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28 郑公子归生致信晋赵盾

晋侯主持开会,但晋灵公认为郑国有二心,晋灵公不见郑穆公,问题很严重。因此郑公子归生致信晋赵盾。
公子归生强调,郑国把陈、蔡二侯都拉来朝晋;君主、太子、卿大夫,不断地去朝晋,郑国没有二心。同时,公子归生一再表示,不能接受晋人的威胁、恐吓。另外,公子归生回顾历史来强调,我们今天这样做的无奈和理由。
公子归生态度强硬,是因为晋襄公死后,晋国内外矛盾都有加剧,实力下降,形势使然。果然,致信之后,赵盾求成于郑。
此前,宋昭公因群公子之乱,惹了众怒,最后被杀。晋侯主持开会,就是为了平宋。宋公子鲍(文公)作为宋昭公的同父异母兄弟,得到了他的祖母、六卿、公族、有才之士和国人的普遍支持,弑君上位。晋国讨曰,何故弑君,犹立文公而还。晋国平宋无功。在之后的几年里,国际局势已经明显呈现出楚强晋弱的局面。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六章导读部分的第五节郑公子归生致信晋赵盾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左传导读——晋侯蒐于黄父
《左传·文公十七年》,晋侯蒐于黄父。我们前面说过又是蒐,黄父有时候也叫黑壤。这一次蒐于黄父,是召集各诸侯国,各国诸侯来开会。遂复合诸侯于扈,平宋也。复合诸侯于扈是说在今年春天。在这一年的春天,经文载,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
到六月底诸侯会于扈,因为他前面有一次会于扈,所以这次说复合诸侯于扈。是再次,这次合诸侯的目的是平宋也。平宋就是平定宋国的内乱。我们刚才上一篇讲的是宋国内乱,宋国的内乱还在延续。这是十年后宋国的内乱还在延续,我们在导读当中再去讲宋国内乱。
公不与会,与会是参会,是鲁文公没有参加这次会,因为齐难故也。齐难是齐国又在伐鲁。经文说齐侯伐我西鄙,传文说齐侯伐我北鄙。经,传在这里有一字之差,但这就是齐难的内容。因为齐人正在伐鲁,鲁文公必须主持抵御,故没有参加此会。
书曰诸侯无功也。书曰诸侯这是解经语,是只说诸侯会于扈,而没有列序参会诸侯都是谁。《左传》作者认为,只书诸侯而没有列序参与者,是因为这次开会无功。他认为这是经文的内涵,所谓无功是说没有达到,原来的平宋的目标。
左传导读——于是晋侯不见郑伯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于是又是此时,在这次会上郑伯也来参加。但是晋灵公,这时候是晋灵公,晋灵公不愿意和他见面。理由是以为贰于楚也,这个以为就是认为,他认为郑国贰于楚。所谓贰于楚是二心于楚,也就是对晋国怀有贰心。晋楚争霸,他有二心,那就是有附属于楚的这种行为,不见郑伯。
晋侯不见郑伯,问题很严重,所以下边就有了这封信。郑子家,子家就是公子归生,公子归生之字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使执讯是派执讯,执讯就是负责通信联络之官,也就是信使。与之信是交给了信使一封信,以告赵宣子,让执讯把这封信送给赵宣子。赵宣子就是赵盾,至少有四个称呼,赵盾,赵孟,宣子,宣孟。孟是排行,宣是谥号,盾是名。
郑穆公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信的内容是,曰,寡君即位三年。寡君,我君郑穆公。郑穆公即位三年,也就相当于鲁文公二年。下边这几个纪年,都是以郑穆公纪年为序,用的是郑穆公纪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因为这时候蔡侯是依附于楚国的,郑穆公是劝说蔡侯来事晋,事晋实际上就是听命于晋。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也就是蔡侯听从了我君的劝说,要去朝见晋君,以行是将要朝晋。敝邑以侯宣多之难。以是因。侯宣多之难,《左传》对侯宣多之难,没有详记其事。杜预根据其他的记载认为,侯宣多曾经帮助郑穆公取得君位。可能他和郑国原来的祭仲一样,可能有专权之嫌。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是以是因此。因为有侯宣多之难,寡君因此不能和蔡侯同行。
