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29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左传》一方面列举晋灵公的劣迹,另一方面,又努力来树立赵盾的忠臣形象。两个事件,早早地起来穿戴好等着上朝,这是忠臣形象。赵盾在翳桑救助一个饿人,这又是一个好人形象。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七章导读部分的第一节晋赵盾弑其君夷皋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左传导读——晋灵公不君
好,咱上课吧,课本的397页。晋灵公不君。所谓不君,就是行为不像君主的样子。我们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应该像君,臣应该像臣。所谓不君就是这个君不像君,实际上它和无道基本上是同义的。
下面就是不君的表现,厚敛以彫墙。所谓彫墙就是画,画墙,在墙上作画,彫就是画。厚敛,敛是敛财。厚和薄是相对而言的,那厚敛就是重敛,就是加重对老百姓的赋税征收,用来在墙上作画。
从台上弹人,弹人就是用弹弓打人。为什么要打人呢,而观其辟丸也。他在高台上拿着弹弓往下打,因为他是君主,下面被打的人一定到处乱跑,躲弹丸。他看着大家慌慌张张地,躲他的弹丸感到很高兴。是不是,观其辟丸也就是这个意思,专门看这些人的狼狈相。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宰夫就是厨师,就是给他专门做饭的。胹就是煮,熊蹯是熊掌,熊掌我没吃过,据说不好烂。所以厨师煮这个熊掌的时候,没有煮烂,晋灵公咬不动,一怒之下就把厨师杀了。寘诸畚,这个寘我们前面说过,和这个置,畚应该是背的筐子,应该是杀了以后把人肢解了,放到一个筐里。
使妇人载以过朝。所以我说他应该是肢解,要不然一个妇人是背不动的。所以这个载前人说是戴,那戴就是顶着。所以我说这个载可能不是顶着,可能是背着。赵盾、士季见其手。因为是过朝,什么是朝呢。我说朝相当于办公室,君主的办公室,也是召集卿大夫开会的地方。所以赵盾、士季在这里看到了。前人说是外朝。
见其手,那就是在畚中,这个尸体的手露出来了。我们说一下士季,我们前面说过,在《左传》中,人名称谓非常复杂。士季是一个最典型的人物,那就是他有八种称谓,我们不妨写一下。
左传导读——士季的八种称谓
我们前面说过,他的前人本来姓杜,是杜伯,但是后来因为做过士师,所也就以士为姓。以士为氏,我们前面说过士会,士会是他的,会是他的名。但是因为他是排行老小,称士季。个别的时候因为他是老小,就称季氏。因为他后来采邑是随,所以称随会。因为他的谥号是武,随武子。后来他又有一个采邑是范,所以称范会,范武子。还有一个地方称随季。
所以一人有八称。所以如果不这样讲一下,你读《左传》的时候,很难把这八种称谓合为一个人。
晋灵公不君——士季谏晋灵公
问其故,而患之。这是赵盾,士季见到这个现象。为什么,这个手是怎么回事。知道了是被晋灵公杀的,而患之,以此事为患。也就是随意杀人,将谏。士季曰,谏,我们知道谏就是劝。他们两个商量着,要给晋灵公提意见。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这是对赵盾说的,如果你先去谏,你先去劝,而不入,入就是纳,就是采纳,接受。因为你是正卿,如果你首先去劝谏没有被接受,后面就没有人能去了。因为你说了他都不听,别人再说还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会是自称名,我先去,如果我说了他不听,那你再去。这是和赵盾在商量,下面士季就去了。三进,这个三进,按照杨伯峻先生的说法是,首先进大门,其次过庭院,然后到堂下。及溜,溜就是房檐下的滴水处。
我们知道在有瓦的时候,下雨水会顺着瓦垄往下淌,所以它是呈现一溜一溜的,所以及溜就是到了。三进,及溜就是到了屋檐下,那也就是到了堂下。而后视之。这是说士会进门过庭,晋灵公看见了装着没看见,不抬头。就是按照当时的礼节,这种卿职进来,君主应该打个招呼。但是他知道士会来没好事,所以就装着没看见。
一直走到堂下,再装着看不见不行了,马上要上台阶进来了。这时候再抬头看着,接着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你不用先提意见,所过,我知道错在哪里了。我知道哪些地方错了,我一定会改。态度还是很好的。
