。因害怕也先不花二世发怒并惩罚,米尔克力木拜地等几个人携带家眷出走大都吐鲁番,收到朝中大臣叛乱害死铁木尔·布卡别克消息的也先不花二世一时不敢回朝,后由当时的喀什知府、一代贤臣赛义德·艾里·阿里普请回吐鲁番,并在1444年迁都至阿克苏。后来虽然勤于朝政,成为一代明主,但由于早年过度沉迷于酒色落下病根。后又时常饮酒作欢,不重视身体健康,于1462年在阿克苏因病去世,享年仅46岁。笃思忒马黑麻(1445年-1469年)是也先不花二世的儿子,其父死后17岁的他继承汗位,他对杜格拉特家族的埃米尔统治的喀什城发动过掠夺性攻击。

(九)他于1469年去世,其子怯别二世即位,仅仅三年后他的领地就被伯父羽奴思吞并。怯别二世(?-1472年)是笃思忒马黑麻的儿子,其父死后他继承汗位。他的伯祖父羽奴思占领伊犁、阿克苏,他被一些支持他的埃米尔带到焉耆、吐鲁番一带。他于1472年被这些埃米尔杀害,首级献给羽奴思,东察合台汗国重新统一。羽奴思(1415年-1486年)于1462年统治蒙兀儿斯坦,1472年起统治整个东察合台汗国。他是歪思汗长子,也先不花二世的兄弟,明史叫他速檀阿力。歪思汗在1428年死后两兄弟争位,有些埃米尔支持也先不花,羽奴思不敌,前往河中撒马尔罕帖木儿王朝兀鲁伯避难。卜撒因后来欲远征伊拉克,加上也先不花二世不断侵袭突厥斯坦等城,因此召回在伊朗设拉子流亡的羽奴思。在1456年派兵支援他东征东察合台汗国,占领一些土地,把东察合台汗国再一分为二。1472年也先不花二世之孙怯别二世被杀后羽奴思统治整个东察合台汗国,他与卫拉特人作战。他为使蒙兀儿人成为真正的穆斯林,使蒙兀儿人定居在草原边的城市,但遭到蒙兀儿人强烈反对。在1472年他以吐鲁番为基地东进,俘虏依附明朝的哈密忠顺王罕慎的女儿。他极力向东方传播突厥-波斯文化,称为帖木儿王朝文艺复兴。1481年以后他不再逼迫蒙兀儿人定居城市,将权位传子速檀阿黑麻,在塔什干定居,在1486年卒于该城。他也曾出兵哈密,他曾经在伊朗的法尔斯与阿塞拜疆生活,喜欢城市生活。曾在帖木儿武功记作者歇里甫丁手下受学十二年,人称羽奴思大师,印度蒙兀儿王朝的巴布尔是他的外孙。叶尔羌汗国历史家海达尔是他的孙子,他有一女儿嫁给哈萨克汗国的哈斯木汗。速檀阿黑麻汗是叶尔羌汗国第七代汗,阿黑麻汗之孙、帖木儿速檀之子,初任阿克苏总督。1630年阿不都·拉提甫汗卒,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异密立之为汗。即位后任用阿克苏旧臣,引起叶尔羌异密们不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1633年其弟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总督速檀马合木趁机出兵攻占叶尔羌,汗位被夺,逃归阿克苏。1635年叶尔羌汗国东部统治者阿布都拉哈汗进占阿克苏,复奔叶尔羌,得速檀马合木汗宽容,居城北郊花园汗宫。1636年速檀马合木汗被和卓沙迪密谋杀害后复汗位,不久沙迪与之发生矛盾,转而支持阿布都拉哈汗。1639年阿布都拉哈汗攻占喀什噶尔后被迫离叶尔羌,前往巴里黑,复转河中地区,投靠伊玛目、库里汗,不久死于进攻安集延的战争中。满速儿汗是新疆吐鲁番可汗(1501—1543在位),速檀·阿黑麻汗的长子。笃信伊斯兰教,曾以额西丁后裔、库车火者班答吉·火者·他只丁·马黑麻为师。据说只用五分之一时间处理朝政,其余时间都用于诵读《古兰经》、祷告、作礼拜和赞诵安拉。注意研究伊斯兰教法,并能背诵《古兰经》。

