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 奇异点》— 过度严谨叙事下的好与坏

《哥斯拉 奇异点》完结撒花!

虽然不得不承认本作最后的结局处理得有些仓促,使得本作这个相对依赖结局的故事,整体上的观感因为这个结局而显得没有我一开始所期待的那么优秀;但是,我依旧得说本作算得上是近年来设定逻辑最为扎实的科幻作品了。单就这一点,我仍然会将本作极力推荐给喜欢科幻作品的朋友。
而我的这篇专栏,第一部分会讨论本作在叙事上的特点、它的问题、以及它所适合与不适合的观众;第二部分,则会以我自己对于整个故事的理解,去复盘这整个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哦!

过度严谨叙事下的好与坏
本作的标题虽然借用的“哥斯拉”的名号,但看过本作的人都知道,哥斯拉这只怪兽在本作中的篇幅其实不多;甚至说白了,哥斯拉在本作中根本就不重要,有他没他其实根本对作品的主要故事推进完全没有影响。
这部作品真正的看点,是以怪兽们的出现作为契机,触发了以男女主角为主视角的,一场大型科学研究与调查过程;也就是说,本作最好看的一部分,就是两个主角,就现有的资料与情报,不断相互讨论与脑力激荡,试图将诱导整个事件的根源给分析与解谜出来,并建立在此基础上,找出能够解决事件根源的这整个过程。
没错,本作真正有魅力的部分,在于它那基于科学理论知识上的幻想,也就是科幻内容。

为了将这部分科幻,能够扎实地呈现到观众面前,作品把它的叙事重心,几乎倾斜在了对理论及其应用的讨论过程里。
而这整个过程,在我看来,逻辑链是处理得足够严谨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漂亮的。他们所讨论到的内容都基于合理的科学理论之上,并且透过一步一步地逐步推演,一点点地接近整个事件的真相;这种前后呼应且逻辑严密的解谜过程,真的看得人直呼过瘾。
与此同时,作品在呈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它所设计的对白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我觉得也设计得相当有趣,不至于让中期这大量的文戏内容,因此而变得特别干瘪、无聊。
举例来说,作品很显然有微妙地在角色,尤其是女主思考的过程中,安排了巧妙的情绪起伏,让我们能够看出哪一些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哪一些是具有突破性的、更接近真相的理论主张。又像是作品也设计了pero2这个AI去进行互动与吐槽,让这个逻辑推演的过程,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所以,至少对我来说,本作中期那扎实的一步一步推演理论与逻辑的过程,是本作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也让我对于最终他们所能够探寻到的真相,抱持着更高的兴趣与期待了。

只不过,作品这样的叙事处理,客观来说有三个问题。
第一,也是最明显的,它以“哥斯拉”为标题,作品却和哥斯拉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势必会导致很多观众的期待错位;毕竟看到“哥斯拉”,谁的第一反应不是怪兽打架的画面呢?
实际上,我最一开始对本作兴致不大,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名字之后,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也认为本作会是怪兽打架的爽片。而这个名字的影响力,能够连我一个非爱好者都影响到,那么对于大多数观众,尤其是喜欢“哥斯拉”,就想看“哥斯拉”打架的观众来说,他们对于作品的期待,又怎么可能不被作品现有的硬科幻风格所破坏呢?
所以,当本作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部有着相对扎实理论的科幻动画的时候;当作品里的怪兽的存在,作品也只给出了一个比起其他设定来说,相对生硬与牵强的解释的时候;甚至当作品里怪兽打架的篇幅,加起来都占不了全片的10%的时候,本作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自然就是一部不合格的“哥斯拉”作品了。

第二,就算和我一样,并没有那么喜欢看怪兽打架内容的观众,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对本作中期这样大量的理论堆叠与学术探讨的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的。
本作目前一个很常见的负评,就是“掉书袋”,意思就是依靠堆砌名词来卖弄才学。
但是,我自己因为算是科学工作者,所以我知道他们提出这些名词,就算有卖弄的成分,实际上也让很多概念能够快速的透过一个简单的名词去概括,进而加速推进角色之间的沟通成本。尤其,考虑到本作中大半角色都是科学家,这样透过名词去传递信息的做法,有时反而才是常态的,才是更加真实的一面的。另一方面,作品大多数情况,也都还是有对这些名词概念进行举例解释,事实上只要认真去了解,也大概能搞懂它的核心逻辑的。所以对我个人来说,“掉书袋”的问题其实并不严重。
当然,看番的大多数观众都未必理解这个领域,看见这些名词在甩脸的时候,比起去进一步了解,更多的情况可能还是会不想去理会,甚至是想要快进;而当这样的情况大量发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有“掉书袋”的感觉了。
除外,就算是认真去理解了,也未必能够搞懂;而一旦对于整个逻辑链中的一环没有厘清,那作品中期那严谨的步步推进过程所带来的乐趣,也就全盘消失了。
而这,才是本作如此叙事的另一大问题。