士季谏晋灵公——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稽首而对曰,这是士会稽首而对曰。因为这是君主,所以要稽首。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不有初是无不有初,靡是无,每个人都有初。做事情都会有个开头。鲜是少,克是能。虽然每个人都可以开头,做一件事情,但是能够到达终点很少。也就是说能够善始善终者很少。
这是说你现在表示要改,这是一个好的开头,但是能不能善始善终呢。他说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如是是如此,如此就是如鲜克有终,像这样不能坚持,所以真正能够补过的人很少。也就是你虽然说了我要改,但能不能坚持改要打个问号。
君能有终,这个有终很明显就是真正改过,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如果你真正地能够改掉这些过错,那不仅我们群臣有依靠,江山社稷也会因此而巩固。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衮是公卿,君主、王者穿的礼服。这个职是适,恰好。有阙是有破。
士季谏晋灵公——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礼服恰好破了,惟仲山甫补之。仲山甫把这个礼服补好了,礼服又能穿了。我们知道仲山甫,是周宣王时代的一个卿职,他辅佐周宣王实现了中兴。诗人讲的补阙,补这个衮,实际上是指的,他辅佐宣王中兴的事。
宣王有错误的时候,他会帮助他改过,这是补阙,则能补过也。他说这个补衮,实际上指的是补过。也就是说,他这是讲的《诗》的内涵。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如果您也能够真正地改过,这像仲山甫补衮一样。这个衮又能穿了,不废,又能穿了。
这是说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了,这是士会对晋灵公的鼓励,勉励,对不对,一种期望。结果是犹不改,犹不改就是仍不改。但是《左传》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地说又做了些什么事。不改就说明他又做了一些坏事,又做了哪些坏事呢,《左传》没有再说。
晋灵公不君——使鉏麑贼之
宣子骤谏。这个骤前人释为疾,这个疾我想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严厉,一个是快速。但我想在这里,这个骤不如释为数。这个在《左传》中也有例证,骤谏就是数谏,就是多次谏。因为他谏的次数太多了,晋灵公烦了。这个老头真讨厌,公患之。很恼火,这个老头天天嘟囔。
所以使鉏麑贼之,贼之就是刺杀之,暗杀之。把这个老头干掉,就没人给我找麻烦了。晨往。晨往,这是鉏麑晨往,这个晨应该是很早的晨,不是太阳出来现在这个晨。寝门辟矣。辟就是开,他到赵盾家去刺杀赵盾,赵盾家的门已经开着了。盛服将朝,已经穿齐备了上朝的礼服,打扮整齐,准备去上朝。
触槐而死——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尚早,坐而假寐。因为去上朝时间还早,所以就闭目养神坐一会。其实这和我今天早晨一样,我今天早晨醒得太早了,五点钟就醒了,醒了以后干什么去呢,就起来以后再坐一会。这是鉏麑看到的场面。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他是看到了赵盾这种行为,他感叹这是民之主也。不忘恭敬,不忘恭敬说的是早起待朝。这个行为,为了上朝早早地起来,不到点就起来。这种早起待朝是干吗的呢,是表示对君主的恭敬。尊重君主,按点去上班,提前去上,提前起床。
民之主也。这句话前人一直没有确解,杨伯峻先生归纳了,说《左传》当中,出现了五次民之主也。他只是说君指卿大夫,卿大夫何以称民之主也。所以我在这里想,民之主首先是民是什么。民是君之民,民众都属于君主。在这里的民之主是民的头,这个民的头是君的臣,所以这个民之主也,强调的是君之臣也。
所以《左传》当中,出现五次民之主也,指的都是卿大夫。千万不要把它理解成为民做主。是民众的头,君主的臣。所以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像这样不忘恭敬的人,是君主的忠臣,好臣子。强调的是好臣,良臣。
