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海军的前身皇家印度海军
印度海军官方网站上挂着一篇官样文章,名字叫《印度海军的起源》(Genesis of Indian Navy)。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印度海军的历史可追溯到1612年英国人打败葡萄牙人(The history of the Indian Navy can be traced back to 1612 when Captain Best encountered and defeated the Portuguese.)。这意思就是说,英帝国主义者从海上入侵印度之时,就是印度海军诞生之日。

英国殖民者创建的印度海军
根据英国人考证,印度海军(Indian Navy,IN)的前身——东印度公司海军(the East India Company Navy) 的历史起始时间是1612年,这就很惊人了。
众所周知,英国海军(The Royal Navy)诞生于1546,而法国海军(the French Navy),诞生于1624年(twelve years later)。按辈分算,法国海军该叫伊小姨。
印度阿三海军将士一提这事,心中油然而生无限的自豪与光荣。不过英国人紧接着又加了一句话,当初的那支皇家印度海军并没有什么土生阿三在里面凑数(But this was hardly a fleet with native Indian crews)。
话说1599年,英国突然冒出来了个前无古人的新生事物——私营商业海军(a private commercial navy),这支民间海军起了个十分蒙人的名字——东印度公司(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1612年,东印度公司海军打算在印度开办分店(branch),一支海军分队将常驻印度。
1612年9月5日,东印度公司海军的第一战舰支队(the first squadron of fighting ships)抵达印度苏拉特。
两个月后在英国海军上校Captain Thomas Best的率领下,打败了葡萄牙舰队,赢得了发生在今天印度古吉拉特邦苏拉特市斯沃利村近海的第一次斯沃利战役(Battle of Swally)。随后英国人在苏拉特(Surat)开始建设第一座工厂。英国王室授权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可以开办更多工厂。
Captain Best率领的约翰牛公司海军(the John Company's)的第一战舰支队在印度西海岸武装巡逻了三个月,然后才放心离开,前往苏门答腊Sumatra。第一支队走后,东印度公司决定在现在古吉拉特邦苏拉特附近的Swally常年保持一支小规模的舰队。Indian Marine 正式成立,
一战成名,这支杂牌军小舰队从此有了个响亮的正式的名称——高贵的东印度公司海军(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Marine)。它由一些小炮艇组成(a fleet of small craft known as 'grabs' and 'galivats' was formed ),任务是保护英国商船在坎贝湾和内河入海河口的贸易活动(trade in the Gulf of Cambay and the river mouths of the Tapti and Narmada)免受葡萄牙舰队和海盗的攻击。

关于Indian Marine的船型和船员,英国人的记载是这样的:The grabs were vessels of about 300 tons, of shallow draught mounting up six 9-to-12-pounder guns. The galivats were craft of about 70 tons and usually carried about half a dozen 2-to-4 pounders. These craft were officered by volunteers from the Company's ships and their crews consisted mainly of Indian fishermen from the Konkan coast.
这里面的重点是炮艇的水手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康坎海岸线(the Konkan coast)沿岸的渔民。这反映了善于算计的英国人的研究成果,即认定居住在康坎海岸线的阿三是海上战斗民族。
英国人作为侵略者,他们非常注意研究殖民地当地人是不是好斗善战,对于遇到过的每一类人,分民族,地域,宗教族群三种,按性格,天赋,能力等指标都别有用心悄悄地进行评分排名,列出战斗民族和温顺民族。
征服以后,需要建立殖民地军队统治当地人民时,就招募当地最优秀的战斗民族为他所用。这就是著名的战斗民族理论( Martial Race Theory)。
英国人认为印度西海岸线附近居民在古代出现过强大海军,海盗也出得多。他们天生适应海上生活,擅长海战,是印度海军的最佳兵源。

1614年和1630年东印度公司海军和葡萄牙舰队又发生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斯沃利海战(Swally off Surat),最终英国人赶走了葡萄牙人,在印度开办了更多的贸易点。
1635年,东印度公司在苏拉特Surat建设了一座造船厂。该厂为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Marine建造了4艘fast pinnaces,还有一些供应船,货船。

