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山的地方
总喜欢登山。
从喧扰的街市将自己摘出,放生到幽幽然的地方。差别之下,总会觉得胸中满是清气。
看惯了人来人往,灯火交织的景色,总觉着会被层光鲜的膜包裹,油腻而不自在;一个人独处,从窗口看橙红色的夜空,又觉着会被什么吞噬,迷失在群星无法光耀的地方。
那么,登山去,这样的方式,就去除了那样的存在。
而往往,只有在被清新环绕的那一刻,我们才能够意识到——“我原来已经在山里了啊。“
山里和山外,存在一扇门,那里是进入山的地方。
不少出名的大山都会被景区划定了边界,就像是东西南北门,似乎是进了那特意修建起来作为标志的门就进入了山。
但并不是这样。
进入山的地方往往不会存在,因为山里和山外,仅一线之隔。
从一个小村落出发,在翻滚着的绿色波浪的卷携下穿过田地。看天色晴明,悠云漫步。向溪水进发,踏过动物毛皮般柔顺的浅青印花地毯,遇到最后一间平房。
孤零零地站着的它,身前是大片的平原,烟火气十足的人类聚居地;身后是蜿蜒而上的古旧石板路,飘飘然欲登仙的大片森林与山脉。
它就是山内与山外的分界线,进入山的地方,但也不完全是。
往往只有在你经过它之后,拾阶而上,不久,才发觉自己已然是山中人。
事实上山里与山外的界限是模糊的,它只存在于对比之中。山里人看山外,知道自己在山里,山外人看群峦,知道自己在山外。
如果硬是去找一个这样的地方,那么许多山大概都没有。
向前一步进山,总觉得离城镇的烟火太近,没有到山里;向后一步出山,又觉得离山野太近,接触不到熙熙攘攘的行人。
那么,大概真正进入山的地方,是在我们的感觉之中吧。
从油烟离脱身而出,让山林间的雾气慢慢洗去污浊,沁入心肺之后的那一刻,我们跨过了那一扇门,进入了山里。而自群峦的安然离去,让市镇里的人流缓缓疏络人的心,启动一个人的那一刻,我们又跨过了那一扇门,进入了山外。
所以,你的山,不只是在千里外杳无人烟的地方,而是在一念之间。
意欲入山者,无需至山而日日为山中隐士,醉月于巅仍荡气回肠,行走在众人间依然拔高而其,抑厚重深沉,连绵。
无意入山,即便是到了山中,也不会跨过那一扇门,满眼仍然是无趣无聊的景色,不多时便厌倦而去,复游入人的洋里。
那个念想,才是真正入山的地方。
而那隔断了人烟与荒芜的小平房,也不过是承载了几份念想,才有了入山地的意味。
还会有人给自己留下这样的地方吗?
我不知道,但在追求清爽而活的路上,这个地方就是最好的屏障,最好的沐浴之处。
你是否还能看见存在自己念想中的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