十一月,克减侯宣多。克减就是清除,就是消灭。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消除了侯宣多势力之后,郑穆公才随着蔡侯一起去朝晋。所以请大家注意,像这里是随,用的这个随字。是随吗,其实是郑穆公领着蔡侯去的。但是为了表示对蔡侯的尊重,用随字。我说像这里边都体现着自谦。
朝于执事本来是朝见晋君,却说成是朝于执事。在《左传》中这种表述经常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同样是自谦。我不敢说直接去朝见晋君,而是说我朝见于晋君手下的执事。所谓执事就是有关办事人员,我只想朝见你的办事人员,不敢见您。因为我地位太低了,所以这都是外交辞令当中的谦辞。
郑穆公十二年——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佐寡君之嫡夷,这个佐是辅佐,实际上是陪着。寡君之嫡,我君的太子,嫡子。凡在这种语境下用嫡,都是太子,嫡长子。夷是名。这句话是说十二年六月,我陪着我们的太子,叫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我陪着我们的太子去劝说陈侯,让他去朝见晋君。朝诸君是朝之于君,去朝君。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我们的课文当中做勾,洪亮吉做了反复的解释,好像还是不清楚,解成斥。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个蒇就是完成,完成陈事,就是完成了劝陈侯朝晋之事。接下来我们的君主,又亲自去说要完成这件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这是我们劝陈侯朝晋的结果。也就是通过这两次,我们才完成了这件事,终于劝说陈侯去朝晋。
郑公子归生致信晋赵盾——郑国对晋国所做的贡献和努力
往年正月,往年就是去年。烛之武往,朝夷也。朝夷是使夷朝,就是烛之武再次陪着我们的太子,去朝见晋君,又去一次。刚才这都是列举的,郑国对晋国所做的贡献和努力。八月 寡君又往朝。我们太子正月去了,到八月的时候,我们的君主又去了。
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陈和蔡都在楚国的边境边上,和楚国相邻。像这样的国家,他们现在能够朝晋,都是因为郑国的原因。这是在干什么,摆功。是因为我们的原因,陈、蔡才去朝晋。
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像我们这样来服侍晋,听命于晋,对晋做出贡献,还有何罪不可免。就是说你现在还给我们挑刺,不见寡君,我们已经给你做了很多很多了。
致信赵盾——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
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这是说在位之中,郑穆公在位十八年中一朝于襄,一次朝见于晋襄公,再见于君是两次朝见晋灵公。
也就是说,在十八年中郑穆公有三次朝晋。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夷就是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郑灵公。孤之二三臣,二三臣在《左传》当中经常使用,一般是指卿大夫。相及于绛是一个接一个的到绛。
绛是现在的晋国都城,也就是说在郑国和晋国之间,我们郑国去朝聘的人一个接一个。但这里,我说不知道是公子归生的笔误,还是《左传》作者的笔误,还是《左传》在流传中,出现了错误。这个孤明显的与前文不符,前文强调的一直是寡君,在强调寡君的时候,公子归生是以自己的名义,给赵盾写信。
但是孤之二三臣,是用郑穆公的名义才能这样说。因为郑穆公自己可以称孤,但公子归生不能称他孤。因为孤是君主的谦称,自谦称谓。作为臣子是不能称君主孤的。所以我说这个孤字,不知道是公子归生用错了,还是《左传》作者,在改写的时候用错了,还是在流传当中错了。反正这个孤和前面的寡君,是不相符合的。
不过这句话强调的是,我们郑国,对你晋国的朝聘一个接一个,你还求什么呢。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蔑就是无,无以过之。像我们这样来服侍您,已经做到了极致,没办法再增加了。国君隔几年去一趟,太子也不断地去,卿大夫更是不绝于路,你还求什么。