孟买原来是葡萄牙人所有,后来作为葡萄牙公主的嫁妆送给英国王室,英国又把它租给东印度公司。
The Treaty of Bassein between the Portuguese viceroy Nuno da Cunha and Bahadur Shah of the Gujarat Sultanate placed Mumbai (a collection of seven islands on the west coast of India)into Portuguese possession in 1534. Charles II of England received possession of the islands in 1661 as part of the dowry of Catherine of Braganza, daughter of King John IV of Portugal, and leased them to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in 1668.
1662年,孟买被割让给英国人,英国人真正占领孟买是在1665年2月8日,1668年9月27日正式移交给东印度公司。从此,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Marine承担起了对孟买地区海上贸易的保卫任务。除此之外,该舰队还对阿拉伯海,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岸线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调查活动。
1686年,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Marine 改名Bombay Marine,东印度公司总部也从苏拉特搬到孟买,因为英国人认为孟买作为贸易港远比苏拉特安全,英国在印度的贸易活动中心也转移到孟买。
舰队转移到孟买后,除了驱赶葡萄牙人,荷兰人和法国人,还有各国海盗。东印度公司海军又发动了几场海战,有输有赢。
About this time Sir John Child, Governor of Bombay, took a hasty step in attacking the Mughal fleet (the Sidis) which resulted in the loss of the island of Bombay and the Bombay Castle (the present Indian Naval Barracks) which was later redeemed after the payment of a huge sum.
When the growing Maratha Navy under Admiral Kanhoji Angre spread its tentacles throughout the West Coast, the East India Company built corvettes to convoy their ships. In 1717 a strong English fleet under the command of Commodore Burlew attacked the Maratha garrison at Gheria but had to withdraw with severe losses. The task of suppressing the Marathas became easier only after the death of Kanhoji in 1729.
到了1740年,印度洋上又冒出一支海上力量挑战英国海权,这就是法兰西海军。法国舰队从毛里求斯(Mauritius)的基地出击拦截英国商船,
法国舰队司令官La Bourdannais好像很有两下子,连赢了英国人好几盘。但是好景不长,经过七年大战,法国人最终被打败,英国人再次横扫印度洋。
1809年,东印度公司海军发动清扫海盗的战争,确保了印度和亚洲贸易路线的安全。Joasmis是个游荡在波斯湾强悍的阿拉伯海盗部落,基地设在Ras-el-Khaima,经过扫荡打击,Joasmis被彻底打败,从此一蹶不振。
1824年,参与了缅甸战争Burma War。
1829年,Bombay Marine改名叫the Bombay Marine Corps。这一年,它接收了当时最先进的明轮武装汽船(armed paddle steamer) HCS Hugh Lindsay (411 tons)
1830年,Bombay Marine Corps再次改名叫Her Majesty's Indian Navy。它参加了第二次英国缅甸战争和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second Burmese war and the Siege of Multan (Anglo-Sikh War).印度海军和英国海军联合远征队攻占了缅甸的马达班和仰光。
1840年,Her Majesty's Indian Navy派军舰参加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857年,印度大起义(The 1857 rebellion)结束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公司统治(the company rule in India),改为英国直接统治(direct rule)。
1863-1877年,Her Majesty's Indian Navy重新改名叫老名字Bombay Marine。
1877年,Bombay Marine再次改回女王陛下印度海军Her Majesty's Indian Marine。在此期间,印度海军经历了大发展,印度海军建立两个分支,一个是位于加尔各答的东部支队(the Eastern Division),一个是位于孟买的西部支队(the Western Division),两个分支分别由一名指挥官(the Superintendent)负责指挥。它们的责任区分别是孟加拉湾(Bay of Bengal)和阿拉伯海(Arabian Sea)。这一东西分支的安排影响深远,今天的印度海军继承这一传统,也设立了东西两个海军司令部。
1892年,东印度公司海军又改名叫Royal Indian Marine。此时舰艇数总超过50艘。

舰艇种类主要为三大类:扫雷艇,巡逻艇和运兵船。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8)爆发后,印度海军参战,主要担负孟买水域和亚丁湾的扫雷任务。兼负海上巡逻,向伊拉克Mesopotamia,埃及和北非运输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任务。但也参与过战斗。
The Royal Indian Marine ship the Hardinge号在苏伊士运河巡逻,发现土耳其人想封锁运河,就打起来了。Hardinge中弹受伤,一个烟囱被打断,但是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了运河畅通。皇家印度海军负责运兵到Mesopotamia,并且使用小艇穿梭在在幼发拉底河和提格里斯河(Euphrates and Tigris rivers)上下。The Morthbrook号, Minto 号Dufferin 号三舰担任在红海巡逻警戒任务。
1917年从英国海军借了两条炮舰(sloops)CORNWALLIS and ELPHINSTONE号,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还给了英国海军RN。1919年,Royal Indian Marine从彼得莫尔船厂(the Beardmore, Dalmuir)订购了两艘1200吨的新炮舰(sloop)HMIS Lawrence和HMIS Clive。这两条船的到来代表着印度海军从一战中的辅助支援部队向未来主战部队角色的重大转变。它们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最后于1947年被拆解。

同时期还引进了两艘巡逻艇(Royal Indian Marine),Baluchi and Patha号。后一艘于1940年被意大利海军潜艇击沉。
现代印度海军的转变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和平了,印度海军又开始无所事事。毕竟印度的防务是英国皇家海军负责,英属印度殖民政府觉得印度海军可有可无,如同鸡肋。是留是甩这是一个问题。下一步怎么办,殖民政府打算听听专家的意见。
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海军元帅杰里科勋爵(Admiral of the Fleet Lord Jellicoe)到访印度,英属印度政府请求他为印度海军重组改编提个方案,元帅老儿老老实实地交了个答卷,没想到殖民政府认为海军老干部的这个方案太费钱了根本供不起,一句话就把它否定了。
此时,专门研究印度陆军问题的爱希尔委员会(The Esher Committee)不甘寂寞跑了插一脚,它强烈建议把Royal Indian Marine改编成一支战斗部队( a combatant service)。虽然说得很有道理,但是领导觉得他们不是海军,不懂行,说的话不值钱。
1920,英属印度政府任命海军少将摩拜(Rear Admiral Mawby)为印度海军负责人(Director of the Royal Indian Marine),此人很有来头,是从英国海军部(the Admiralty)空降的干部。上面指令他拿出一个改编方案来。没想到这个人却是鼠目寸光,墨守成规,领导觉得他提的方案不行。摩拜面子上过不去愤然辞职回英国到处告状。
紧接着又成立一个专门的咨询委员会因其开普委员会(the Inchcape Committee),这个委员会觉得印度海军没什么用。它提议,印度海军撤编全部运兵船,运兵需求可以通过外包实现。全军舰船收缩改编成一个专门为高官服务的游艇支队( a Yacht Squadron),同时兼顾水文调查,浮标灯塔等职能。英属印度政府不认为有必要设置游艇支队,游艇有需要时可通过商业合同解决问题。
但是,印度海军紧缩裁撤的建议被当权者接受了。最后,印度海军缩减到仅剩一个海洋勘测调查局和一个修造厂( a Survey Department and a Dockyard)。the Clive号炮舰沦为在缅甸海岸线上负责维护浮标灯塔。the Lawrence号在波斯湾也干这活。the Minto号在安达曼群岛担任基地船,the Cornwallis躺在船坞里没人管。另外两艘小船the Pathan and the Baluchi号在孟买做了训练基地。Elphinstone号成了救援船。英属印度政府把印度海岸线的巡护任务,以一年十万英镑的价格包给英国海军了。

