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图馆】代魏立晋 第十七节 争功

2019-06-24 19:35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期作者:锦帆游侠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攻下阳安关,沿金牛道入蜀的钟会在剑阁下犯了难。

剑阁,对钟会来说实在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险地。

原本按战略计划,诸葛绪应当在阴平桥头堵住姜维,这样拿下阳安关的钟会直入成都的阻挠会少很多。但诸葛绪中了姜维的计策,让姜维上了剑阁,也就让这个计划泡了汤。

钟会摆出一副死拼剑阁的架势,甚至在剑阁下掘好了自己的坟墓,但这些都无法让他站上那高高的剑阁。

打不上去,那就动嘴皮子吧。钟会给姜维写了一封信:“我对您的情谊,犹如当初季札见到子产那样一见如故!”希望能打动姜维。

没什么用,姜维理也没有理。

剑阁打不下来,补给线又拉得很长,钟会的大军开始出现缺粮的迹象。毕竟拿下汉中也是不小的功劳,没有了汉中的蜀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既然加封晋公的目的已经达到,不妨见好就收。于是钟会上书司马昭,有了退军的心。

此时,另一边的邓艾已经和诸葛绪在阴平会合,得知钟会准备退军,邓艾上书司马昭:“蜀军接连败退,现在应当乘胜追击,从阴平有条小路,经过德阳可以直达江油,从江油可以绕到剑阁以南的涪城。如果姜维回军救涪城,那钟会就可以攻下剑阁;如果姜维不回军救涪城,那么我军可以直取涪城进攻成都。”

这条方针不仅仅是邓艾的对策,从中也体现了邓艾内心的想法:作为在西线征战的老将,魏国的征西将军,灭蜀这样的大功,邓艾居然要受钟会节制。不但如此,主力军队也在钟会手上,邓艾只能作为钟会的辅助担任进攻任务,这对心高气傲的邓艾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而从自己统帅的军队来看,邓艾也必须为自己的手下作出考虑:按规矩,中央军拿下次等功也可以封侯,而对边军来说,拿下头等功也未必有封侯的封赏,无论如何,邓艾都不想过于亏待自己的手下。

一旦成功了,我还用看钟会那臭小子的脸色吗?

为了实现这个大胆的想法,他拉拢诸葛绪加入自己的行动计划。

但按照原计划,邓艾和诸葛绪都应当和钟会的主力会师,接受钟会的指挥。诸葛绪认为邓艾的方针不属于命令之列,拒绝了和邓艾一起干的提议,转而前往白水和钟会会合。

那我就自己干!邓艾挑选精锐,开始实施自己大胆的计划。

钟会也从诸葛绪耳边得知了邓艾的计划,他派遣田章带一支小部队和邓艾一起前往江油:如果邓艾成功了,自己也能分一杯羹,如果不成功,一支偏师不会对大方针带来大的影响。

邓艾是无法掌控了,钟会盯上了诸葛绪的这三万人。

随即,钟会给司马昭上书,将攻打剑阁不利的情况归咎于诸葛绪畏敌不前,把诸葛绪装上了囚车,送回了洛阳。诸葛绪的三万人也就此归钟会指挥。

对诸葛绪来说,如果他知道后续事情的发展,他一定会庆幸自己提早回了洛阳。

此时邓艾已经开始实行自己的计划,他挑选了精兵两万人,会合了钟会派来的田章,从阴平沿着景谷道进发,南出剑阁两百多里。一路上山高险峻,行路艰难无比。大军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越过七百里人迹罕至的地区。途中军粮即将吃完,差点陷入了绝境。

这一切都没能拦住邓艾前进的步伐,一直到一座大山的出现。

这座山叫马阁山,翻过这座山,江油就近在眼前。然而等大军到了山顶发现,下面是一片峭壁,没有任何路可以行走。

士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说话。

邓艾也没有说话,拿出一条毛毡盖在身上,从山上滚了下去。

看年老的主帅这么玩命,士兵们自然也没有二话,跟着攀岩而下,翻过了这最后的障碍,到达了江油城外。

现在如果按上书的方针回军攻打剑阁,则剑阁将面临两面受敌,自然分分钟被破,但攻破剑阁,灭蜀的最大功劳毫无疑问归于钟会。而如果向前攻破成都,灭蜀之功就为自己独享。邓艾没有犹豫,让田章作为先锋继续向前攻击江油。

