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尖托起的乌托邦
对于芭蕾舞,我之前的了解是很少的。
对于这门选修课,我个人相当喜欢。不是单纯喜欢某一点,是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觉得艺术不是太重要,这个想法在我上高中时有了很大改变。很多学校在高中就不开设美术、音乐等课程了,我们的高中是开课的,但很多同学都没有认真上。那时,我的老师就说,艺术是受益一生的东西。
后来,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就慢慢开始重视艺术,尽管我自己对艺术几乎一窍不通。
我个人观点是,芭蕾舞作为舞蹈其实很特殊的,因为像一些少数民族舞蹈是用于庆祝的,西方交谊舞多出现于宫廷交际,但芭蕾舞自其一诞生,就作为一种观赏性舞蹈出现,并且多是采用作为剧目的形式。和老师举的杂技的例子有点像,舞蹈不是杂技,但芭蕾和许许多多表演类艺术一样,需要高潮的技巧、系统的培养。加之以剧目的呈现方式,芭蕾发展注定是有一定限度的。芭蕾可以走向民间,可以更为大众化,但芭蕾的最终呈现不是人人都可以广泛做到的。就像,我的一位同学想做哲学普及,我和他说了我的想法:“哲普是值得推广的,但长时间、大规模的思考是无法推广的。”这也是说到,艺术是需要供养的。
选修课期间,我们观看的芭蕾舞剧的内容多是欢快又忧伤的,欢快的多是宫廷庆典的背景,便于安排除主线剧情外的一些芭蕾技巧的展示。而回到主线剧情,或者说走向尾声,都是以相对而言的悲剧收尾。一般来说这和西方的文化传统有关,而我个人的观点是,芭蕾本身就适配悲剧情节。尤其浪漫主义芭蕾中白纱裙的广泛使用,民间故事的引入,都加重了悲剧氛围。
我个人最喜欢的倒不是悲剧,而是《葛佩莉娅》。喜欢《葛佩莉娅》不是因为它是喜剧,而是其情节很有趣。街上和葛佩利乌斯家中的场景都很吸引人,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看的是巴黎国家歌剧院的版本,法国的舞台设计比较有特色。剧中大量的欢乐场景不像其它芭蕾舞剧舞蹈技巧展示的“出戏”,而是很完美的融合,所以看很多遍都不会觉得厌烦。
芭蕾和传统舞蹈是有很大不同的,我觉得并非说传统舞蹈不需训练,而是不会像芭蕾有非常规整完善的训练体系,以至于现代舞也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规范和标准,而非真正抛却了芭蕾的所谓“束缚”。这一点就像黑格尔在哲学类文论被引用一样,“黑格尔”已然成为标准、标记、坎儿、山峰……总之,已经变得不可逾越,无法避让。我们老师让我们选取《美学》的一个章节做读书会,鼓励我们发现新的东西,但事实情况是,“黑格尔”带来的评价标准已经在历史中渗透下去,我们对文论的评价体系所受黑格尔的影响,就像我们的审美体系所受芭蕾舞的影响一样,难以改变了,以至于它就在其中,我们也意识不到,自以为建立了新的秩序。
除了芭蕾,我们也看了一些现代的编舞,融入了很多舞蹈形式。之前在等我们学院毕业晚会的时候,看到校毕业晚会在审核节目,我就看了一下,应该是音舞的节目,讲述的是抗疫故事,演员下身都是黑色,上身分为黑色、白色、粉色,我个人认为是黑色代表病毒,白色代表医护工作者,粉色代表群众或病人,如果没有判断错,应该是融合了现代舞和拉丁舞。这个节目我觉得舞台效果非常好,不像芭蕾舞运用了大量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但依然能明确表达叙述,这当然也有同处一个时代背景的因素。
就像《只此青绿》,和早些年我国的舞蹈编排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其成功,或许不是我们对传统的传承,其中融入了传统元素,但实际是用现代眼光、现代审美为标准呈现的。这也许能解释,我们看现在的舞蹈节目为什么不介意多看几遍,但看传统芭蕾舞容易产生厌烦,多半是由于时代背景不一样。
最后,还想再说一下女性主义。女性无疑是芭蕾舞长时期以来的主角,但也是被一定标准化了的女性形象,是被约束的。但我的文概老师常说,“真正的大师都是戴着镣铐起舞。”所言极是。因为规范,因为严苛,所以才是芭蕾。芭蕾舞本身和与其相关的人,很多时候难免沦为玩物,难免遇到瓶颈,但也同芭蕾一样,华丽登场,完美展现。这,正式芭蕾舞构筑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