致信赵盾——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
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现在你们还说未逞我志,未逞我志就是未让我满意。如果你晋国人到现在还说,我们没有达到你的满意,那我们还能怎么做。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即使我们国家灭亡,也没有办法再增加了,我们给你做的够多的了。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比如一只动物,既担心它的头受伤,又担心它的尾巴受伤,不担心受伤的还有多少呢。这就是畏首畏尾一词的由来。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一直害怕,那我们还有哪些东西不害怕呢,干脆我们就不害怕吧。实际上这句话含有我不再怕了,是不是,含有这个意思。对了,我不听,不愿意听威胁了。
又曰,鹿死不择音。这是说鹿在平常的时候,它的叫声是很美的。但是在临死的时候,它不再管它叫的声音美还是不美,动听还是不动听,它会为了活命不再选择声音。也就是说我想怎么叫怎么叫,我既然快死了,我还顾得了那么多吗。
这和上句话内涵是一样的,我不怕了,我没有顾虑了。我不顾忌那么多了,对了,逼急了狗也跳墙,兔子也咬人。其实就这个意思。
致信赵盾——小国之事大国也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这句话是说小国侍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待小国,那这些小国就是正常的人。讲礼义,讲道德,讲文明,讲礼貌。如果不以德待之的时候呢,那就是不择音的鹿,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到被逼急了的时候,为保命要紧,我没有那么多的选项了。逃命是第一位的,保命是第一位的。命之罔极,亦知亡矣。这个命是晋君之命,晋国之命,罔是无,极是限。无极就是无限,罔极就是无限。
晋国对郑国的命令完全没有限制,没有节制,想给我发什么命令就发什么命令。想说我什么就是什么,想让我什么时候去我就什么时候去。按照这种,你们完全没有节制的情况下,我们只好灭亡,我们只有灭亡。
既然完全听命于你们是灭亡,那么我们就要尽可能,选择一项自保的方式。那我就不听命你们了。不听命你们的结果是什么呢,那你们一定会来打。
致信赵盾——将悉敝赋以待于鯈
我已经做好准备了,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就是说我们现在,反正听你们的命也是死,干脆我们把全国的军事力量,都调到鯈这个地方。鯈这个地方是晋郑边境,就等着你来伐吧。悉敝赋,悉是全部,赋是军赋。
在《左传》当中,这个赋往往代指军事力量。悉鄙赋,就是用上我们全部的军事力量。到鯈这个地方去,唯执事命之。这个命是什么呢,你要来打就打吧。你看着办吧,反正咋着都是死,吓死不如战死。
历史回顾——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
文公二年六月壬申,这是一个历史回顾。郑文公的二年,是鲁庄公的二十三年。鲁庄公二十三年是什么时候,是齐国争霸时期,是齐桓公称霸时期。所以这是回顾那个时候朝于齐。因为那时候齐桓公是霸主,郑文公在那一年去朝齐。
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所谓获成于楚,是降服于楚的委婉说法。二年朝于齐,四年等于说朝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我说这是历史回顾,在齐楚争霸的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既朝齐 也朝楚。我们错了吗,我们作为小国,我们只有从于强令。
这个强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强者之令,谁强我听谁的。二一个是严厉之令,谁给我的命令最严厉,我不听不行,那我就听谁的。我想还是用听强者之令比较好,在你们争霸的时候,我只能听命于强者,这是我的罪吗,我不听行吗。两边哪边不听都不行,所以我有二心不是我的罪,我为了自保必须这样做。