 蜀国并非毫无应对。在邓艾进入阴平道后,江油已经得知了消息,在阴平道出江油的出口,安排了三千伏兵准备迎击邓艾,同时上报成都请求援军。成都派出了诸葛亮的儿子卫将军诸葛瞻率领张飞的孙子尚书张遵、黄权的儿子尚书郎黄崇、李恢的侄子羽林右部督李球等人前出准备迎击邓艾,这支万余人的军队已经是成都所能拿出的最后本钱。

 在江油城外的蜀军伏兵三千余人和田章展开了血战,蜀军的抵抗十分顽强,魏军渐渐有些支撑不住,护军田续迟疑不进,准备开溜。好在魏军最终撑住,击败了蜀军。

邓艾准备处斩作战不利的田续,然而思忖再三,最终还是放过了他,只是给了他严厉的警告。不满的种子,在田续心里逐渐发芽。

 此时诸葛瞻已经到达了剑阁以南的重镇涪城,涪城能扼守阴平道及金牛道,是南下成都的必经之路。面对局势,诸葛瞻有所犹豫:蜀汉的主力部队此时都在姜维手中用以守御剑阁。成都抽出来的军队,一部分被张翼、董厥、廖化带去增援姜维,剩下军队是久疏战阵的御林军以及临时拼凑起来的地方民兵,相对邓艾的两万精锐士卒来说,没有任何优势。如果这支出现闪失,成都就暴露无遗。更何况江油是一道天险,邓艾难以迅速攻破,而且邓艾需要通过险峻的阴平道获取补给,极大可能没有携带攻城器械。等邓艾在江油城下师老兵疲后再进行攻击,似乎胜算更大。

黄崇泣泪横流请求诸葛瞻进军江油,不要让魏军进入成都平原。诸葛瞻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主力先在涪城驻军,先派前锋支援江油,观察江油的局势再说。

然而随着金城太守杨欣率先进逼江油。见大势已去的江油守将马邈很快投降了邓艾,诸葛瞻派去的前锋也一并被击溃,将诸葛瞻的计划全盘打破。

邓艾既然已经进入平原,涪城就没有可以倚仗的地利优势,失去了险要。诸葛瞻只得先撤退到绵竹,在那里等着邓艾。

必须和邓艾的主力进行决战,才能保证剑阁的姜维不会遭受两面夹击。

希望一竟全功的邓艾自然也不会放弃决战的机会,前进到了绵竹。成都已经无险可守,邓艾也不想大动干戈,作不必要的牺牲。于是他写信给诸葛瞻希望他投降,并给了他一个天大的许诺:琅琊王。

这就是开玩笑了,司马昭这时候都还是晋公,诸葛瞻如果当了琅琊王,谁是谁主子?

反正诸葛瞻唾手可得,吹吹牛也没什么不可以的。邓艾心中一阵得意。缺乏政治眼光的他也估计没想到,这个做法无异于擅权自重。

 诸葛瞻大怒,斩杀了邓艾的使者。魏蜀最后的决战就此开始。

司马师纂以及邓艾的儿子邓忠从左右两路进行包抄,这支蜀军在绝境爆发了强烈的作战意志,父辈的荣光激励着每一个人,让他们的战斗力直线上升。这支拼凑起来的军队将师纂和邓忠被打得连连退却,邓忠和师纂一起回报邓艾:“敌人不怕死,打不过啊!”

“生死存亡就看这一仗了!有什么打不过的!”邓艾大怒。他很清楚,一旦剑阁的姜维得知消息回军,他即将死无葬身之地。

陷入绝境的魏军也爆发了小宇宙,蜀军最终不是这支久经战阵的陇西军团的对手,被打的大败。诸葛瞻及儿子诸葛尚、黄崇、张遵等人全部被斩首,传首洛阳。

邓艾立即进军雒城,成都已经就在眼前了。

 此时的成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邓艾的突然出现加上诸葛瞻的军队被打的大败,成都周边的郡县掌管要么带着百姓竞相逃入山林,要么纷纷投降。刘禅现在必须作出选择了。

此时蜀国除开剑阁的主力部队,已经只能仰仗南中和永安的军队了,之前认为诸葛瞻能够搞定邓艾,也就没让南中的霍弋来救援成都。只是没想到诸葛瞻败退的这么快,如今成都已经没有军队可以用来抵御邓艾。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发表着建议。

“在成都决死一战吧!”

