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传MFA考点: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传播

2018-11-15 11:47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编辑:凯程艺术硕士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传播

从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就开始了美国电影业移师好莱坞的大转移。好莱坞迅速的发展步伐使其自诞生后不久就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好莱坞电影也是目前商业化程度最高,运作最成功的电影营销模式,不仅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向全世界输出了美国的文化。

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源于成熟的商业制作模式。好莱坞在发展中形成了三大制片制度。

一,制片人制度。制片人决定影片的投资和动作,从导演直至各部门人员任免,是电影从筹资、生产到销售所有环节的最后决定人。而这一切首要标准就是商业利益。

二,明星制度。也是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电影明星成了制片公司的工具或者商标,并且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

三,分工生产制度。在生产的每一环节和每个部门都建立严格的分工制度。比如一个剧本分成多位作者,从情节,环境,背景,对话,噱头,各个剧本环节分工由专人写作。最后由制片人定夺。这种严密健全的分工制度适应了电影的高效率生产需求境况。1964年,标志着电影符号学问世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书中,作者麦茨认为电影不是为人们提供的现实感知整体的摹写而是内部有着约定性的符号系统。用这个理念分析影片叙事结构,电影语言具有“象征化”的过程。

如《拯救大兵瑞恩》中高高飘扬的美国国旗,它象征着人性的光辉和团队精神。曾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勇敢的心》虽以十二、十三世纪的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战争为背景,男主角威廉姆·华莱士实际上却成为美国精神的一种表征,在他受尽酷刑后拼尽全力喊出的却是“freedom”。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新教精神”作为宗教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美国精神的主体,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的道德规范。1999年新线公司出品的《骇客帝国》是典型的包涵基督教哲学的一部电影,影片充满了各种宗教式和哲学化的隐喻。最终拯救人类命运的“救世主”尼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白领,偶然一次网络结识了神秘人物墨菲斯特,在他带领下,尼奥认识到自己所在的世界是一个由电脑人所控制的虚拟世界,而真实的人类世界正被其压迫濒临灭亡,尼奥选择吞下一种奇特的药丸获得重生进入真实世界,在真实世界中尼奥重新突破自我,学习各种本领,最终在与电脑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成功地保护了人类的生存。这一故事结构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着《圣经》中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作为“救世主”降临在世。2009年罗兰·艾默里奇的《2012》在结构上也是模式化的体现,影片中淹没地球的大洪水,与最后拯救人类的大船让人们自然会想起《创世纪》中代表上帝愤怒的大洪水与挪亚方舟。而片中约翰·库萨克饰演的电影主人公是一个离婚的中年男人,由于经常迟到,与前妻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都不尊重他,事业也不如意,以给有钱人当司机来糊口,但当大灾难来临时他表现出超前的判断力和勇气,最终他不仅拯救了全家人的生命,也拯救了方舟上所有人的生命,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卑微的小人物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世界。

这种精神表现在电影里,便是美国片中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从50年代起,大量的“个人主义”的英雄人物就出现在美国的西部片中。2003年在美国电影协会(AFI)评选的“美国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在这个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种族歧视斗士等多重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和人生守则:勇敢、乐观、正直、坦诚……这正是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独立精神的集中体现。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正午》中的退休警长,一个以孤独的正义对付邪恶的英雄,用自己执着的行动表明有时正义在少数人手中。影片在美国影响巨大,并且被誉为历届美国总统最爱观看的影片。此外70年代电影《巴顿将军》里的铁血统帅,80年代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系列里的特种兵兰博,90年代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系列里的未来战士……,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1993年罗伯特·泽梅吉斯的《阿甘正传》可谓经典之作,被美国观众认为是“美国梦”和“美国精神”的代表。作为一个弱智儿的阿甘凭借着自己的真诚与执着,阴差阳错地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成功人士。头脑简单,视金钱如粪土,为爱执着的阿甘被认为是美国人纯真善良与努力精神的写照,令广大观众深爱不已。1978年《超人》电影成为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鼻祖,超人以拯救人类和世界为己任,对抗邪恶,保护弱小,他像是超级警察一样捍卫着世界和平与真理,在经济大萧条的时代保有基本的社会良心。另外,2008年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钢铁侠……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好莱坞电影在呈现宏大场面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其故事的完整性和对人情人性的深度挖掘,能撩拨起大多数人的感情之弦,表现人性的普遍认同。比如影片《乱世佳人》以内战前后的美国南部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美国南部佐治亚州庄园主的女儿在内战前后十年多时间的人生经历,着重勾画了她与埃斯利、查尔斯、弗兰克和白瑞德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但更加体现了她为保护家园照顾家人做出的不懈努力。战争夺取了她的骄傲,但却塑造了她勇敢坚强、乐观独立的品格。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人性与人情是好莱坞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基本价值诉求,成为好莱坞电影票房成功的重要支点。

电影《泰坦尼克号》不是在向我们展示一艘豪华游轮在撞击冰山时的场面有多么的惊天动地,而是向人们展示在面对灾难时,大家互相帮助,勇敢无畏的精神,还有感人的爱情故事。《雨人》是巴里·莱文森1988年执导的一部剧情电影,由著名演员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查理·巴比特发现父亲将遗产留给了患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巴比特,便计划骗取这笔财富,并计划利用哥哥超强的记忆力去赌博赢钱,但在此过程中,血缘的亲情打破了原有的疏离,真挚动人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先只求一己利益的私心。影片最终的落脚点是兄弟之间难以割舍与剥离的情感,让人感动。电影《花木兰》原本是取材于中国的故事,花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决定割掉长发,偷走父亲的盔甲,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从军的过程中,木兰凭着坚强意志,通过了一关又一关的艰苦训练,她的精神也感动了所有战友。就在战况告急的时候,她也被发现了女子的身份。她被遗留在雪地中,而最后也是她的及时出现,顺利协助大军击退了匈奴。虽然取材于中国,但是其精神内核终究离不开积极向上,自我奋斗和独立的美国精神。

 


中传MFA考点: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传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