这样搞了几年,到了1925年,英属印度政府又成立一个国防部长担任主席的部级委员会(the Rawlinson Committee)再次研究印度海军重组整编问题。这次提出一个全新方案,放弃缩减改提建设一支战斗部队,新方案主要有三点: (i) reorganisation of the Service as a purely combatant force with the title of the Royal Indian Navy, (ii) an initial strength of four armed sloops or escort vessels, two patrol vessels, four mine-sweeping trawlers, two surveying ships and a depot ship and (iii) the whole to be commanded at first by a Rear-Admiral of the Royal Navy on the active list.
这个方案最终被英国和英属印度政府共同接受,不久双方议会通过法案允许印度拥有一支真正的海军。这个法就是著名的印度海上规例法(the Indian Naval Discipline Act)。该法案1928年2月就推出提交印度会审议,但是第一次在印度立法会投票时没能通过,被迫撤回不停地改来改去,做议员工作,耽误了很长时间。
1928年,Royal Indian Marine重新恢复战斗力,它的舰船首次升挂英国海军旗。

1934年,英印双方议会通过了印度海上规例法(the Indian Naval Discipline Act),该法把印度海军正式定名为皇家印度海军(the Royal Indian Navy)。

1934年10月2日,皇家印度海军The Royal Indian Navy (RIN)正式挂牌成立。这次搞得蛮正规,他们正式成立了孟买海军总部(Naval Headquarters at Bombay), 具体地址在孟买的海军修造厂厂区内,部队仅限于海上船队及配套的岸基设施。司令部规模不大,司令加参谋,编制总共16人。因为当时没有打仗,而且部队规模小,舰队全部集中在一个母港——孟买。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海军司令官的职务全称也是高大上,叫什么 Flag Officer Commanding ,Royal Indian Navy (简称FOCRIN) 。

同时模仿英国海军,建立起几支海军预备役部队。皇家印度海军预备役(the Royal Indian Naval Reserve (R.I.N.R.));皇家印度海军志愿者预备役(the Royal Indian Naval Volunteer Reserve (R.I.N.V.R.));皇家印度舰队预备役(the Royal Indian Fleet Reserve (R.I.F.R.));
印度海军水兵(ratings)根据服役时间长短分成三种型号:连续服役;特种服役(5年现役,5年皇家印度舰队预备役);战时服役。
( Continuous Service,Special Service and 'Hostilities Only' ratings .)
关于海军预备役方面信息,中国人知道的不多,也很难理解。关于皇家印度海军后备军,英国人的史书做了个简单地解释:
Shortly before the outbreak of war, the navy began to establish reserves. The Royal Indian Naval Reserve was made up of serving officers of the Indian Mercantile Marine. The Royal Indian Naval Volunteer Reserve originally had two branches--Executive and Accountant. An Engineering Branch was added on the outbreak of war. R.I.N.V.R. officer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and were given intensive training for six months at Bombay.
In addition to the ordinary continuous service ratings, the Royal Indian Navy recruited Special Service ratings who served for 5 years and were then transferred to the R.I.N. Fleet Reserve for 10 years. In addition, 'Hostilities Only' rating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personnel of the Merchant Marine.
1934-1939年经过5年建设,皇家印度海军战斗力如下图所示。

皇家印度海军成立后,它的舰船或基地名称正式加上一个前缀——HMIS,意思是女王/国王陛下的印度舰船(From now on, its ships would bear the prefix HMIS (His/Her Majesty's Indian Ship).)。

1935印度皇家海军the Royal Indian Navy获授英国国王旗(the King's Colour),代表英国承认了它的部队(in recognition of its services.)。

1938年,英国和英属印度政府达成协议,英国同意免去印度政府每年缴纳的10万英镑的保护费(annual subvention)和1.5-2万英镑的杂费(miscellaneous annual charges)。条件是英属印度政府必须维持一支不少于6艘护航舰船组成的远洋舰队,通过与英国皇家海军配合,保卫印度次大陆安全,同时独立承担起保卫印度当地港口的海上安全的职责。
为了落实这项协议,皇家印度海军指挥官Vice-Admiral Sir Herbert Fitzherbert提出一个所谓的the Nine Year Plan。