致信赵盾——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大国就是晋国,就是你们,若弗图,如果不考虑我们的处境,不考虑我们这样做的无奈。无所逃命,那只有随便你吧。因为你的任何命令,我们都无处可逃。那你要打你就打吧,你要责怪你就责怪吧,随你的便。
郑公子归生致信晋赵盾——求和于郑
这封信的结果是,晋巩朔行成于郑。巩朔,晋国大夫,行成于郑是求和于郑。反而晋国派了大夫,主动去郑国求和。所以在这里用的这一个电影名字,《站起来,别趴下》,是不是。那个电影叫什么,好像是的,叫《站起来别趴下》。
就是说公子归生很强,强的结果是晋人反而服软了。赵穿,公壻池为质焉。赵穿是赵盾的堂兄弟,公壻池是晋襄公的女婿。也就是说晋国不光求成,还愿意派比较高贵的人去做人质。
冬十月,郑大子夷,石楚为质于晋。郑国就把太子派去做人质,两国关系和解,用互送人质的方式达成和解。
左传导读——宋昭公之死
这个导读部分我想讲几个问题。传文一开始就说是平宋。为什么平宋呢,宋国又发生了内乱。宋昭公一开始就惹事,到后面还是惹事。这一次内乱就是宋昭公被杀。我们看引文,文公八年,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宋襄夫人就是宋襄公的夫人,襄王之姊也,就是周襄王的姐姐,也就是王姬。
宋昭公之死——宋昭公之党被杀
周襄王的姐姐嫁给宋襄公,这就是宋襄夫人。昭公不礼焉。昭公是襄公的孙子,襄公之子是成公,成公之子为昭公。昭公不礼的对象,是宋襄公夫人,也就是他的祖母,对他奶奶不礼貌。不礼实际上是不尊重,不尊重他的奶奶。但是他这个奶奶好像不是亲生的,应该是个后续的奶奶,后续夫人。为什么是后续的,我们下文还会讲到。
因为这时候,宋襄公已经死了十八年了。夫人因戴氏之族,因戴氏之族是倚靠戴氏之族,用戴氏之族。戴氏之族是戴公的后裔,宋戴公的后裔,他里面包括宋国的三个大族。华氏,皇氏,乐氏都是戴公的后裔,戴公后裔子孙。
以杀襄公之孙孔叔,公孙钟离,及大司马公子卬。襄公之孙,昭公就是襄公之孙,所以这孔叔,公孙钟离,这都是昭公的兄弟们,或者是堂兄弟们。公子卬更是他的弟弟。也就是说这次杀掉的,都是宋襄公的孙子,皆昭公之党也。也就是说,他们这一辈的构成了一个团体。
宋昭公之死——高哀来奔
我说这是一次更大的公族内讧,实际上是宋昭公因为去群公子,带来的后续结果,因为文公七年他去群公子,文公八年就发生了这件事。到文公十四年,宋高哀为萧封人,萧封人是萧地封人,萧地的地方官。以为卿,宋昭公任命萧封人高哀为卿,不义宋公而出。
这个高哀不仅没有感谢宋昭公,反认为宋昭公不义,不愿意做他的卿职而出逃,逃到了鲁国,逃往鲁国。不义宋公是以宋昭公为不义,他认为宋昭公做的不对,你让我当卿我都不干,我宁愿跑。
实际上他恐怕是担心被杀,因为宋昭公惹了众怒,最后被杀的时候,他的支持者也会被杀。所以他宁愿逃亡,也不担任他的卿职。遂来奔。这是《左传》记载。高哀来奔这条经文,宋高哀来奔这是经文,《左传》是在解释这件事。但是这件事告诉我们,宋昭公在国内,不仅没有得到公族的拥戴,也没有得到其他卿大夫的支持,他这个君主做的实在不太好。

宋昭公之死——宋公子鲍礼于国人
那么与他相对的是另外一个人。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鲍礼于国人。这个公子鲍是宋昭公的庶弟,同父异母的弟弟,就是也是宋襄公的孙子。但是这个孙子,和其他的孙子不一样,似乎他不支持宋昭公。
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当宋国发生饥荒的时候,他把他的粮食全部拿出来,贷之是贷给挨饿的人。这个贷有两义,一个是卖,贷给他就是,我现在贷给你,你以后再还我,高利息的。另外一个是施,施予,贷之就是施之。这儿可能是施之这个义项,就是当大家都没有饭吃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存粮,无偿地送给饥饿的难民,这自然得到了国人的支持。
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饴也,时加羞珍异。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馈饴就是馈送,就是赠送,就是赠送食品。他对所有的老人,都免费送给他们一些食物。时就是不时,就不时的 经常的,给他们加一些美味。也就是对这些老人,我不仅要管他们吃,有时候还特意给他们,送一些好吃的。