第三,也是我认为客观上最严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中期这样的透过严谨的方式,去步步逼近真相的叙事过程,对于最后真相的依赖程度,其实是非常高的。
换言之,前面铺垫地越是严密扎实,结局所呈现出来的一旦不符合前面的推演,那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那就是白谈,那就是烂完,那就是一无是处。
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2017年的《正确的卡多》,之所以最后负评那么严重,就是因为该作后半段的内容,几乎和前半段那严谨扎实的科幻描写,有着极为割裂的表现;说实话,单看后半段作品也没有做得很差,就只是因为这个割裂感,导致很多人直观地判定这部作品为烂尾。
而本作,虽然没有《正确的卡多》那样严重,但却也不得不承认,本作最后的结尾,还是处理的有点仓促与简单了。

如同我前面提到的,作品中期几乎是一步一脚印扎实地进行着追逐真相的道路;但是,当最后的结果,其实和现在主角所做的,没有那么直接的关联性的时候,最后解决一切的,是两个一直陪伴在主角身边的AI的时候,甚至是以一个非常突发的方式,瞬间就把一切给解决的刹那,我相信很多人都无法在那个瞬间接受本作的这个结局。
也因此,我们现在也不难看见一些本作烂尾、机械降神等评论,这些其实多少都可以理解。
但我认为这个结局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它没有逻辑支撑;实际上我认为这个结局依旧处于本作的逻辑框架内的,并没有真的“机械降神”,至少对我来说这并不严重。
真正的问题,在于它消解了人类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的努力。毕竟,大家讨论了那么久、研究了那么久、并拼了命的奔赴到关键的所在地,最终的成果却和他们本身没有关系,这样的处理或多或少的,会让人觉得两个主角不过是将AI运送到位的工具人而已,而不是真的做出了什么贡献。
而这一消解,会变相造成作品中期的这段扎实的学术讨论,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变得意义不大,进而导致本作的核心支架,在此刻被动摇,甚至坍塌。

所以这里简单做一个总结。
作品这样逻辑严密的科幻故事内容,虽然对我个人来说依旧是非常讨喜的,且我直到现在依旧认为冲着这部分内容,只要摆对心态,一定能够看得不亦乐乎;但是,它确实不适合那些想看“哥斯拉”的观众,也不适合那些对这类理论探讨与挖掘不感兴趣的观众。
而即便你是他的受众,你多少也要能够接受本作最后这个,表现得有点仓促与简单的、并带有一点虚无主义与宿命论的结局处理;对我自己来说,我其实还算能够接受,但我也不能否认,这个结局确实处理的不够优秀,使得前期那极为硬核的剧本,在经历了这样的结局之后,稍微显得有那么一点逊色。

六个问答来重新解释这个剧本的设定与结局问题
前面仔细地讨论了本作的叙事风格、这个叙事风格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它这所适合的受众。
那么到了这里,我们再来尝试将整个故事来屡清楚吧!
这里我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去解释这部作品我认为正片里可能存在歧义的地方,尤其是作品的这个结局,到底是如何发生并成立的。
当然,这里会涉及大量的核心剧透部分,想要独自欣赏作品的观众,还请自行斟酌。

首先第一个问题:本作吧啦吧啦那么多,它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呢?
虽然作品看似讲了不少东西,但那些讨论里,有大量是猜想、举例、具体应用的部分,本作真正核心的科幻设定,只有一个,那就是奇异点的概念。
作品最一开始,提供了红尘与原型两个不同的起始点,试图从两个角度去切入本作奇异点的概念;红尘是怪兽所伴随着的奇特物质,而原型则是在最新的科学研讨会上,李博士所展现出来的新型物质。而实际上,作品在后期也揭示了原型的原材料就是红尘,而这些物质,其实都是高次元物质在这个三维世界里的投影产物。
而抓住这个高次元的概念,作品透过不少例子,例如时间对称性结构、6=9、以及中后期BB所展示的3维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等,聚焦地解释了奇异点这个高次元物质,能够一定程度上造成时空扭曲的特性。
就好像光线会在玻璃中进行空间上的折射一样,在高次元的物质里,光线有可能在时间上产生折射,并以此来造成时间上的逆流。
这,是全片最关键的一个理论概念。

