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崩坏3:从圣痕故事说开去,转型与测试,为何一切都要变?

2019-06-24 19:09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很多年前,我看皮克斯的【Ratatouille】,有句话印象特别深刻,nature is change,change is nature。

通常较硬核的东西没什么人看,所以,“有些话只有懂的人明白”。这篇也是临时撰写的,本来草稿箱还有一堆文档攒着没发,反正慢慢丢出来好了。

【门捷列夫】尝试了全新的玩法,原因有很多:

1,以传统方式讲故事,会很乏味,无法让流量有显著突破,观众会有审美疲劳;

2,新技术在原有方式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全面整改是必然;

3,单纯以门捷列夫来说,这个圣痕的彩蛋其实与本人关联有限,我随便写篇800字的专栏就能讲明白;

4,为后面整个【量子之海】铺路,因为很多很深刻的东西有板有眼去讲肯定没人看,之前也聊过,如果每期的制作周期都是几十个小时,而流量连2w都不能突破,以目前的情况我可能会改成半月更或者月更——请各位务必记得,在这个流量时代,没什么人看的内容是没什么存在价值的。

游戏也是,虽然很多游戏开发都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但没人玩的游戏,就是应该被时代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衍生的问题就是,以前的观众能不能适应新风格?事实上,与企业转型相似,风格、题材等方面的改变,肯定要流失部分用户,但如果人的要求是用更新的内容和更新的方式去挑战更高的格局,这种操作是必然。

当然,这个过程也会考虑新老观众的需求和口味——我想说的是,视频风格肯定不会一直这样,变,是世界的通用法则。

之前的专栏也聊过,流量时代的“特点”,如何根据特点去微调,也是一种考验。我当然不敢保证,不敢奢望能满足每个观众的观赏需求——因为视频的核心是【好看】,其次才是【内涵】,产品包装很重要。

但你觉得【门捷列夫】的流量会很高吗?答案是,我觉得不会。原则上说,如果换了风格、改了讲述方式,如果再改就是封面和标题的颠覆式创新。同时,也有一众好友转发,从概率上应该有突破,但我总觉得现在平台的推荐算法让人看不懂。

请各位务必记得一点,没有平台会100%依赖算法推荐,其实数量甚多的【爆款】是由编辑主动放在推荐位的——这就意味着,这些内容的品质直接对应了平台想要对外传达的【价值观】。(后面会提到这种机制在目前这个平台的风险)

我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一个【科普作者】,因为这个名词我担当不起,我不是什么理科、艺术、历史专业出身,我对各领域的了解都源自书籍和互联网(虽然最近查国外资料没之前方便了),所以我自己的定义更偏向于【说书人】——其实,如果你看过我的视频和专栏,应该知道我的文案功底是强于特效技术的,毕竟码字十几年,信手拈来各种鸡飞狗跳的技术还是有的。

那么,说书人需要具备什么呢?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高超的文本整合能力+非凡的语言表达艺术+细腻的人性洞察能力+恰如其分的视听觉表现形式

说实话,如果有人能将这些特质在60s以内的小视频内呈现,我内心还是很钦佩的,但我自知这类人在无数创作者中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依旧不看好【小视频】——说个题外话,鹅那个厂最近各种发力【小视频】领域,我觉得这是个绝对吃力不讨好的活儿,烧钱买了一堆毫无用处只是好看的流量,最后只是一地鸡毛。

核心就是,对于鹅那个厂来说,建立足够强的基本盘护城河才是王道,如果能把社交领域和游戏领域做到极致,其他领域尝试多合作,未来宏观面会更好。现在鹅那个厂感觉什么都想接触,但步子迈大了难免找不到最稳健的方向——这也就是作为观察者分享个人观点,毕竟企业高层怎么拍板,是他们自己的事儿。

这就说回另外一个,【LSmiler】这个【icon】(姑且这么称呼吧),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核心应该是【SMILE】,注意,这里是微笑,会心一笑,而不是因为【蠢】、【傻X】而让你觉得【开心】,顶级的谐星才会懂的【幽默】,这与纯粹的【搞笑】还是有区别的。

正因为这年头【搞笑】的太多,我才想做些“只有懂的人才明白”的【smile】。【门捷列夫】的文案沙雕吗?其实我觉得不,因为细细挖起来,里面埋藏的很多梗是需要有阅历才明白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只看到了表面(表世界)的好玩,那说明你可能还没发现(里世界)的另一层【好玩】。

以爱因斯坦的2个相对论举例,这样的概念以【莫奈】那期的风格能做吗?当然能!但有多少人去看呢?你也知道爱因斯坦的私生活并不那么光鲜,那一本正经的说,意义在哪儿呢?抱歉,【相对论】的概念,如果你不是这个专业这类职业的,大概明白是个什么意思就足够了。这种“科普”,我没必要去炒冷饭——但我会换个有趣的方式让你重新认识【相对论】,这才有趣。

注意,如果我的目标是让潜在的大多数去看【有质感的好玩的视频】,它有剧情、有与游戏相关的各种彩蛋、有丰富的视听觉展现效果,这才是【core】——如果只是说彩蛋+人物生平,那我为什么不写专栏呢?一篇可能1个小时就写出来了。

这里我又想到关于用户年龄层的问题。说个很自负的话,圣痕故事系列本身就有一个【高用户】门槛——它必须是崩坏3玩家,还要愿意了解这些大人物的想法。

以目前流量最高的【莫奈】来说,如果保持这样的风格,它可能的用户天花板也就在10w——不过,平台10w的up主一抓一大把,何况我又不是什么机构、团队,平台也不可能为我倾斜流量,那自己就要考虑“谋发展 搞创新”了呗。

虽然说起来平台最近在搞10周年庆典,但平台的运营显得越来越迷。这种【迷】背后有个可能很不好判定是好还是坏的【core】,就是平台用户平均年纪的下降,一方面,是用户的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是平台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如果用户需求倒逼平台的制作者进行针对性产出,平台内容肯定会有各种潜滋暗长的【雷】,(考虑到本期专栏发出后的公开可见性,这里就不详述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找点公开资料,看看平台的历史负面新闻+其他平台有哪些类似的负面新闻,基本也就懂了)至于这种雷什么时候爆,以什么方式爆,说不准,但肯定是一种隐患。

说个不好听的,平台本身的运营逻辑有点矛盾,一方面又想获取广年龄段的用户,另一方面又想通过类似“风控委员会”的方式来尽量削减某些糟糕的言论,但“风控委员会”本身的组成可能并不是平台的签约员工——这就引发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源头的问题不好控制,风控过程中的隐患不好控制,那这个流程能“正向循环”?

Who watches the watchmen——这是【守望者】里面的一句台词,深意可以跨越时空。

对于平台来说,明白自己经营的【核心导向】才是当务之急,如果铁了心走【泛娱乐化】,得到流量的同时必然是输出内容质量的整体下滑,但在平台盈利整体空间不明朗的情况下,依赖外部股权融资,这么玩下去,恐怕就是财务股东不乐意了,纵使是战略股东,也会权衡用户的总体质量带来的【价值】。

最后,如果你对目前的视频有各种想法,比如风格、题材,有任何建议和意见,都欢迎在本期专栏下留言,我会和另外几期专栏的评论做统一回复。best wishes!

常规推广一波自己的作品: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づ ̄3 ̄)づ╭❤~


崩坏3:从圣痕故事说开去,转型与测试,为何一切都要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