贼民之主,不忠。所以这个贼民之主更明确是忠臣,刺杀忠臣不忠,是对君主的不忠。因为忠臣是为君主做事的,把这个忠臣杀了,是对君主的不忠。弃君之命,不信。命者,令也。君主下的命令是让我来刺杀赵盾,我如果不杀赵盾,这叫弃君之命,不信。我已经答应了君主而没有做到,是不讲信用,是失信于君。
触槐而死——鉏麑触槐而死
杀赵盾是不忠,不杀赵盾是不信,二者之间是一个两难选择。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不论是落一个不忠,还是落一个不信都不如。活着都没有意思了,如果活着被人家说不忠,该死。如果活着被人家说不信,该死。所以在这里杀和不杀,都是该死的结果。有一于此指的是不忠和不信,有一样,在这里有一样。
但是这二者都不选行吗,要么杀要么不杀,好像没有第三个选项,而哪个选项都不对。我说这是真正的两难选择,在这种两难选择面前,鉏麑既不愿落个不忠,也不愿落个不信。最后选择的是自杀,避免落不忠不信这个名声。
触槐而死,头撞到槐树上自杀了。前人对这个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这个槐树是哪里的槐树。一般认为应该是赵盾院里的槐树,也有人说这是朝廷那里的槐树。这个说法认为,鉏麑要去给晋灵公汇报,没法汇报,在那里死了。我想这个解释有点太曲折,他既然选择了死亡,没必要跑到那里再去死。我想还是在赵盾院里,正好有棵槐树,在两难选择的时候触槐而死。

提弥明救赵盾——晋侯饮赵盾酒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饮赵盾酒是请赵盾喝酒,和我们前面说的公子完饮桓公酒,是同一句式。所以有人说饮桓公酒,是在宫殿里陪桓公喝酒,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它不是的。饮桓公酒就是请桓公到家里喝酒。这里饮赵盾酒,就是请赵盾到宫殿去喝酒。
伏甲,将攻之。甲就是披甲之士,披甲之士就是战士,就是士兵,就是武士。埋伏了一批武士,将攻之,攻就是杀。将攻杀之,实际上这是说,晋灵公因为暗杀不成,又想了一招。其右提弥明知之。这个其右是赵盾的右,这个右是车右。我们前面说过当时的战车上,君主和这些卿大夫的车就是俩,除主人外另外就是两个,一个是御,一个是右。御就是驾车的人,右就是武士,车右就是武士。
提弥明救赵盾——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提弥明是赵盾的车右,他随着一起来了,实际上是作为保镖来的。这个知之,应该是他到了这里以后,察觉到了一些情况。他肯定提前是不知道的,他提前知道了,他就不让赵盾来了。他来到以后怎么知道的,我们也不知道他怎么知道的。他察觉了一些东西,趋登,趋就是急速,就是快步,登就是登台阶。
因为他是车右,没有资格上去喝酒。我说这就和司机,我们现在请官员吃饭,司机在外面等着一样。车右是在下面等着的。这时候他升堂,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你现在陪君主喝酒,三爵是三杯。爵就是杯,酒杯为爵。
陪君主喝酒不能过三杯,过三杯非礼也,违背礼制。这是找个理由让赵盾赶快走,这是一种暗示。遂扶以下,这个扶我们课本上作跣。在不同的版本这两个字不同,其实都通。所谓扶以下就是挟持而下,就是挟持着拉着赵盾就下去了。那跣而下就是,没等着赵盾穿鞋穿袜就下去了。因为当时坐席是要脱鞋袜的,就是说即使挟持他下去,他也来不及穿鞋穿袜。
提弥明救赵盾——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公嗾夫獒焉。眼看赵盾要跑,煮熟的鸭子快飞了。首先他做的是嗾,这个嗾是呼唤,獒是烈犬。说犬四尺为獒,我们现在叫藏獒。这个獒其实就是烈犬,就是猛犬。下面讲猛犬。这是晋灵公呼唤他的狗扑上去,去咬住赵盾。
明搏而杀之,提弥明为了保护他的主人,和这个狗斗在了一起,最后杀死了狗。其实一个人杀死一条烈犬猛犬,也不容易,所以他是勇士。一般的车右都是勇士。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那现在赵盾大概意识到了,他埋有武士。你不用这些武士,却用条狗来对付我,有什么用呢。这条狗再厉害又怎么样。斗且出,提弥明死之。这个斗且出应该是武士出来了,狗死了他和谁斗,和人斗。人是谁,埋伏的武士出来了,提弥明死之。提弥明在和武士斗的过程被杀。
历史追溯——救灵辄于翳桑