(十)曾数次对明朝进行“圣战”,侵占哈密,并常到肃州(今甘肃酒泉)附近劫掠,河西走廊一带的人民深受其苦。速檀·赛德汗是速檀·阿黑麻汗第三子,新疆叶尔羌汗国创立者(1514—1533在位)。曾伙同其弟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掀起暴动,反对其兄满速儿继承吐鲁番汗位并颠覆其伯父速檀·马哈木汗的亦力把里政权。不久被满速儿击败,被迫逃往帕米尔高原,到阿不里投奔表兄巴布尔·帕的沙。3年后被巴布尔·帕的沙派往安集延,任总督。1514年初春因乌兹别克人的进攻,被迫退入“蒙兀儿斯坦”,到达哲德干时南下,连下喀什噶尔、英吉莎、叶尔羌等城,建立叶尔羌汗国(1514—1678)。曾受教于宗教泰斗哈司刺·马黑吐米火者,事事依据伊斯兰教法。尊敬和推崇伊斯兰教学者,对苏非以兄弟相待,1533年在从克什米尔返回叶尔羌途中病逝。拉失德是叶尔羌汗国的第二代君主,萨亦德汗长子。拉失德幼年时受到学识渊博的大毛拉马黑麻·失剌思的亲自教诲,渐渐成长为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穆罕默德·贾拉斯《拉失德史(续编)》中说:“拉失德汗秉性温良,书法精湛,是用波斯语和突厥语写诗的至善至美的诗人,除已故君王萨亦德汗之外在蒙兀儿人、月即别人或察合台兀鲁思中再无箭法比他更好的人了。”据《拉失德史》记载显示拉失德13岁时曾被委任管理蒙古斯坦,此后几经征战,至其父去世时早已是一位上马统军、下马参政的领袖人物。1533年萨亦德汗去世,24岁的拉失德以长子身份继承父位。他首先剪除威胁汗位的蒙古朵豁剌惕部贵族势力,杀位高权重的赛亦德·马黑麻·米尔咱,放逐一些世袭贵族,巩固汗权,使叶尔羌汗国走向发展和昌盛之路。即位之初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儿汗数次兴兵来犯,均被拉失德汗击败,至此叶尔羌汗国正式脱离东察合台汗国而独立。此后拉失德及时调整对外政策,与西部宿敌月即别昔班尼王朝结盟,力图收复蒙古斯坦,并在喀什噶尔、阿克苏驻扎重兵以威慑。拉失德汗执政时期境内政治相对安定,经济初步恢复,加之拉失德本人热心于文学艺术,促成这一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叶尔羌城不仅是西域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许多文人墨客汇集于此,从事文学艺术活动。拉失德本人是这些文化事业的保护人,他曾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力排众议,支持宫廷乐师玉素甫·柯迪尔汗和王妃阿曼尼莎汗整理木卡姆组曲,为保存这一民间音乐瑰宝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本人就是一位有学识的诗人和有造诣的乐师,但由于其作品大部分失传,人们对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所知有限。拉失德汗关心下情,多次像哈兰达儿一样巡游各地,1559~1560年在第三次巡游和阗时拉失德在贾玛达尔村去世。

(十一)阿不都·哈林(?~1591)是叶尔羌汗国拉失德汗的次子,曾任英吉沙尔总督,1559~1560年拉失德汗去世后在权臣支持下登上汗位。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强调法制,一般穆斯林的切身利益受到政府的关注。《编年史》作者说阿不都·哈林汗每星期都有两天公开接见所有求见的人,要哈孜(伊斯兰教法官)和穆夫提(伊斯兰教法典说明官)必须出席,管理国家事务的异密们也要参加,处理穆斯林的切身问题,惩治高利贷者对人民的盘剥。如果他判案适用伊斯兰教法,他就征求哈孜和穆夫提的意见。如果步及到习惯法,那就交给异密们审理。然后经维孜尔(宰相)、伊希尔噶(宫廷侍卫长)和大异密等高级官员作出最后审理,这样作出的判决从来未发生过一点很小的错误。马黑麻(1538年-1610年)是叶尔羌汗国第四任君主,拉失德的第五个儿子。阿不都哈林灭掉东察合台汗国之后其兄阿不都哈林封他为吐鲁番的总督,《明史·西域传》把他当做沙汗的弟弟(其实他是沙汗堂兄弟的儿子)。阿不都哈林在1592年死后他即位为汗,击败乌兹别克汗国的入侵。