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诊断学:心理问题的诊断

对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主要是排除诊断法,即遵循从重到轻的原则,先排除精神病,然后再排除神经症或人格障碍,最后再考察是否是一般心理问题。
首先判断是否是患有精神病,如果是则需要转介到医院。
排除了精神病后,考虑是否可能为神经症。神经症指一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一致的精神障碍。除癔症外,没有精神症性症状,主要表现为烦恼、紧张、焦虑、恐怖、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抑郁症状、分离症状、转换症状等。
再而,考虑是否是心理生理障碍,生理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呕吐症、失眠症、嗜睡症、睡行症等等。
若不是心理生理障碍,考虑是否是人格障碍(见变态心理学的内容)。
以上均是判别个案是心理正常还是异常,对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辨识,主要看两个要素——心理冲突的道德性和现实性。心理冲突的道德性是指心理冲突是否可以做道德评价,例如A的心理冲突是:遇上C想要与C成婚,但是目前又已有了伴侣B,不知该如何是好。在这个例子中,可以将A看成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不能做道德评价的,如A在纠结要不要吃医生开的感冒药,并为此茶饭不思,不论A吃药还是不吃,都很难对其进行道德评判。心理冲突的现实性是指具有现实基础的冲突,如婚姻不幸想要离婚却又有一些东西牵绊住不能离婚;如果不具有现实性,则是与现实处境无太大关联,或是涉及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一般人不会为之焦头烂额(这个判断比较主观),如D觉得在一页纸上写了一个错别字,在想着如何把它抹得毫无痕迹,看着出错的地方越看越难受,总想要做些什么去清除它(可能是强迫)。

拓展:对于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有几种标准,分别是经验标准(病患自身的主观体验、观察者的经验),统计学标准(以心理特征偏离均数的程度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医学标准(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但对神经症和人格障碍这类缺少可测量生物学指标的症状无能为力),社会适应标准(能不能按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

排除心理异常后,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心理正常中的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起(如失业、失恋),是近期发生的(一般持续了1-2个月,3个月以上则需要小心判断),内容未泛化,反应强度不激烈(对情绪的影响不深,对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对认知的影响有不长久等)。泛化,指对与原刺激相似和相近的刺激都产生了相同的反应,心理诊断中所谓的内容未泛化主要指来访者的反应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而没有扩散到相似的刺激,要注意的是,情绪表达或发泄(如踢猫效应)不算泛化。在心理诊断中,泛化通常需要咨询师有意识地询问来访者,如“在其他相似的情况下你是否也有同样的反应呢?”。
一般心理问题按照傅安球(2001)的观点,主要有分神、注意转移困难、记忆减退、选择性思维迟滞、忧郁、期待性焦虑、冷漠、暴躁、急躁、自卑、多疑、空虚、无端烦恼、消沉、偏执、狭隘、孤僻、孤独、敌对、攻击性、冲动、狂热、狂妄、怯场、怯懦、压抑、心理疲劳等共计27种表现与类别。从临床心理咨询的角度,主要有:
⑴婚姻家庭问题,涉及婚姻关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⑵个人成长类问题,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⑶恋爱问题;
⑷生活事件类问题;
⑸人际关系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经常表现为:不会待人接物,不善言谈,缺乏共处能力、自私,从不知为别人着想,大多任性骄横,未能养成尊重他人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孤僻冷漠,缺乏交往,认知偏差导致人际困扰;
⑹学习类问题,如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学习管理等诸多一般心理问题;
⑺适应性一般心理问题,如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的环境适应问题,从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的适应问题;
⑻性格等心里特点导致的心理问题,一些心理特点,例如偏执、狭隘、孤僻等都容易导致一般心理问题的出现。

严重心理问题,由重大现实刺激引起(通常情况下,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丧亲、高考、离婚等通常人都认为对人非常重要的事件都可以看着是重要的现实刺激),持续时间较长(2月以上半年以下),问题泛化(与心理问题相似的刺激也能够产生心理问题的反应),反应强度激烈,思维逻辑受到影响,可能有一定的人格障碍基础。
来源:《心理诊断学》(张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