初。所以我说这个《左传》作者高明,就高明在这里,正在战况非常紧急的时候,他来了一段插叙,来了一段历史的回顾。宣子田于首山。宣子就是赵盾,我们前面说,因为他的谥号是宣,称宣子,称赵孟,称宣孟。田于首山,就是在首山这个地方打猎。舍于翳桑。这个舍是住。翳桑有二说,一说是桑树之下,是桑树。第二种说法是地名,翳桑是地名。
关于桑树的说法,关于桑树这个说法的人还很多。因为不少文献都把它记成,说成是救灵辄于翳桑之下。翳桑之下就是桑树之下。但是这里说舍于翳桑,舍是住,是住于翳桑。他不能是住于桑树下,不能住于桑树,应该是地名,翳桑应该是地名。
见灵辄饿。看见他饿,看见的不是饿,对吧,看见的是面黄肌瘦,看到了饿状,饿态。问其病,怎么回事。曰,不食三日矣。三天没吃饭了。食之,这个食之是与之食,拿饭给他吃。舍其半。这和我们前面讲的舍其肉,是一样的。这个舍是把另外一半放在一边,只吃一半剩一半。这个舍其半是剩一半。
历史追溯——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问之,赵盾问之,为什么。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宦三年,这个宦也有二说。一是学习为官,二是做臣仆。我们看到这个宦,下面本身就是臣。所以过去的官,官宦官宦,官就是臣。官不是老爷,官是君主的臣。所以这个宦应该是臣仆。
给别人做臣仆,做了三年了。还不知道老母活着没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你允许我把这一半饭送给她。遗,赠送。遗就是,遗读为wèi,遗就是赠,就是送。使尽之,赵盾让他都吃了吧。而为之箪食与肉。箪是筐,在这里说的箪食与肉。是一筐子肉又有食又有肉,就是又有饭又有肉装满了一筐,把这一筐送给他。
置诸橐以与之。我们前面讲过,橐是那种褡裢,一边可以放肉,一边可以放食。然后把这一筐食和肉,都装到橐里面,你带回家去。现在先把这些都吃了,然后我再送你这些食物带回家去。
灵辄救赵盾——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既而与为公介。既而是此事后,然后,此事之后,灵辄与为公介。这个与是参,参与,也就是参加,参加了公介。这个公介实际上是公的卫队,晋灵公的卫队。这个卫队也就是,前面说的是伏甲那个甲,也就是武士。
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到这里回顾的内容结束了,接上了前文。也就是说赵盾,在与晋灵公的武士斗的时候,武士当中突然有一个人,倒戟是倒转枪头,以御公徒。御就是抵抗,公徒就是公介。
就是前面的武士,灵辄这时倒转枪头,和他的同伙们打了起来。而免之,免的是赵盾,是保护赵盾免于难而逃走。说到这个御,大家注意这个字。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个字,繁体字。这两个字现在我们是都用这一个,对不对。但是在古文里面,在《左传》中,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
区别是什么,防御,抵御,抵抗是用这个禦。御用,御车是用这个御。现在我们都一样了,这两个字都统一了,用了这一个。但是在古书里面它是不同的,为什么我要说一下这个,因为我看到,这个出错的太多太多了。好多人分不清楚。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字,我也顺便说一下。有时候这三个字,復、複、覆,有时候都简写成这个复。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这个復,又一次。夫復何为,又一次,用这个復。复杂的复用这个複。覆盖的覆用这个覆。所以我说一下这个,是因为我在看到的,著作和论文当中,这一类的错误经常看到。所以我顺便,我不是讲训诂的,顺便给大家说一下,这些字。在古文当中它是不一样的。
灵辄救赵盾——翳桑之饿人也
我们接着讲课文,问何故。因为赵盾突然看到,一个敌人来帮自己,很不理解,问怎么回事。曰,翳桑之饿人也。我就是当年被你救的,那个快要饿死的人。这一句话就告诉你,我为什么救你,我为什么这样做。所以这就是《左传》,简洁就简洁在这。人家没有啰嗦一大堆解释。