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无日那就是每一天,这个数是访,是求教,是访,去访问他们,去见他们。就是每天都要去,跑到六卿之门去访问,去求教,去征求他们的意见。实际上是说,他和六卿都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
国之材人,无不事也。这个无不事是指的公子鲍无不事,对国中的有才能者,他都愿意去侍奉他们。也就是尊重他们,去向他们求教,去听他们说话,向他们学习。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亲那就是他的公族,自桓公以下的子孙们,后裔,子孙后裔,无不恤也。也就是他把公族的范围,桓公以下的公族他都给予照顾。这是前面他对别人的好。
宋昭公之死——公子鲍美而艳
下面是公子鲍美而艳。又来了个美而艳,前面我说把艳解成时尚,你们还认为不对。但下边这句话就不好解了。襄夫人欲通之。他奶奶,所以我现在想,这个小帅哥帅过分了,帅的他奶奶都喜欢他。
但是他这个奶奶应该多大呢,我算了一下,到文公十六年,宋襄公死了已经二十六年。宋襄夫人在宋襄公死的时候,至少应该有二十来岁吧。她即使是后续的,至少应该有二十来岁,也就是到现在这个时候,就算没有五十岁,也得四十来岁,对不对。
也就算这个事,不是文公十六年发生的,这是一种追述,但也不会提前年数太多。也就是这个襄公夫人,这时候至少应该是四十来岁。尽管她可能有所表示吧,但是公子鲍不可,没有接受,没有接受。
结果这个襄夫人还真不错,喜欢他就是喜欢他。既然得不到我要帮助你施。你不是愿意去帮助别人吗,那好,我帮助你帮助别人。我拿出我的东西让你去帮助别人,这就是助之施。
宋昭公之死——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
昭公无道,无道,像这些词基本都相近。无道,不义,不君,都是说他做的不像样子。他做了很多违礼之事,不符合君主的行为规范,这叫不君,其实也是不义、无道。因为他无道,所以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大家都愿意,奉是尊,尊公子鲍。以因夫人,因是靠,是依靠襄公夫人。
这时候公子鲍还很年轻,所以让老太太打头来主持公道,其实也就是对付昭公的无道。通过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公子鲍作为宋昭公的,同父异母兄弟,得到了他的祖母、六卿、公族、有才之士和国人的普遍支持。
那剩下的还有谁呢,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作为君主,当你成为孤家寡人的时候,离死不远了。所以我说这就是,《左传》描写的很漂亮的地方。你读一读,慢慢想一想,它解释的非常合理。
宋昭公之死——宋之内乱
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将田孟诸。田是打猎,孟诸是地名,是个沼泽区,要到这个地方去打猎。未至,夫人王姬,王姬就是襄夫人,使帅甸攻而杀之,文公即位。所以我说孤家寡人离死不远,就在这儿。
但是这个帅甸究竟是什么,杨伯峻先生提供了三种解释,其实都没有很过硬的证据。我们就把它看作是一种官职吧,帅甸或者称甸帅。让这么一个官去领了一部分人,把宋昭公杀掉了。杀掉的结果,公子鲍继承君位,这就是宋文公。
这就是所谓的宋之内乱,平宋平的就是这件事。因为在春秋时代,弒君是不能容忍的事件。当一个诸侯国发生弒君事件时,霸主有义务去讨伐弒君者,这就是平宋的目标。十七年春,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甯、郑石楚伐宋。
讨曰,何故弑君,犹立文公而还。大家都带着军队,气势汹汹地去讨伐,为什么杀君呢,旗帜很鲜明。结果呢,是承认了宋国的弑君事实,承认了宋文公的地位,所以这叫无功而还。平宋无功也。
左传导读——晋灵公不见郑穆公
晋灵公不见郑穆公,理由是有二心。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公子归生写了一封信。我说这封信内容明显分为三部分。
第一是公子归生一再强调,郑国没有二心。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郑穆公在位期间,把陈、蔡二侯都拉来朝晋。这是我们郑国,对晋国霸主地位的有力支持。第二点,在十七年中,我们的君主,我们的太子,我们的卿大夫,不断地去朝晋,聘晋。我们做的够好了,如果你们认为我们做的还不够,实在是无以复加。我说这两点都是在强调,郑国对晋国没有二心,你们的怀疑是不对的。