英属印度政府对这个九年发展规划进行审查,增补了几条和英国海军参谋长达成共识的建议。但是这样做后,仍不能定案实施。
随后英属印度政府又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 the Chatfield Committee (February 1939)),对于皇家印度海军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最后委员会提出最终建议报告。

the Chatfield Committee 建议报告把九年发展计划改成五年完成。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该计划执行速度大大加快,但发展计划内容不变。
根据the Chatfield Committee的调研论证,如果和日本开战,印度港口可能会受到日本海军的威胁。他们评估设想,可能会出现印度港口以下几种敌情威胁:
a.Surface attack and minelaying by cruisers or armed merchant vessels.
b.Attack by submarines, (i) by gunfire at moderate and close ranges, and (ii) by mine or torpedo on shipping in the harbour or immediate approaches.
c.Attack from the air by light seaborne forces.
d.Interruption of India's vital sea communications by either hostile naval or air forces
尤其是最后一条,他们分析认为,如果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可能破坏印度海上交通线的敌国不仅有日本,还有意大利。
1923年英国的帝国国防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Imperial Defence,C.I.D.)就已经明确印度的本土海上安全保卫(Local Naval Defense)是印度国防的优先重点。
根据英国人的评估,印度需要加强安全保卫的海港有以下几个:孟买Bombay, 卡拉奇Karachi,加尔各答Calcutta, 马德拉斯Madras, 柯钦Cochin and 维沙卡帕特南Vizagapatam。其中最重要的是孟买,孟买不仅作为皇家印度海军的唯一母港,而且还承担配置在东印度舰队(the East Indies Station)的英国皇家海军和盟军舰船的维修任务。
it was realised that all these ports would, on the outbreak of war, assume major importance as convoy assembly ports, emergency routing ports, ports of refuge for merchant ships, centres for the fitting out of armed merchant cruisers and the defensive armament of merchantmen, and military embarkation and disembarkation and supply ports.
the Chatfield Committee的报告对敌人通过水雷和鱼雷封锁攻击印度港口设计了反制方案,无非就是反潜和扫雷。
但是对于可能的空袭,它认为海军没有什么好办法。港口防空只能依靠岸基防空炮兵连,报告推荐了防空火炮的型号和口径。如有可能请求空军战斗机支援。
它提议,战时皇家印度海军立即征收48艘民用商船,其中25艘改装成临时扫雷艇,23艘改装成临时反潜船。40艘分配到3个印度主要港口。

余下8艘分给柯钦,马德拉斯和维沙卡帕特南。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皇家海军拥有8艘舰艇。它们是5艘炮艇,1艘拖网扫雷艇,1艘调查船,1艘巡逻艇(five sloops, on印度e trawler, one survey ship and one patrol craft)。
此时印度海军部队人员编制是114个军官和1732名水兵(114 officers and 1732 ratings (sailors were called ratings))。
战争爆发后,皇家印度海军发现把司令部设在孟买是个错误。仗打起来后,什么海军部队扩编,基地建设,和陆军,空军的协调配合,什么找政府要钱办事,都要在新德里拍板,司令官经常到新德里出差,在司令部当差的时间不多,耽误工作。为了减少司令官去新德里次数,1939年10月,皇家印度海军司令部在新德里英属印度政府派驻一名联络官( a Naval Liaison officer ),但是于事无补。
1941年2月20日,皇家印度海军司令(FOCRIN)向印度政府提交海军司令部迁移计划草案。他提了两个方案:(a) complete transfer of the whole Naval Headquarters with the then existing staff of 23 officers and 35 clerks etc., and (b) transfer of a limited staff only, leaving a proportion of the work to be dealt with in Bombay.因为任务紧急,印度殖民政府批准了第二个方案。