问其名居,问名字叫什么,住在哪里。这个居是居处。不告而退。这是把赵盾救了之后退下去了。我说这是做好人好事不留姓名。下面这句话遂自亡也有两个解。一说灵辄遂自亡也。他知道在这里待不下去了,这里肯定待不下去了,对不对,所以自己逃亡。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是,赵盾被救之后遂自亡也。提出这个说法的学者认为,下面说未出山而复。这个未出山前面得有个逃亡,这个复是回来。后面有复前面应该有亡。未出山是他逃亡的时候一个过程。如果这句话指的是赵盾,那么不告而退后面应该是句号。如果指的是灵辄遂自亡也,那就是用逗号。我琢磨琢磨这两种解释都通。说赵盾从此逃亡是通的,如果我们理解为赵盾,就把这里作成句号。
晋灵公不君——赵穿杀灵公于桃园
乙丑,这是九月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洪本你们手里的课本作的是攻,杨本作的是杀,其实攻就是杀。赵穿是赵盾的堂兄弟,宣子未出山而复。未出山应该是未出境之山,等于说未出境。就是说赵穿在杀灵公的时候,他还没有出国境。
这就是,如果和这联系起来,前面说遂自亡也,指赵盾是通的。而反,又回来了。他本来想逃亡的,现在突然知道晋灵公被杀了,他又回来了。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这个大史就是下面董狐。他直接在史册上,写下了赵盾弑其君,并且示于朝。示于朝是公示于朝,是宣读于朝,那也就是守着赵盾在读。
晋灵公不君——赵盾弑其君
宣子曰,不然,你说得不对。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你是正卿,灵公被杀的时候,你还在境内没有出境。回来以后,你没有诛杀弑君之贼赵穿。这就等于是你杀的,不是你,你说是谁。
宣子曰,呜呼,很无奈。《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这个怀是留恋,因为我走得晚了。这个诒,前面这个诒就是遗留,留下。这个伊是是,戚是忧。这句诗是说,因为我的留恋走得晚了,自己给自己留下了这个麻烦。也就是被大史写上这么一句。
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留下的后遗症,我要走得早一点,出境了,不就没这个事了吗。我走晚了,其我之谓矣。这说的就是我。关于这句诗,因为它和《诗经》上的话稍有区别,所以有学者认为是遗诗,不是《诗经》里面的诗。
赵盾弑其君——董狐,古之良史,赵宣子,古之良大夫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这个董狐就是大史,良史就是良史官,好史官,优秀史官。书法不隐。这个书法指的是史书的记事原则,不隐就是不隐藏,不掩盖,也就是直书。书法不隐是说秉笔直书,按照史书的记实原则,写下了赵盾弑其君。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圣人对赵盾的评价不错,称为良大夫。为法受惩,圣人说他不错是从这个角度说的。为法受惩,这是说赵盾虽然没有真正的弑君,但是因为遵循了大史的直书原则,因而受到惩处。没有进一步地反驳,承认了大史所载,所记,圣人是从这个角度说他是良大夫。
并不是说,他在其他地方都是良大夫,是说他认同了直书的书法原则,没有进一步地计较我没有杀,没有这样去反驳。惜也,越竟乃免。圣人认为赵盾很可惜,如果出了境灵公再被杀,他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了。免,那就免去了,弑君之贼的这个记载,大史就不会再记下赵盾弑其君。圣人为赵盾感到惋惜。
赵盾弑其君——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晋灵公被杀了,赵盾回来了,那还要再找一个君主。就找到了晋文公的另外一个儿子,叫公子黑臀,现在他正在周王室住。从那里把他召来,而立之,立之为君。
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一个现象,第一,晋国的公子,凡没有被立为君主者,全部到国外去住。我们前面说的公子雍 公子乐,这都是文公之子,现在公子黑臀也是,都要出去住。
第二个是晋国君主的拥立,是由卿大夫说了算,赵盾选择谁是谁就是。第三,当时的君臣原则就是这样,今天我把你请来做君主,明天我就要对着给你磕头,就形成了君臣关系。
我说这很像什么,很像泥菩萨。你今天把他捏出来了,明天就要对他磕头,造神。君主明明是赵盾立的,但是明天赵盾如果不听君主的,他就是乱臣贼子,这就是当时的现象。壬申,朝于武宫。我们前面说了,朝于武宫就是继承君位。

左传串讲——晋灵公不君?