第二部分内容是,公子归生一再表示,不能接受晋人的威胁、恐吓。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我们不能又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我们还有法活吗。如果我们一味的害怕,那我们只好亡国。古人还曾说鹿死不择音,既然被逼到了绝路上,我们怕也没有用。那你要愿意打你就打吧,我们把全部的军队都放到边境上,准备着你来打。
我说在这时候,我们不会再顾忌其他的各种选项。我们只有拼死保命,在选择诛求无极而亡,和战死而亡之间。因为你(晋)国对我的无限要求,我也会灭亡,或者被你们打败也是亡国,在二者之间我们愿意选择后者。宁愿战死,不被吓死。这是第二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内容是,公子归生回顾历史来强调,我们今天这样做的无奈和理由。就是在以前的齐楚争霸期间,我们也是这样做。我们作为小国,我们只能听命于强者,我们没有其他的选项。
现在晋楚争霸,那么我们在听命于晋国的时候,我们同样不能够过分得罪楚国。道理是一样的,这是我们的无奈,这是我们的处境。逼迫我们采取的方式,你不高兴,你不高兴我也没办法,我们只有这样才能活着。
实际上在这里,公子归生明确地告诉,委婉地告诉晋人,你不是说我们和楚有二心吗,我告诉你,我们和楚国确实有联系。因为不光你晋国可以灭郑,楚国也可以灭郑,在这两难选择之间你让我怎么办。你如果认为我这样做不对,随便你。所以大家读到这里,是不是感到很无奈,是不是为公子归生也要点个赞。但是这种强硬的背后是有背景的。

左传导读——强硬的背景,形势使然
我们刚才说到晋国赵盾,接到了公子归生这一封用辞委婉,内涵强硬的信之后,不仅没有发怒讨郑,伐郑,而是主动求好。为什么,形势使然。
到两年后,鲁宣公元年,郑穆公看到晋灵公在很多事情上,已经不能够主持公道。我们已经不值得和他玩了,不值得侍奉他了,不值得称他为霸主了。于是遂受盟于楚,也就是说,两年后郑国正式叛晋附楚。
我说公子归生的这封信,已经透露了这种叛晋附楚的苗头。所以即使再结盟,再以质子相交换也没有用。关键在于,在这个时期晋国的实力在衰弱,没有了大国的实力,大国的地位是保不住的。
晋国衰落——太子尚在襁褓之中
鲁文公六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尚在襁褓之中。文公之子是襄公,襄公死了以后,他的太子,《左传》说是在襁褓之中。襁褓之中是多大,到两岁不会在襁褓了吧。襁褓是婴儿,大概不会超过一岁。超过一岁一般的就不会,满周岁以后不会再包着了对不对。襁褓是包小孩的那个东西,弄个小褥子包起来他,过了一岁一般不会再包着。
所以这是大概不满周岁的,一个小婴儿。如果由他来继承君位,似乎他不能发布什么命令。所以这时候晋国的执政者提出,改立长君,让一个年龄大一点的公子,来继承君位。这时候主政者赵盾,主张拥立公子雍。也就是晋文公另外的一个儿子,襄公的兄弟。这时候公子雍正在秦国。
晋国衰落——赵盾主张拥立公子雍
就是从献公以后,晋国出现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兄弟们之间有一个继承君位之后,其他的兄弟都必须出逃,上其他诸侯国去居住,避免来和我争位。晋国一直是这样子,为什么他没有,公子、公孙担任卿大夫,关键是在这里。
有一个儿子继承君位,其他的儿子必须走人。所以这时候,看来晋襄公没有其他的儿子,或者其他的儿子很小。所以赵盾主张,由居住在秦国的公子雍,回来继承君位。并且立即派大夫,就是由士会去迎接公子雍。
但是另外一个大夫,也是卿职,狐射姑,射读yè。这是狐偃之子,他提出到陈国,去迎立文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乐,让他来继承君位。他们两个吵了一架,就是赵盾和狐射姑,吵架的结果是各人去接各人的。
赵盾派人杀死了,被接回来的公子乐。然后立公子雍,想着立公子雍为君。但是在这个时候,襄公夫人,也就是这个太子的他妈,穆嬴,坚决反对改立太子。因为让公子雍回来,她儿子的君位没了,她儿子的君位没了,她的地位也没了。
晋国衰落——赵盾又改拥立晋灵公
所以这个女人天天去找赵盾闹,去找赵盾说,先君尸骨未寒,你就忘了先君遗言吗。你这样做对得起先君吗。先君活着的时候,你不说改立太子呢。先君死了你就把太子废了,你这样做对吗。天天闹,闹得赵盾实在是没有办法,因为讲不出更多的道理。