1941年3月,皇家印度海军司令部搬家转移到了新德里/西姆拉。
由于战争爆发突然,皇家印度海军的舰船武备升级改造计划无法实施。
从动力上说,除了HIMS Indus 和HIMS Hindustan两艘炮艇,其它舰船航速都达不到16节。
船上防空武器为Lewis Multiple 5" guns and single "pom-poms",已经不能满足防空需求。所有舰船装备的都是人工操作的低仰角枪炮(hand-worked low-angle (L/A) guns)。而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炮艇已经换装高射炮(high-, angle (H/A) guns)。
当时英国人有一种说法,说是阿三水兵的身体条件不行,打高射炮吃不消(the Indian ratings did not possess the requisite physical strength to handle H/A ammunition)。the Hindustan号只安装了低射炮,1934年建造的the Indus号原计划安装3英寸高射炮,因为定位调整为旗舰改了设计,高射炮没装成。1942年,the Indus号在空袭中被击沉。
1936年以后,皇家印度海军的水兵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招了不少壮汉。加装高射炮的需求再次提交到了英国海军部。这时机关里官僚主义又出来搞事,关于印度海军舰船到哪里加装高射炮发生了分歧。是去新加坡呢还是去马耳他?结果拖到1939年,the Indus and the Hindustan两艘炮艇仍未完成改装高射炮。
原计划皇家印度海军的舰船全部安装反潜装备(Type 123 Anti-submarine Detection sets )最后也没装成。只有巡逻艇 H.M.I.S. Pathan装上了一套,只是这种型号当时已经落后过时了。调查号船上装了一套回声探测仪,但是没有装水文调查设备。
海军军械供应处( the Naval Armament Supply Organisation )实际上处于印度陆军的控制之下。因为舰队规模不大,海军只在孟买有一处后勤基地,其弹药库设在Butcher Island,枪炮及备品备件储存点在陆地。海军所需弹药,枪炮维修,备品备件均由陆军提供。
1939年9月以前,皇家印度海军在孟买的海军船厂(the Naval Dockyard in Bombay)建立了6个水兵训练学校,分别是枪炮操作,航海驾驶,信号通讯,反潜作战,少年海校,机械学校(Gunnery, Seamanship, Signals, Anti-submarine, Boys Training Establishment (BTE) and Mechanical Training Establishment (MTE).)。按当时的海军标准衡量,印度海军还缺三个水兵学校,它们是鱼雷学校,电气学校和雷达学校(Torpedo, Electrical or Radar)。
这里面有个少年海校,我们感到陌生。英国海军历史学家解释说,培养水兵从娃娃抓起是英国海军的一个传统。据说娃娃水兵的参军年龄是14-15岁,小学刚毕业。1855年以前英国娃娃水兵都是直接上舰跟班实习,后来改用退役旧船停在岸边让娃娃水兵上课实操练基本功。这就是少年海校。

Very young boys since the days of Drake and the Spanish Armada served on naval ships. We are not sure when the Royal Navy first issued regulations on the ages of boys joining the service, but it almost certainly was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after the Napoleonic Wars. In the mid-19th century the Royal Navy first instituted a training program, using old ships moored in port that were no longer seaworthy. The Royal Navy trained boys aboard active duty ships until 1855 when the first naval training ship was commissioned. The Royal Navy operated these training ships for about a century. The training ships appeared at abou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Royal Navy began to make the shift from sail to steam and wood to iron. The training ships were old sailing vessels, but the Royal Navy was shifting to steam and steel.
皇家印度海军此时没有自己的海军军官学校,所有干部学员全部送到英国,接受从初级到高级所有科目的训练。

这时在皇家印度海军水兵培训机构里,负责教学管理的军官总共只有16个,另外还有海军准尉12人。
这六所海校的训练对象,目的,内容,方法简介如下:



因为皇家印度海军刚开张,印度次大陆防务还是由英国海军负责,部队规模不大,作战部队的驻屯军港只有一个孟买军港。海军陆上设施全部集中在孟买。1939年全部皇家印度海军岸上基地列表如下:


二战爆发后,皇家印度海军的岸上基地设施发展迅速。最后发展成这样:


从上图可见,战前没有的雷达学校,鱼雷学校,甚至军官学校都建立起来了。英国人考虑得细致周到,计划安排得当。
二战时期皇家印度海军舰队规模猛烈扩大。


1944年,印度海军现役舰船登记表如下:



1928年1月6日,皇家印度海军军官序列中,破天荒地出现了,史上第一个,土生阿三装扮的海军军官,D.N Mukherji获授海军中尉军衔(Sub Lieutenant),担任工程技术军官职务(as an engineer officer),其实就是船上管烧锅炉的 。
1931年,第一位印度土生阿三混进了海军指挥军官序列(to be admitted to the executive cadre of Royal Indian Marine),这名学员(cadet)的名字叫H.M.S Choudri 。当时英国人突然说,现在有三个军官空缺留给阿三,问你们阿三有没有兴趣来报名的,这个Choudri 胆子大就报了,英国人录取了他,趁机做个门面。此人后来成为巴基斯坦海军第二任参谋长接替英国人上了岗。
Vice Admiral Haji Mohammad Siddiq Choudri HPk MBE (usually shortened to HMS Choudri; 1912 – 27 February 2004) was the second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Pakistan Navy serving from 1953 to 1959. He was also the first Muslim and native naval chief taking the reins from Rear Admiral James Wilfred Jefford.
印度海军干部分四类培养:执行(指挥),工程,教育,医疗。只有指挥专业出身的干部才能担任军事主官。

下面是二战时期皇家印度海军主战舰艇上的军官配置图。








二战时期,皇家印度海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远征。

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总督(The viceroy and governor general of India, Victor Alexander John Hope, Marquis of Linlithgow)宣布:无需征求印度当地政客的意见,印度立即参战。印度立法会表决支持这道总督法令,并且立即无异议通过了印度防卫法(Defense of India Act)。没人反对的原因是,为了表达抗议,所有国大党议会代表全部抵制出席会议。

这时,The Chatfield Committee建议报告提出的海军重组和现代化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但是,从1939年9月到1943年9月,皇家印度海军开始的连续不断的扩军。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建议报告规定的原则和计划。皇家印度海军的主要任务依然是保卫印度的主要港口和海上交通线,所有扩军计划都是为了达成这一使命。
按照原定计划,战争爆发后,保卫印度港口需要征用48艘民船,结果只筹集到31艘。下面的内容有点啰嗦。
The FOCRIN thereupon drew up a construction programme envisaging the provision of a force of 18 fast anti-submarine minesweeping vessels--being the allowance of two per port, plus the necessary margin for refitting and boiler cleaning and for war eventualities--together with 43 Basset trawlers (slower anti-submarine and minesweeping vessels), 19 Fairmile launches, 8-105 ft. minesweepers and 12 patrol launches.
Supply and shipbuilding facilities assumed importance at this stage; Australia, the United Kingdom,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as well as India's own yards, were all investigated as potential sources of supply. Two Bangors were sanctioned for building in India, and four Bathursts (vessels of largely similar type) in Australia in the autumn of 1940, but it was not till August 1941 that nine more Bangors were sanctioned for construction in United Kingdom and three more Bathursts in India, thus making up a total of 18. In April 1941 two additional Bangors were sanctioned to be built in India.