他信奉纳克什班底教黑山派,黑山派的伊斯哈克、沙迪和卓父子在他晚年掌握国政。1610年马黑麻去世,他的长子阿黑麻即位。阿黑麻(?-1619年)是叶尔羌汗国第五任君主,拉失德的第五个儿子马黑麻长子。1610年马黑麻死后黑山派沙迪和卓拥立他为主,这引起吐鲁番总督阿都剌因的不满,他在东部自立为汗,同时哈斯木王子在焉耆叛乱。阿黑麻的长子帖木儿平定哈斯木,但阿都剌因依然割据东部。1615年帖木儿去世,阿黑麻的堂弟沙拉夫丁王子在喀什噶尔叛乱,阿黑麻派幼子阿布杜拉提甫平叛。1619年阿黑在打猎时被反对派沙家族暗杀,沙家族拥立其堂弟忽来失速檀为汗即位。阿都剌因是叶尔羌汗国东部统治者,拉失德汗第十二子。兄马黑麻汗于1592年即位后为色勒库尔和瓦罕总督,1595—1596年改任吐鲁番总督,取代叛立的虎答遍迭速擅。阿黑麻汗统治时期他不断向西扩展领地,觊觎汗位,后期亦自称汗。曾于1621年向明朝遣使进贡,穆斯林作家称他在叶尔羌汗国东部(西起阿克苏、库尔勒之间,东至嘉峪关前)独裁地统治四十年,于1635年死去。其后裔不断发展实力,终于成为叶尔羌汗国大汗。忽来失速檀(?-1619年)是叶尔羌汗国拉失德汗的孙子,羽奴思速檀的儿子,沙拉夫丁的弟弟。阿黑麻汗即位被王族和维吾尔埃米尔普遍反对,1619年在阿黑麻汗打猎的时候被叛乱的埃米尔包围,阿黑麻汗自觉无法,便高喊:“你们要找汗,汗就在这里!”行刺者刀剑齐下,将他杀害。在叶尔羌拥立忽来失速檀为新的君主,阿黑麻汗的儿子阿布杜拉提甫在在喀什噶尔为汗,进军叶尔羌,叛军被击溃,忽来失速檀也死去。

(十二)速檀马合木汗是叶尔羌汗国第八代汗,阿黑麻汗之孙,帖木儿速檀之子,1632~1636年在位。阿不都·拉提甫汗统治时任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总督,因凯觎其兄速檀阿黑汗之汗位,1632利用叶尔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攻占叶尔羌(今新疆莎车),自立为汗,1636年被黑山派和卓沙迪密谋杀害。速檀阿黑麻汗是叶尔羌汗国第七代汗,阿黑麻汗之孙,帖木儿速檀之子。初任阿克苏总督,1630年阿不都·拉提甫汗卒,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异密立之为汗。即位后任用阿克苏旧臣,引起叶尔羌异密们不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1632其弟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总督速檀马合木趁机出兵攻占叶尔羌,汗位被夺,逃归阿克苏。1635年叶尔羌汗国东部统治者阿布都拉哈汗进占阿克苏,复奔叶尔羌,得速檀马合木汗宽容,居城北郊花园汗宫,1636年速檀马合木汗被和卓沙迪密谋杀害后复汗位。不久沙迪与之发生矛盾,转而支持阿布都拉哈汗。1639年阿布都拉哈汗攻占喀什噶尔后被迫离叶尔羌,前往巴里黑,复转河中地区,投靠伊玛目、库里汗,不久死于进攻安集延的战争中。阿布都拉哈是叶尔羌汗国第九任君主。其父阿都剌因为拉失德汗第十二子,在马黑麻汗时被封为吐鲁番总督,独裁统治该地40年。阿黑麻汗时期(1609~1618年)阿都剌因不断向西进攻,独立于叶尔羌汗庭,自称可汗。阿布都拉哈为其长子,在7岁时随父西征,被库车阿奇木扣作人质。回1635年阿都剌因去世,他返回察力失继承父位,先稳定对领地内的统治,而后集中力量向西发展,以实现夺取叶尔羌汗国的汗位,统一全汗国的宿愿。1635~1636年阿布都拉哈开始出征,由于中央政权内部纷争,并得到和卓沙迪和一些异密的支持。他于1638~1639年率大军进入叶尔羌城,至此分裂30年之久的汗国重新统一,阿布都拉哈登上大汗之位。叶尔羌汗国经历从阿黑麻汗以来近30年的内部纷争,中央政权削弱,各地诸侯拥兵自重。汗权衰落,豪强重臣依势肆行。宗教势力日益强大,操纵国家权力。