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 关外侯就这样变成了关内侯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七十一篇。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关卡,现存有两处。一处是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其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为战国时秦孝公所设。一处是汉函谷关,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东500米的城关镇东关村,北距黄河 25公里,东距洛阳市区23公里。2014年新安函谷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丝绸之路”项目的一处遗产点。这两处函谷关与西汉楼船将军杨仆有关。
公元前 114 年,由西汉楼船将军杨仆将秦函谷关移建于此,杨仆铁门玉梅人。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为汉武帝拓土开疆。边关安定之后,杨仆回到长安向武帝讨封。汉武帝把秦朝灵宝函谷关以东新安以西的地方封给了杨仆,杨仆成了“关外侯”。杨仆非常不乐意成为“关外侯”。杨仆想成为“关内侯”,于是,杨仆让军师们出主意。军师说出了迁移函谷关的办法,这样不仅扩大了关内地盘,杨仆也成了“关内侯”。杨仆听后非常高兴。杨仆在武帝高兴时候建议,把函谷关迁移到新安东边 ,汉武帝正思考着迁建函谷关的利弊得失时,杨仆马上说,以自己家财为资迁建函谷关,不用皇帝出一分钱,皇帝思虑再三后准奏。杨仆于是拆了古函谷关,将砖瓦全部运到新安,在新安又重建了一座函谷关。
新安函谷关地势险要,其北依凤凰山,南眺青龙山,西有奎楼山,东望八陡山,四山环绕,皂涧河环绕遗址西部、南部,在遗址东部与涧河交汇折向东流,形成了四面青山三面水的雄伟气势。汉函谷关于1923年重修。规模为:关高83米,南北长33米,东西宽20米,关楼3层;底层为平垛,中有拱形门洞,可供交通。东西洞门,各有对联一副,为康有为题写。 如今北侧陇海铁路轰鸣而过,南侧310国道川流不息,古今的交通要道在此交汇。新安函谷关遗存主要包括东西向坐落的关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以及关墙外向南北延伸的长墙遗迹,关楼遗址东西两侧发现的总长约400米的古代道路遗迹以及西南侧发现1处建筑基址。在函谷关东200米处北侧,发现了古道路遗迹及几处石刻题记。
秦函谷关是一处军事重地,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沿途全是绝壁,仅容一车通行,自古以来都是官家的必争之地。“紫气东来”、“仙丹救民”、“老子过关”、“终军弃繻”、“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名”等历史故事和传说,皆流传于此。老子更是在此著作了闻名中外的《道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