The remainder of the construction programme was also subjected to some modification, the number of Fairmiles sanctioned being ultimately 24, that of 105 ft. minesweepers 11, and patrol launches 28,

The first Basset class trawler built in Garden Reach Workshop Calcutta entered service in 1941 - it was followed by five more. The first Bangor class fleet minesweeper built in India entered service in 1943. Six new sloops came from Britain and were named after Indian rivers. Bathurst class minesweepers came from Australia. Numerous minor vessels like motor minesweepers, harbour defence motor launches and landing craft came from Britain, America and Australia. The naval base and Naval Dockyard at Bombay were modernised. Three new branches were created - Electr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By the end of the war, its strength had risen to 117 combat vessels and 30,000 personnel who had seen action in various theaters of operations.
二战时期,皇家印度海军在英国指挥下奔赴中东,北非,意大利作战,具体战斗故事在此略过不表。最远,最激烈的战斗是印度海军有两艘炮舰参加盟军攻打意大利西西里的Operation Husky。
二战时期,皇家印度海军官兵伤亡统计结果:27名军官,2名准尉,105名水兵战死;14名军官,2名准尉,123名水兵受伤;2名水兵失踪。

1946年6月8日,英国在伦敦举办胜利日大阅兵,英属印度陆海空三军方队也赶来凑热闹。因为印度海军的历史最久,印度海军方队走在印度三军方队最前头。这几个方队都是完全由阿三编组而成。当时印度海军资历最老的印度人军官也只不过是个中校,此人(Commander (later Rear Admiral)A.Chakravati)也混进了方队做门面。方队的领队是个印度海军上尉((lieutenant P.S Marihindroo),这个人后来印度独立后也混到海军少将。
平心而论,英帝国主义在殖民主义国家中算是
比较讲实用主义的。英国人只注重利益,对传播福音热情不高。不像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在拉丁美洲大搞天主教狂热主义。也不像法国人或美国人在世界上热心传播自己的流行文化。英国人专心于抢财富。
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其它殖民地,印度的西方化程度有限。
所谓利益,英国人认为有这么几种:1.通过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势,掌握垄断的对印贸易地位;2.建立一个保护自由贸易的政权,确保印度成为英国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材料来源地,无论资本投资,开厂开矿还是海上航运,英国人都要占垄断特权,要让印度成为英国中上层人士就业的风水宝地,英国人在印度取得收益汇回国,可为充实英国财政,为收支平衡做贡献;3.控制印度是英国掌握世界权力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地理,运输,还是军事,印度都很重要。也就是说要控制世界必须先牢牢控制印度。
建立印度海军的本意是保护英国人的贸易垄断地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印度海军开始出国协同英国海军作战,这让英国人看到了印度海军的潜力。开始有意发展印度海军。
英国人对印度海军的定位是印度半岛海上自卫力量,它的任务是保卫印度重要港口,保卫海上交通线,为运输船队护航。给它配置的舰船都是小型炮舰,扫雷艇,巡逻船,快艇,勘测船之类的,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那些主战舰船都不给,海军航空兵,潜艇兵更是一点都没有。尽管如此,通过二战印度海军还是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大发展。
从英国殖民地海军横向比较看,印度海军远超南非海军,与新西兰海军平分秋色,但比澳大利亚海军和加拿大海军差得远。
英国人在印度海军建设论证,决策,计划,预算,组织,安排,部队训练,作战指挥等等方方面面眼花缭乱全方位的实践操作给未来独立后的印度海军做了一整套示范表演,让阿三偷学了本事,少走了不少弯路。
印巴分治后的印度海军
1947年6月2日,印度总督蒙巴顿海军少将勋爵宣布,英国政府接受印巴分治方案作为退出印度的战略。即以宗教为标准(on religious terms),分裂两个地区,印度最大的省孟加拉和旁遮普。形成两个国家,一个是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另一个是穆斯林占大多数的趴鸡思躺( a mainly Hindu India and a mainly Muslim Pakistan, encompassing the geographically separate territories of West Pakistan (now Pakistan) and East Pakistan (now Bangladesh).)
蒙巴顿勋爵证实,趴鸡思躺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宣布独立的日子定于1947年8月14日和15日。
此言一出,英国军队立刻退入兵营,不管世事。独立前这段时间,国家的法律和秩序的维护转由印度和趴鸡思躺军队分别负责。

独立后,英国军队开始按计划分期分批撤离印度。先从边远的东北撤起,最后一批离开印度的英国部队是Somerset轻步兵军团的第一营(the 1st Battalion, Somerset Light Infantry (Prince Albert’s))。