阿布都拉哈汗继位伊始就很有魄力地调配中央和地方的官员,放逐一批前朝显贵。不久又在喀什噶尔处死与前朝关系密切的有名望的人200名,其中有一些宗教上层人士,同时在叶尔羌也处死100人。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贵族豪强势力,避免异密擅权,加强中央汗权。在巩固内政后阿布都拉哈汗对周边国家和部族多次兴兵征战,但这些征战多属掠夺性的,并未能扩大汗国的版图。1641~1642年阿布都拉哈汗率军出击吉利吉思人,在阿克赛(今塔什干河与纳伦河之间)与吉利吉思军队相遇,发生激烈战斗,叶尔羌军队获胜,取得对吉利吉思作战中难得的一次大捷,汗国西北部边境地区得以安宁。

(十三)阿布都拉哈汗统治时期正是明朝与清朝交替时期,他继续执行其父阿都剌因对明朝的政策,和平相处,友好往来。1655年他派使臣去清朝进贡,顺治皇帝特加赏赐并降诏褒奖,从此叶尔羌汗国与清朝建立固定友好的关系。阿布都拉哈汗在位中期(17世纪50年代)已占据天山以北地区的准噶尔汗国各部加强对天山以南地区扩张,积极干预叶尔羌汗国内政,插手各派势力间的争权夺利,成为的严重威胁。1655~1656年以后准噶尔不断入侵天山以南地区,深入克里雅(今于田县)一带,阿布都拉哈汗集结大军征讨,结果惨败于尤勒都斯草原,此后准噶尔对叶尔羌汗国的入侵更加频繁。阿布都拉哈汗生性多疑,既不信任宗室,也不信任大臣,总是不断用新贵替代失宠者,引起上层统治集团对他的专制日益不满。其长子尧勒巴尔斯汗在白山派和卓大力支持下势力日渐强大,并联合准噶尔鄂齐尔图汗反对阿布都拉哈汗。1667~1668年阿布都拉哈汗在尧勒巴尔斯汗的强大压力下放弃汗位,去麦加朝圣,后来死于印度。阿布都拉哈汗出走后汗国陷于更加深重的内乱外患之中,尧勒巴尔斯汗与伊斯玛业勒汗在白山派与黑山派的分别支持下激烈争夺对汗国的控制,争相投靠外敌以自重。准噶尔汗国诸部也借机扩充势力,支持其内战,1680年叶尔羌汗国灭亡。尧勒瓦斯(?-1668年)是叶尔羌汗国第十任君主,阿不都拉哈汗的儿子,为喀什噶尔总督。他信奉白山派,反对黑山派,终于在1667年将父亲逼走,自己进入叶尔羌成了大汗,大肆镇压黑山派。黑山派势力流亡阿克苏,拥立阿不都拉哈汗的弟弟伊思玛业勒为汗,西征叶尔羌。因为准噶尔的支持,尧勒瓦斯暂时取得胜利。但是准噶尔首领僧格是想控制叶尔羌,这使尧勒瓦斯和白山派和卓非常不满。1668年僧格派人杀死尧勒瓦斯,白山派和卓拥立尧勒瓦斯的儿子阿不都·拉提夫即位。伊思玛业勒汗是叶尔羌汗国末代汗,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合台后王阿布都喇汗弟,世居新疆。1670年叶尔羌、叶城黑山派起义,推翻尧乐巴斯汗统治,从阿克苏往叶尔羌即汗位。奉黑山派教义,以兵逐阿帕克和卓。1673年遣乌鲁特和卓进京纳贡,1682年阿帕克和卓引准噶尔部噶尔丹进军叶尔羌、喀什噶尔,子巴巴克苏勒坦领兵拒战,兵败被俘押送伊犁,汗国亡,不久卒。异密是蒙古及元代中亚头衔之一,本意为“侍卫”、“随从”等,又译“艾米尔”。中国《旧唐书·大食传》译为“异密莫末腻”,其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受命的人”、“掌权者”,伊斯兰教国家对上层统治者、王公、军事长官的称号。原为阿拉伯统帅的称谓,现为某些君主世袭制国家元首的称谓。其意义比较笼统和广泛:从其军事统帅意译为总督;亦从其功能意译为国王、酋长、头人、头目、首领、长官等;亦见有人以其作为贵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译为亲王、大公等等。与苏丹职称相似。蒙古异密是指蒙古汗国的亲信藩臣任职埃米尔或蒙古人担任的埃米尔,帖木尔曾是察合台汗国的异密(埃米尔)。


蒙古四大汗国(第四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