第二个问题:那么后期一直反复提及的破局(或者有翻译成破灭的)究竟是什么?
要解释破局之前,我们首先要引入一些故事里已经发生的事情。在几十年前,苇原博士发现了奇异点的存在,并找到了一个适合对其进行控制管理,以便于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地方,也就是在印度的那个研究所里。而透过奇异点能够扭曲时空的特性,苇原博士在奇异点上搭建了一个计算机,利用时间的扭曲与折射,让机器能够提前得到未来的资讯与答案,进而形成了超强的计算能力。
但,在苇原博士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当想要验算特别未来的事情的时候,计算器都会出现不可调和的BUG,而这个BUG,就是最一开始破局的意思。
我们不知道当时的苇原博士,到底有没有真的搞懂破局真正代表着什么;但是时隔多年再次回顾这些研究材料的女主铭,得出了这个破局并非是计算器的内生问题,而是在特定的未来之后,高次元空间里会形成一股指数级成长的时空扭曲现象(并形成大量的奇点),造成了计算上不可避免地会同时得到大量且分散的结果。
也就是说,破局可以理解为高次元大规模的时空崩坏,而透过奇点计算机,人类提前观测到了这个崩坏现象。所以这个破局,才是导致故事里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

第三个问题:既然罪魁祸首是破局,那么怪兽到底和破局有什么关系?
本作的怪兽其实是由奇点所“感染”而成的新型生物。他们因为沾染了奇点在这个世界上所投射出来的红尘,进而变得能够些许的预测未来,也变得难以适应缺少红尘的陆地(所以一开始的拉顿才会死得那么快)。
而实际上,透过作品里日本古代神话中,就已经出现过红潮与怪兽的记录来看,怪兽本身与破局关联性不大,他们主要和奇点本身有着比较密切的关联,因为奇点本身就会生成红尘。
但,破局是一种会指数级成长的时空扭曲,也就是奇点的数量正在大规模增加;所以时间上越接近破局,它透过奇点所造成的影响力也就越大,所形成的红尘也就越多,被影响而形成怪兽的生物也就越多;而当红尘满溢到陆地之上之后,怪兽的栖息地也随之扩大。
这,或许才是本作怪兽到处肆虐的真相。

第四个问题:既然你提到奇点计算器可以获取未来的信息,那么为什么未来的人不把所有答案直接发回过去,而要透过这样扭扭捏捏的方式呢?
这里有两个猜测。
第一个,也是作品里提到的说法,那就是为了保障因果律;所以即便把完整答案发过去,过去的人也只能够接收到杂讯,必须直到因果关系能够被确立的刹那,这个信息才有可能会变成有效信息。但是我个人对这个猜想的认可度不那么高,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苇原的笔记是实打实抄写到了实际的信息,即便他无法破译,但这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因果律了;第二则是因为如果必须守护因果律,那么最后喷射杰格PP完整被破译出来的时间点,依旧发生在得到与发送这个信息的未来相背。
当然,如果你说喷射杰格PP能够完整被破译的时间点,就是pero2发现并计算出这个信息的刹那,且在那之前几乎所有人都无法破解这个信息,所以此信息始终都是无效信息,不具有具体的信息量,因此最后的因果律仍然生效。这样的说法确实也成立,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完全否定这套理论的原因。
因此我个人还有第二套猜想,那就是未来的人想要回传到过去的关键信息,也就是喷射杰格PP的完整框架,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考虑到过去计算机能够承载的信息量不大(计算力很强,但能够存储与展现出来的信息不多),所以只能够以非常碎片化的线索(歌曲和破译编码),传递到过去。
不过我的这套猜想确实缺少作品里更多的理论论据来进行支撑;所以具体要相信并选择哪一个,又或者还有更多解释的方法,也欢迎大家进行讨论与分享了。

第五个问题:既然提到了喷射杰格,可以仔细讲讲到底它最终是怎么变成喷射杰格PP的吗?
透过喷射杰格PP所提到的它是喷射杰格和pero2这两个AI在未来的版本,以及pero2在起点计算机里最后的那个桥段的展示,我自己给出了如下的解释。
pero2因为其高性能的载体,结合奇点计算机的超强计算能力,在最终计算了大量的“结果”,但是因为它主要在追查所谓的“代码”,所以在当下才会得出没有“代码”的结果;这是因为以当下的能力,就是得不出能够解决破局的“代码”出来的。但是,在这个计算过程中,它无意中计算出了喷射杰格PP的蓝本(不是成品)。
而在破局事件之后,携带着喷射杰格PP蓝本的pero2,随着女主铭与它和喷射杰格的“生父”弓相见,进而让喷射杰格PP在未来得以被真正制造出来,且其中同时携带了能够破解破局的“代码”。得到了喷射杰格PP正式版之后,未来的人将这个能够破译出喷射杰格PP的线索包,往过去传送,送回到了苇原的时期。
苇原在计算的过程中,将这些无意义的杂讯抄写了下来;但因为没有破译的方式,所以在当时就成为了无用信息。即便到了男主将其抄写下来的时候,在他身边的喷射杰格也没能将喷射杰格PP给破译出来;直到后期,随着大量反复的演算,以及得到了诗歌的提示(代码信息藏在了歌谣之中),终于让喷射杰格找到了能够破译的方式,并直接进行了自动更新,让它迭代成了喷射杰格PP,并在最后关键的时候,知晓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它所携带的破解破局的“代码”,最终因此暂停了破局。
这大概就是这个结局背后的全貌了。