下面说到关键,关于原印度军队的分家。
先让我们摸清当时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军队的家底。
1939年9月3日印度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印度军队规模不大,陆军只有17万5千人,海军千把人。
1945年中,印度陆军猛烈扩军到200万人,其中62万阿三步兵出国,参加了意大利,北非,中东的战斗。在对日方向的缅甸之战,印度陆军也派出了34万人编入盟军的34集团军。还派兵前往东南亚地区。
印度三军中央,阿三自己装扮的三军土生军官干部队伍规模,从战前的600人,迅速扩大到14000人。
在各个战场上,阿三海军官兵团结一心,拼死奋战,他们豁出一切,活出自我。外国人也改变对阿三的固有印象,觉得阿三能打。最重要的是,英国殖民者也开始检讨自己,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秉性各异的阿三凑在一起居然也有战斗力,难道说英国人统治印度几百年总结出来的,久经考验的印度征兵带兵的专项技术(the martial races theory,英国人经过长期考察,把阿三按民族,宗教,地域特性评比出战斗民族,英国人只在好斗民族中征兵,组成铁板一块的纯种同类人陆军兵团)过时了吗?好吧,一言难尽,言归正传。
话说从战胜日本日(V J Day)到1947年8月底,印巴陆军迅速裁军。据统计,两军部队人数总计有1648772人。其中军官有32677人,内含大批英国军官;印度妇女陆军部队的军官和临时人员(officers and auxiliaries of the WAC(I),WAC(I)指的是Woman's Army Corps(India))12177人;在印巴陆军中服役的英国军士49024人;印巴本地水兵1533570人前,其中又包括文职人员64321人。最后印度陆军裁到48万
1947年3月1日,海军印度海军司令官的职称从"Flag Officer Commanding, Royal Indian Navy"改变为 "Commander-in-Chief".
随着印度分裂成the Union of India 和 the Dominion of Pakistan两个自治领。海军按照双方人员参加的武装部队重建委员会the Armed Forces Reconstitution Committee的分配方案瓜分了原皇家印度海军的资产,分配政策是基地按属地归属分配,军舰和人员按2/3和1/3的比例分配。
印度陆军分到两个陆军司令部(南部与东部),15个步兵军团,19个装甲团,18.5个炮兵团,61工程兵团。外加6个军工厂。最有战斗力的步兵廓尔喀军团在印度和英国之间瓜分,印度得6个,英国得4个。
印度空军分到7个战斗机中队,1个运输机中队。
1947年时,印度陆军只有6个印度土生阿三准将,1个土生阿三少将。1947年8月15,印度陆军提拔了2个少将13个准将。到了1947年底,印度陆军湊到少将13名,准将30名。
独立后印度陆军士兵的别称由英国人称呼的sepoy,改叫jawan。
1947年7月21日,两名土生皇家印度海军军官Choudhry and Bhaskar Sadashiv Soman被授予临时海军上校军衔(Acting Captains),不过这还不是档案级别。提中校看年资,提上校是择优。印度土生阿三第一次被提拔为中高级海军军官,意义十分重大。实际上那意思就是让他们俩以后分别领导印度海军和巴基斯坦海军。果然,前者后来在1953年,真的成为趴鸡思躺海军第二任参谋长。后者在1962年成为第七任印度海军参谋长。


1950年1月26日,印度新宪法生效,印度自治领成为印度共和国。这一天定为印度的共和国日,每年这天印度都要搞阅兵式和摩托车杂技表演。
印度海军的名称由原来的皇家印度海军(Royal Indian Navy)更名为印度海军(Indian Navy),它的舰船基地代号的前缀也由原来的“H.M.I.S”改为“INS”,意思就是“Indian Navy Ships”
分家后,不同宗教信仰的印度海军军官可根据以下两条原则,自由选择去向。