最后说,好好好,我服了,就再次决定让太子继承君位。那公子雍怎么办呢,怎么办,回去,回去,回秦国。现在还没来到呢,现在还在路上呢。现在是秦国派着军队护送公子雍,回来继承君位。
我们让他来是做君主,现在不让他来了他还要来,就是我们的敌人。打了一仗,在打仗的过程中最难受的是士会。你让我去接的,现在我领来了,你又派军队来打我,干脆我投降(秦)军走算了。所以士会直接奔(秦),跟着秦国的军队回去了。
晋国衰落——晋国内外矛盾都有加剧
并且因为这场战争,史称令狐之战,就是秦晋在令狐这个地方,打了一仗。因为这个更换太子问题,秦晋的友好关系结束。后来打了好多年,秦晋关系破裂。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导致了,士会和先蔑的奔秦。第三点是他强制的杀了公子乐,狐射姑是不是也不高兴。还有狐射姑他的一个同族,叫狐鞫居,不写了,也称续简伯。因为他和阳处父有矛盾,他杀死了阳处父。然后赵盾又杀死了续简伯。
所以在这一段时期内,晋国内外矛盾都有加剧。秦晋隔河相望,秦晋关系的破裂,导致晋国必须拿出很大的精力,去对付邻居。这样他就没有更多的力量,去做霸主。同时他的内部内讧非常厉害,今天杀这个,明天杀那个,大家闹的很不团结。内讧又严重削弱了晋国的实力。
赵衰,赵盾孰贤——冬日之日,夏日之日
狄族的一个首领叫酆舒,有一次问贾季,贾季就是狐射姑。所以这个人名称谓非常讨厌,为什么称贾季呢,因为他的采邑是贾,他的排行是季。就称贾季,问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这是他爷俩,先后是卿职,相比较一下他爷俩谁更好一些。
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我读到这句话掩卷三叹,这句话写的太漂亮了,冬天的太阳,给人的是温暖,是可爱。夏天的太阳给人的是酷热难耐,让人受不了,是严厉。
所以太阳也不一定都是好的,炎炎烈日,照得头昏眼花,你就不说太阳好了。所以贾季说,赵盾就是这夏天的太阳,冬天的太阳可爱,夏天的太阳可恨。当然狐射姑是赵盾的敌人 对吧,这样说可能也有个人恩怨在里边。但我想这也反映了,赵盾主政时候的特点,他过于强势,导致了内讧。
晋国衰落——晋国的实力大幅的削弱
我说正是因为上述背景,晋国的外交和内部矛盾,都使晋国的实力大幅的削弱。所以在几次秦晋之战当中,大致还互有胜负。但是在晋楚之间的争霸中,楚国往往采取攻势,晋国往往采取守势。
也就是说,楚强晋弱的局面已经形成,楚国连续又灭亡了,江淮流域的几个小国,再次准备北上扩展。所以文公九年记载,范山言于楚子曰,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晋君少就是晋灵公年龄很小,不在诸侯是意不在诸侯。也就是他的思想,已经不再关注天下中原诸侯国。北方可图也。现在他没有能力,没有精力关照其他诸侯国的事了,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晋国衰落——楚强晋弱
楚子师于狼渊以伐郑,囚公子坚,公子尨及乐耳,郑及楚平。也就是这是楚人采取的攻势伐郑,结果彻底打败了郑国。公子遂,公子遂是鲁国的执政者,我们后边还会多次讲到他。公子遂就是襄仲。公子遂会晋赵盾。宋华耦,卫孔达,许大夫救郑,不及楚师。同年陈及楚平。
就是晋国虽然主持了几个诸侯国,去联合救郑伐宋,结果说是不及楚师。意思是什么呢,根本没有敢和楚国的军队打照面。郑国服了就服了吧,叛了就叛了吧。下边是陈及楚平。既然晋国管不了郑国的叛晋附楚,他又管不了陈。所以陈人也接着是与楚平,也就是叛晋附楚。
我说在这个时期,已经明显呈现出楚强晋弱的局面。同时这时候的齐国,已经完全不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征伐,不和你玩了。齐国一不参加,中原联盟的力量又弱了一大块。并且他现在,不断地去找他邻居鲁国的事,去伐鲁。实际上他已经脱离晋国在闹独立,晋国也没有办法。我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有了公子归生,这一封言辞委婉,内涵强硬的信。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六章第第五节郑公子归生致信晋赵盾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