下面我们简单地说一下导读部分,导读部分主要我串讲一下。我们首先看一下,晋灵公现在有多大。晋襄公去世的时候他在襁褓中,晋襄公去世到灵公被杀是十四年。也就是说晋灵公最多最多,现在只有十五岁。我说在这个过程,在这十四年过程当中,晋灵公有多少真正的权力。
实际的执政者应该是赵盾,但是作者却一再把,晋国这一段的衰弱,归罪于晋灵公年少。我们引文上有这么一句。《左传·宣公元年》,于是晋侯侈,赵宣子为政,骤谏而不入。这个骤谏就是数谏,故不竞于楚。就是《左传》作者在这里,明确地把晋楚之争中,晋国处于弱势的责任,归罪于晋灵公的奢侈。
这等于把责任推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身上,我觉得好像有失公平。我说在这个阶段当中,真正处理国家政务的是赵盾。晋灵公并不能主持什么大事,名义上他是君主,大家见了他要稽首,要磕头,但他肯定做不了主,当不了家。
襁褓中的婴儿继承君位,肯定不管事。在未来的这几年当中,他的母亲应该比较强势,可能对儿子的管教也未必很好。从婴儿当中就继承君位的,这种孩子,很容易养成一些毛病。因为没有人管他,没有人教育他。所以我说他成长为一个不良少年,也在情理之中。
左传串讲——三个罪状
《左传》作者给他举了三个罪状。第一条是厚敛彫墙。我说这个彫墙,在墙上作画,这符合小孩子的心理。但是厚敛,我觉得就未必是他的罪责了吧。他有权力去厚敛吗,他能下命令给老百姓征收吗。再说在墙上作个画,也用不了多少钱吧。就是把他宫里面的墙上都画上画,能用多少钱呢,也不至于厚敛吧。所以我想这种厚敛,这种责任加给晋灵公,加给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再说这件事也未必就是今年做的。只是总结他三条,我说再往前推几年,他就更小,他更主持不了厚敛。
第二个是从高台上用弹弓打人,看那些被打者的狼狈相,这符合一个顽皮少年的特征。其实今天有些小孩,如果给他这个机会,他还会这样做,对不对。这个事情可能是真的,但是表现得无非是调皮,捣蛋,顽劣。
第三条,因为熊掌没有煮熟就把厨师杀了。这个事就有些恶劣了,太过于恶劣。我说这等于是不良少年,变成了无赖。无赖变成了君主之后,就会草菅人命。这一条,我说也只有这一条,才是大家都不能容忍的。
左传串讲——过犹不改
但是在君主制时代,缺乏对君主的有效监督,是最大的问题。晋灵公虽然无故杀人,但是没有法律能够惩处他,没有人能够管他。所以赵盾和士会所做的,只能是劝谏。劝谏不听 无可奈何。因为他是君主,这叫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他想杀谁就可以杀谁。
所以在劝谏的时候,士会给他说的那一大套鼓励的话。作为一个十来岁的无赖少年,首先是他都听懂了吗,够呛。第二个是他也未必能接受,因为士会讲得太高大上,不接地气。虽然语重心长,但是对这么一个无赖少年讲这些,真的是对牛弹琴,更不必说完全接受。
所以其结果是犹不改,因为现在晋灵公的年龄,是十四五岁,虚岁。同志们,是虚岁。十四五岁正好是逆反心理阶段,青春期,正好恰恰是叛逆阶段。你越说我越不听。所以对赵盾的反复劝谏,感到很头疼,感到很恼火。恼火的结果是想把他干掉,以求自己的解脱。
我派人把你杀了,我看你还整天要嘟囔吗。但是没想到,他派了个人欣赏赵盾,所以这叫一计未成。下面接着又生一计,想派武士守株待兔来杀他。前面是到他家去暗杀他,现在是把他请来杀他。这你跑不了吧,但是结果没想到又出了岔子。所以这个晋灵公心里肯定很不爽。
左传串讲——赵盾弑其君?