“不可,死战无益,吴国是我国的盟好,不如投奔吴国求援。”

“南中地势险要,足以自守,还是前往南中。”

这时,益州士族的代表,光禄大夫谯周站了出来:“只有投降才是出路。”

大臣们议论纷纷,谯周继续发表着意见:“自古以来,没听说过去别国还能当天子的,如果去吴国,也是向吴国称臣,而且以大吞小是自古以来的道理,因此,魏国能灭吴,吴国却不能灭魏,那向吴国称臣不如向魏国称臣。而且,蒙受两次投降的屈辱,不如只蒙受一次。”

“再说奔南中,这样的方案应该提早准备,然后才能实行。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人人怀着自保之心。一旦出奔南中导致不测之变,恐怕陛下还没到南中,已经出现了意外。”

有大臣发问:“邓艾已经距离我们不远,他不接受投降怎么办?”

“现在东吴还没平定,为了给东吴树立典型,他们一定会接受投降,而且还会以礼相待。如果陛下投降了,魏国不给陛下分封领土,我谯周亲自去洛阳去跟他们讲道理!”

刘禅对自己的帝位还有侥幸:“南中真的不能去吗?”

谯周很果断:“南中蛮荒之地,平常没有施展什么恩惠,老丞相诸葛亮以兵威平定南中,南中才勉强归顺。现在去南中抵抗,军资花费极大,全要从南中攫取,南中必将再次反叛!”

刘禅明白了,现在他还有点本钱投降,一旦真的被邓艾捉住,之后的待遇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

既然这样,那就投降吧。于是刘禅命令秘书令郤正撰写降书,派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捧着皇帝玺绶,前往绵竹向邓艾投降。

不管是刘禅还是谯周,都只是作出了一个平凡人面对生死存亡的利益关头,作出了符合自己利益的再正常不过的选择。更何况,为了成都百姓能够避免战火,投降的选择并非下下之策。不过蜀国也不缺乏有血性的不平凡的人,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就是。

“如果实力不足实在打不过,那就让我等君臣父子在成都死战,同死社稷便是!这样才有面目见先帝于九泉之下,为什么要投降呢!”刘禅没有理他。

不甘投降屈辱的北地王刘谌来到昭烈帝刘备的宗庙,杀死自己的妻儿,自刎殉国。

张绍同尚书郎李虎向邓艾送来的蜀中人口簿: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口,十万二千士兵,以及四万官吏。邓艾大喜过望,前往成都接受了刘禅的投降。

自己终于能获得梦寐以求的灭国之功了。在这个世家说了算的社会,这份功劳,究竟能否让他能以寒微出身,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谋取地位呢?邓艾开始憧憬着自己的封赏。

 诸葛瞻被击破后,在剑阁固守的姜维一直没得到成都的消息。有人说刘禅准备固守成都,有人说刘禅准备出奔东吴,有人说刘禅准备前往南中。面对这混乱的情报,姜维无从判断,决定放弃剑阁,入驻巴西郡,方便支援刘禅。

自然,钟会得到了剑阁,当然,他也不知道姜维为何放弃剑阁,钟会派遣胡烈、田续和庞会展开了对姜维的追击,他亲自率大军进驻涪城。

姜维继续撤退到广汉郪县,在那里,他等到了太仆蒋显带来的敕书:刘禅投降了。

 张翼、廖化、董厥等蜀军将领看到敕书,纷纷抽刀劈向石头,发泄心中的愤怒。姜维将自己的节钺和印绶交给了胡烈,带着统领的蜀军放下武器,前往涪城向钟会投降:肯定是不能投降邓艾的,邓艾作为姜维的老对手,已经无数次让姜维蒙羞。更何况,邓艾手里已经有了投降了的刘禅,哪还会特别看重姜维?相反,投降钟会,钟会一定会另眼相待。

果然,见到前来投降的姜维,钟会大喜过望:“伯约,你怎么来的这么迟?”

姜维涕泪直下:“我还觉得我来的太快了呢!”

钟会意识到,这个蜀汉鼎鼎有名的大将军,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魅力。

和姜维的交往,让钟会感到一见如故,他深深被这位蜀汉的大将军的才能所吸引。

“拿伯约来和中原的名士相比,即使是夏侯玄和诸葛诞也比不上他啊!”钟会对着自己的长史杜预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伯约,也许你能明白我的不甘:凭什么那个出身寒微的老东西邓艾能拿下灭蜀的全功?我钟会相对他,到底哪点不如?我要做下一份不输于邓艾的功业!也只有你伯约能帮助我!

