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13(二)

在上一期结束时,我已经接近了目的地,但在真正到达之前,路边还有其他的虫。
比如一只雄性卷蛾。

卷蛾亚科很多种类存在雌雄异形现象,除了显而易见的颜色和翅形差异之外,不少雄性卷蛾(包括大多数黄卷蛾)前翅前缘有特化的褶皱状结构。然而,本种显然没有这种结构。
可能是我运气不好,以前碰到的卷蛾全都是雌性,众所周知,雌性卷蛾都长得差不多。
目的地是一处村落,有很多水塘,岸边的草叶上可以找到水陆两栖的琥珀螺。

国内最常见的琥珀螺之一,体螺层极其发达,远超其大多数近亲。这类蜗牛常见于水边,是一些挺水农作物(比如水稻和芦苇)的害虫。
螺壳很薄,内部似乎有气体,可能用来在水下呼吸或提供浮力。
由于水稻在亚洲的广泛栽培,琥珀螺现在是农村地区常见的伴人生物。说到伴人生物,我就想起了在北京见过十万甚至九万次的黑胸伪叶甲。

食性非常广泛,我曾经以为它没有后翅,但它其实有,只是从来不用而已。
尽管常见种只有那么几个,但伪叶甲亚科确实是个很大的类群,有些近似种不容易分辨。在分类上,它们与其他拟步甲接近,外形上与叶甲的相似可能是趋同的结果。
水边当然不会没有蜻蜓,即使是常见的灰蜻,我这个系列也远远没有记录完全。

体型与其他灰蜻差异很大,尤其是腹部的形态,简直不像是这个属的。
按现有记录来说,本种广布而常见,这可能与其独特的形态比较引人注目有关。
我以前在山东、广东、川北都见过点蜂缘蝽,当时觉得它跟条蜂缘蝽的区别不好把握。现在好了,我在这里见到了真正的条蜂缘蝽。

如图所示,身体侧面的白色条纹非常明显,以往的生态照片很少选择这个角度,因为大多数蝽类的侧面不太有鉴定特征,这是个例外。
其所在的蛛缘蝽亚科在某些分类系统下被单列为一科,有道理,但没必要。
除了前面介绍过的伴人生物,其他一些常见于人类聚居地的昆虫也能在这里找到。

与茄二十八星瓢虫相似,但翅形不同。这两个种可能是最常见的食植瓢虫亚科亚科成员,它们不像异色瓢虫那样以蚜虫为食,更喜欢吃植物,尤其是茄科植物,无论是农民的辣椒、茄子,还是路边的枸杞、龙葵,都是它们的食堂。
图中这两位已经吃饱了,正在饭后锻炼。
瓢虫亚科当然也还是有的。

这个种的斑型有变异,有些个体确实没有六个斑。虽然看上去是在吃草,但它其实是肉食性的,叶子上的咬痕是马铃薯瓢虫的杰作。
路边甚至有个绿化带,里面种了很多红车轴草,这些开花的车轴草养活了一群熊蜂。

图片上看起来不大, 但红车轴草的花序比白车轴草大一号,所以实物其实不小,比川北亚高山的常见熊蜂大很多。
尽管是阴天,熊蜂仍然可以仗着保温能力强的毛被到处乱飞,一点面子都不给,我完全没有靠近的机会。
相比之下,保温能力比较差的小型蜜蜂则不太活跃,比较给面子。

通体有铜色光泽,很独特。图中的个体正在吸食一年蓬的花蜜,长而坚硬的口器很好地适应了菊科植物狭长的管状花。按照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蜜蜂总科被分为短舌蜂和长舌蜂两类,大多数蜜蜂都是长舌蜂,而短舌蜂是原始类群,口器很短,不适应长管状花,主要采集花粉和某些植物的花油,如果以后拍到了,可以详细介绍一下。
有禾本科植物的地方,应该也会有棘缘蝽,我以为这里的棘缘蝽也是稻棘缘蝽,但是仔细比对之后,发现它其实不是。

肩角的形态比较独特,完全不向前翘起。尽管缘蝽科的肩角存在一定程度的种内变异,但除非找到了足够多的过渡类型,我仍然认为此项表型差异是稳定的。
生态位显然与其他棘缘蝽相同。
路边的菊科植物上有不少象甲,可能是同一窝。

体表的斜斑很有特色,照理说不应该没有中文名,但它确实没有。
图中的个体正在采食叶子。显然,其口器对于觅食没有意义。根据有关资料的记录,象甲有用口器钻孔产卵的习性,有的种类甚至可以用嘴把洞口的卵怼进去。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要防小蜂。
在草丛里走了几步,里面跳出了一只蝗虫,停在路上。

国内大多数中低海拔地区都比较常见的蝗虫,以前是一个单独的种,目前是绿纹蝗的一个亚种,指名亚种在国内仅见于新疆。
比斑腿蝗纤细,更擅长飞行,比较活泼,拍照难度稍高,但本质上仍然是个很容易拍摄的直翅目昆虫。
当地常见的锦葵科杂草养活了很多桥夜蛾。

有好几个可能的结果,因为是幼虫,所以我不太敢下结论。
肯定不是中桥夜蛾,毕竟它不吃悬钩子。
刚拍完这货,我就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只风驰电掣的甲虫,有点像天牛,但天牛不会跑。

万万没想到,这个一点也不像蚂蚁的东西居然还是蚁形甲。因为跑得太快,所以没拍清楚,肥肠抱歉,我什么都不会做的。
长得像蚂蚁的蚁形甲我也拍到了,以后可能会介绍。
此时,天色已经不早了,气温开始下降,蜻蜓和豆娘也进入了休息模式。

体型很小的蟌,属内有不少相似种,但腹部末端的斑纹稍有差别。图为雌性,雄性个体胸腹有明显的白色粉被。
因为比较晚了,我决定往回走,没走几步,就看到了一只不常见的蜻蜓,可惜死了。

名字很气派,但该落命的时候还是要落命。本属体表暗绿色,有金属光泽,胸腹部有黄色斑纹,不同种类的斑纹形态有差别。伪蜻的习性近似于蜓类,善飞而很少落地,故记录不多。
即将回到旅馆的时候,我看到叶子背面有东西在动,遂绕过去看了看,然后找到了一只猫蛛。

大型猫蛛,比较常见,头胸部正中有一条白色的细纹。
猫蛛科是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分布的一类游走蜘蛛,不用蛛网捕猎,擅长埋伏,附肢有长刺。***************比猫科动物差得多,同体型下战斗力在蛛形纲垫底,是喜欢吃蜘蛛的动物最常捕食的蜘蛛之一。
又走了两步,我回到了旅馆,在去厕所的路上,我观察了一下两边的墙壁,发现墙上趴着一只蜘蛛。

本种与吉蚁蛛相似,但根据群里做跳蛛研究的朋友所说,吉蚁蛛的颜色更偏向橘黄,而本种则近于正红。
我没见过真正的吉蚁蛛,看照片确实是体会不到颜色的差异。
虽然在拟态蚂蚁,但我现在是怎么看都觉得不像。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