最后我们想再说一下,赵盾弑其君这个事情,首先赵盾为什么走,理由当然似乎很清楚。因为灵公一再要杀他,所以他只好逃亡。这个理由成立,但是他这个时间选择得太巧。正好是他没有走出国门的时候,灵公被杀了。
所以赵穿是不是受命,受赵盾之命杀死了灵公呢,非常令人起疑。并且是赵穿把灵公杀了就杀了,一点事没有。灵公被杀了,赵盾回来又做了执政,也一点事也没有,不符合常理。所以这个赵盾弒其君,即使不是他杀的,也应该是他授命赵穿杀的。当然这是读史献疑,仅仅是我自己这样想。
但是大史在回答,赵盾的反驳的时候,举的两点却不是这样。他认为赵盾弒其君,我写下赵盾弒其君,并不是说赵盾真正地弒了君,而是你作为一个正卿,没有尽到责任。第一个是亡不越竟,你作为正卿,负有保护君主的责任。你还在国境之内君主被杀,你应该负主要责任,是从这个角度说的。你在国内,你就应该承担君主被杀的责任。
第二个是你作为正卿,回来以后没有惩罚,没有诛杀弒君之贼赵穿,那你没有尽到为君主报仇的责任。第一点,你是没有尽到保护君主的责任,第二点是你没有尽到,为君主报仇的责任。大史从这两个角度来认定,赵盾弒其君。但是我说如果说这两个责任,的确,赵盾无法推托。
但是和史书上,真正写下来赵盾弒其君,二者之间是不是还有区别。我有责任并不是说我弒君,我可以承担责任,但你不能写我直接弒君。二者之间是不是还有很大差别的,但是赵盾认了,为什么呢,我说这里面可能有,大家心知肚明的一些事情在里面。
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何必把它挑明呢。就这样模棱两可地说吧,我确实有责任。那你就这样写,我也认了。我感觉这里面有这么个内涵在。我说对这一件事,圣人也为赵盾感到惋惜,惋惜的是赵盾没有摆脱责任。但同时圣人也没有为晋灵公被杀,感到惋惜。
左传串讲——《左传》强调晋灵公的该杀?
所以在这里,《左传》作者通过列举,晋灵公的种种劣迹,最后又通过圣人仲尼之言,其实都是在强调晋灵公的该杀。一方面列举晋灵公的劣迹,另一方面,又努力来树立赵盾的忠臣形象。两个事件,早早地起来穿戴好等着上朝,这是忠臣形象。赵盾在翳桑救助一个饿人,这又是一个好人形象。
所以我说《左传》作者在这里,一方面丑化了晋灵公,一方面美化了赵盾,塑造了两个鲜明的,昏君和忠臣的形象。我说《左传》作者,在这里努力地表述着,晋灵公的该杀和赵盾的无罪。所以我说在这个角度说,《左传》作者,的确不同于《公羊》《谷梁》。
《左传》作者也一再强调,反对弒君,但是凡遇到弒君,他总要列举君主被杀的理由。我说《公羊》《谷梁》,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再强调,弒君是绝对不可容忍的,对乱臣贼子一定要赶尽杀绝。这二者表现了儒家的,不同时期的观念。
《左传》反映的是,先秦儒家的观念,《公羊》《谷梁》反映的是,秦汉以后的观念。前者认为诛那些无道昏君,是诛独夫民贼。这是孟子的说法,其实孔子也不反对。但是秦汉以后,即使是昏君也不能杀,这成了儒家的主流观点。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的是,政治理论原则的演变,儒家观念的变化。时代不同了,观念要与时俱进,所以先秦的忠君,和秦汉以后的忠君有所不同。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七章第第一节晋赵盾弑其君夷皋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