为了这个目标,钟会对姜维极尽厚待:不仅将节钺还给姜维,让他带领原来的部队,自己不管是入内设座还是出门乘车,都拉着姜维和自己一起。

看到钟会厚待自己,姜维也对钟会进行了一下试探:“士季,您从淮南征讨诸葛诞以来算无遗策,晋公能有现在的地位,都是因为有您的功劳,现在又平定巴蜀,威德震撼朝野。下面都认为您的功劳高,主上也畏惧您功高盖主,您还想以这样的身份回洛阳吗?依在下看来,不如功成身退,学陶朱公范蠡的故事。”

钟会摇了摇头:“您这些话说的也太远了。功成身退,我还真做不到。我的事业,还不能到此为止。”

果然,你钟会还真的有自己的野心呢,那么,老夫的计划,也可以靠你钟会得以实现了。姜维内心有了一个新的计划,如果这个计划能够成功,自己所追求的兴复汉室的事业,又能重新燃起希望。

 此时的邓艾,已经逐渐膨胀,不仅不报告就让手下的师纂担任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分别管辖蜀中诸郡,还将投降的刘禅封为骠骑将军,投降的蜀国官员也各有官职封赏。仿佛司马昭已经不被放在眼里了。

得意的邓艾当然不会意识到这些,他对着投降的刘禅等人说:“你们因为我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要是来的是吴汉,你们已经全都死了。至于姜维嘛,也算是个有本事的人,只是遇上了比他更强的我,所以无计可施啊,哈哈哈。”

此时得知情况的司马昭给邓艾的嘉奖令也已经到了成都,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

白起,战国四名将,伊阙、长平之战打出了赫赫威名。

韩信,汉初三杰,井陉、垓下之战,东灭诸国。

吴汉,云台二十八将,平公孙述,卢芳,东汉名将。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为西汉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我能和白起和韩信、吴汉、周亚夫这样的名将并肩,真是不禁让人飘飘然啊!

有见识的人已经看出了邓艾的下场,私下偷偷开始笑了起来。

白起的下场是什么?赐剑自裁!

韩信的下场是什么?谋反被杀!

周亚夫的下场是什么?绝食自尽!

就是你最看不上的吴汉靠着屠城自污,在这批人里面下场最好。自古成就大功的将领,居功自傲的,哪一个有好下场?

晋公明面上是夸你,暗地里其实是警告你:小心办事,不然死的很惨!

邓艾哪里还想得到这么多,看着太尉以及两万户的封邑,加上两个儿子亭侯的封赏和一千户的封邑,邓艾振奋了。

我还要立下更大的功劳:灭吴!

邓艾随即给司马昭上书:臣打算借着灭蜀的声威进一步灭吴,吴人震恐,一定会望风而降。只是灭蜀之后将士疲劳,不能马上出兵。臣建议留陇西兵两万人和蜀兵两万人,煮盐冶铁,发展经济,建造船只以便顺流而下,然后遣发使者说以利害,吴国必然不战而降。而且为了方便给孙休树立投降的榜样,应当厚待刘禅,不要让刘禅马上进入洛阳,不如封他为扶风王,留在长安董卓所筑的郿坞,让吴人望风而降。

真是胆大包天,私下任命官员还不算,还想让军队滞留巴蜀,还建议封王,把刘禅看成自己的战利品,你邓艾是想造反吧!

极度不满的司马昭没有回复邓艾的提议,直接让监军卫瓘警告邓艾:“凡事都要上奏朝廷请示,不许擅自做主!”

几天后,邓艾的上表再次到来:“臣奉命讨贼,已竟全功,现在虽然蜀地已平,但巴蜀连接吴国,必须早做准备,不能以常理办事。如果每件事都要请示,肯定会延误军机。《春秋》说过,士大夫出征,只要能安定社稷,有利国家,就可以专权。兵法也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臣虽然没有古人的气节,却也不能因为避嫌耽误了国家大事!”

反了反了,真的是反了!

阴云正笼罩在蜀中的天空上。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

2.《晋书》,(唐)房玄龄等

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南朝梁)刘校标注,(清)余嘉锡笺疏

5.《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

6.《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

7.首图得到了马克吐曹的授权,在此表示感谢



【史图馆】代魏立晋 第十七节 争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