最后一个问题:这个代码到底怎么来的,代码究竟又如何能够停止破局?
这是本作最没有解释清楚的地方,也是造成最后机械降神这个观感的主要原因。
但是,其实在前面BB使用正交对角器的时候,其实有对这个问题进行侧面的解释;那就是这样一个携带着“代码”的“炸弹”,是能够对高次元时空扭曲进行稳定效果的一个武器。
当然具体其中是如何运行的,作品没有给出正面答案;我盲猜可能是这个信息源在高浓度红尘之中会因为与高次元物质的时空扭曲产生反应,进而产生抑制这种反应的效果;就好像我们能够透过物理的方式将玻璃的折射能力进行调整一样,我相信这个“代码”所做的事情,也是类似的。
但是BB以及研究所目前所得到的代码,是只能够稳定一般红尘这个等级的时空扭曲现象,但对于破局这种指数型增长的时空扭曲或者说时空崩坏,它的稳定能力是有限的、是暂时的,所以才需要去寻求能够停下破局这个等级的时空扭曲的“真代码”。
当然,因为直到最后,这个“真代码”是从未来传输回来的,所以我们确实也不知晓具体上它和之前一般正交对角器里面的“代码”的区别是什么;我们也不清楚到底为什么只依靠这样的“代码”,喷射杰格最终就能够产生物理上的变化(突然变大);这确实是实打实作品没有给出任何明确交代的部分了。

透过这六个自问自答,虽然我不敢说我的解读一定正确,但是我相信也多少把本作中大部分的重点,给解释出来了。
而撇开对于结局的猜想与对“代码”的功能性的讨论之外,其他的多数内容,作品其实或多或少都有提及或解释;而建立在前面大部分设定的铺垫之上,最终的这个结局,虽然还有尚未解释的部分,更是有不少我自己的猜想存在,但整体上我认为多少也算得上是自洽了。
主要的问题还是,作品自己把这个结局呈现的太仓促和简单了,如果不去仔细思考,很可能根本无法想到背后的这一层。所以,如果作品能够在这部分,添加更多实际的解释,设计更多类似于回忆的闪回,去将一些关键线索进行串联,我想可能也不至于会让人如此费解了。

最后,作品在最后一集的彩蛋部分,暗示了本作可能会有续作,所以或许作品中尚未完全揭开的谜底,还会有机会在未来得到解答。
但即便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的;尤其中期那非常硬、非常扎实的理论推演与讨论过程,作为科学工作者的我很难不产生强烈的共鸣。
所以如果你也喜欢这种硬科幻,我认为本作还是值得推荐的;但如果你就是想看哥斯拉打架的一部动画,那本作或许还是不要勉强了吧!
简单评分:8.8/10
ps:有人说人物塑造不行,这点是,但也不完全是。之所以会说塑造不行,是因为作品确实刻意不把情绪起伏做出来,但这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塑造各方前线人员在面对这类灾难的专业性,所以作品才不太想要把这部分勾勒出来。也就是说,作品真正想要整体塑造的,是人类方在面对这样的灾难的时候,的一种态度与专业性。但之所以不完全是,是因为这样的人物性格,其实确实也符合我对科学家的印象,且里面也有好一些性格乖张的角色存在,让这些专业人士之间,多少都还是有所差距的。但至于能不能够接受这样的塑造方式,这确实就因人而异了。
ps2:另外其实我也觉得本作的怪兽的设计挺丑的,即便后期哥斯拉帅了一把,但整体上这些怪兽都没有长在我的审美上,包括喷射杰格的机设也同样如此;当然我能够理解这很有可能是为了让作品整体风格更偏向真实,但失去了视觉上的审美之后,估计对于一些观众来说也就更难看得投入了吧!(笑)不过撇开这点,本作整体的制作还是很顶的,骨头社X橘子社的表现我认为还是对得起他们的名声的。
ps3: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啊。对于专栏或动画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