结果,21%的海军军官和47%的水兵投奔了趴鸡思躺海军。
经过战后裁员和印巴分治,新成立的皇家印度海军的人员数量大减,只有军官672名,水兵5008人。
印度独立后海军出现军官和专业水兵荒。这是因为印度海军长期以来就是一支英国人领导的外国雇佣军,英国人不会亲手培养出一支有朝一日能够挑战英国海军的外国海军,印度海军中印度人军官数量少,军衔低最高不过中校。
水兵方面因为出于分而治之的考虑,海军中部分关键专业比如枪炮,锅炉等专业的老兵都是旁遮普省的穆斯林,海军分家后全部投奔了趴鸡思躺海军,印度海军留下的只有信号兵队伍是完整的。这造成新成立的皇家印度海军的军舰开不动也打不了的尴尬。
为了给处于中低级的印度人军官锻炼成长一段充分的时间,印度政府酝酿推出了一个大胆的人才借用计划,就是说从英国海军借军官,尤其是高级别老资格军官。同时兴建新的水兵专业学校迅速大量培养专业水兵以应急需。
1947年8月15日,所有在原皇家印度海军及其预备役部队中服役英国海军军官被勒令强制退休。他们获赔职业生涯的损失金,并且领取全部或根据服役年限计算出一定比例的养老金。
离开部队的英国海军军官又可被邀请志愿加入皇家印度海军或者趴鸡思躺海军,重新再就业。
为此,英国海军把这些人编列在英国海军特别编制名录(a Special List of Royal Navy)中,由管理海军的副最高司令官(Deputy Supreme Commander(Navy))管理,他负责安排把这些人推销给皇家印度海军和趴鸡思躺海军。
英国军官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加入皇家印度海军,合同生效时间是1948年1月1日。合同期限3年。
印度海军决定从英国海军借用现役的88名委任军官(Commissioned officers)和61名海军准尉(warrant officers),总共149人。以满足过渡期的用人需求。顺便介绍一下,印度陆军从英国陆军借用了260人。同时趴鸡思躺海军也从英国海军借了180人。
截至1950年底,英国海军借给印度海军现役军官61名,特别编制人员8名,另外印度还点名要了19个著名大人物。这样就把外聘军官88人的招聘指标全部用完了。
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政府选中英国海军霍尔少将Rear Admiral John Talbot Savignac Hall .RN担任第一任皇家印度海军司令官(Commander-in-Chief,Royal indian Navy。
同时,英国海军诺特准将Commodore St. L. Nott.RN 被任命为海军司令部参谋长(the chief of Staff at the Naval Headquarters)。此人对印度海军长远发展影响深远,此处按下不表。
以前英国人在的时候,海军司令部迁到新德里后在孟买还保留一个指挥部,负责人的职称是叫孟买总部司令官Flag Officer,Bombay。新政府把这个岗位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孟买海军区司令Commodore in charge,Bombay,这意思就是主官的军衔降了一级。
任命英国海军准将(Commodore H.R.Inigo Jones.RN)上任。
以上三位属于英国海军特别编制在册人员。
后来几个月里,又上岗了一些从英国海军借来的现役高级军官,比如担任柯钦海军区司令官Commodore in charge,Cochin的Commodore H.B.Ellison。
第一任印度海军总司令Rear Admiral John Talbot Savignac Hall 任职198天后时,他的职称又改了,叫做Chief of the Naval Staff and Commander-in-Chief, Royal Indian Navy。什么皇家印度海军又是参谋长又是总司令的,罗里吧嗦。他做满一年还差一天就下台了。
第二任参谋长兼总司令还是英国少将Vice-Admiral,他玩了一年半又下了。
到了第三任上岗时,职称又改了,叫做Chief of the Naval Staff and Commander-in-Chief, Indian Navy。因为这天1950年1月26日,恰逢印度共和国宪法生效,印度共和国正式成立,国号从印度自治领变更为印度共和国,所以皇家印度海军从此改名印度海军。英国海军中将Vice-Admiral William Edward Parry担任印度海军参谋长兼总司令。这一回尼赫鲁顺便给海军提了一级冲喜。他在岗玩了1年零260天才下。
接下来尼赫鲁从英国请了个大人物。第四任是个英国海军上将Admiral Sir Charles Thomas Mark Pizey,领导觉得他本事大,让他干得长久。
干到3年零169天的时候。尼赫鲁又要改职称了,这回一步到位,从1955年4月1起就叫海军参谋长Chief of the Naval Staff了。改职称后这个英国海军上将又撑了三四个月,到7月21日下岗多拿了111天的工资。毕竟合同只有三年,赖久了自己也不好意思。
接下来尼赫鲁又聘请了一个英国海军中将来主事,这个第五任是Vice-Admiral Sir Stephen Hope Carlill,他混走了2年274天的工资。
终于到了1958年4月22日,第六任海军一把手终于迎来史上第一位阿三,此人熬资历熬得苦,熬到了中将,还是领导帮忙给加了点速。他就是Vice-Admiral Ram Dass Katari。
印度独立那会儿他才提上海军中校军衔。他在二战时期在安达曼群岛扫过雷,担任过INS Kistna的指挥官参加过Kathiawar coast的作战行动。他在INS Kistn号上的舰员后来都输送给了印度海军史上第一艘巡洋舰德里号(India's first cruiser - INS Delhi ),他本人在1948.7-1949.2年初担任这艘印度海军旗舰的指挥官。1948年底升到海军上校。随后调到新德里海军总部担任人事处长(Chief of Personnel at Naval HQ),一年后担任印度海军巡洋舰支队指挥官并担任最老的一艘巡洋舰INS Rajput的舰长。1953年被派往英国帝国海军学院the Imperial Defence College in the U.K)进修深造。1954年回国接任海军副参谋长(the Deputy Chief of Naval Staff (DCNS) 。军衔也提到海军准将。同年开始履行印度海军总司令的职责(he officiated as the Commander-in Chief of the Indian Navy)。这是历史上难忘的记忆,一个土生土长的阿三,第一次尝试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新姑娘上轿头一遭。
1956年3月,他被提到海军少将。马上又被派出国学习半年,1956年8月,他调任舰队司令官(the Flag Officer Commanding the Fleet)。这个职位历来是英国人把持着。1956年4月,被任命为印度海军参谋长同时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那个时代印度陆军一强独大,空军和海军两军级别低陆军一等。直到1968年印度海军参谋长才提到海军上将。
印度海军军官本土化的工作直到1962年才完成,这一年最后一名英国海军军官(Commodore D.W.Kirke,Chief ofNaval Aviation),他当时担任印度海军航空兵司令,离开印度海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