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千年古刹明招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
因兴佛而佛寺林立。经历千余年的兴衰,许多古刹早已湮没于汗青,成为史书中冷冰冰的字符,而浙中地区的古刹却鲜活地存在于葱翠苍山之中,诸如智者寺、大佛寺、大智禅寺、龙盘寺皆为代表。浙中地区所留存的佛寺,大多也都能追溯至这一时期,而明招寺就是其中甚具婺学特色的一个。
明招寺,又名惠安寺、智觉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东的明招山麓。1600年前,阮孚始置寺于明招,使之成为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明《嘉靖武义县志》中记载:“惠安禅寺。在县东一十五里。晋置,旧名明招寺,久废。唐末德谦禅师重建,号明招禅寺,其地晋阮孚故宅。宋建炎南渡吕氏,自太师而下皆葬明招山,后请为功德院,额曰元净惠安。”清乾隆二十年,明招寺曾被乾隆亲笔御题名为“智觉寺”,然而,明招寺旧名显然比乾隆之敕赐更得人心,民间并未因乾隆的改名而改称,仍称其为“明招寺”。
据传,明招寺还是武义酒文化的源头。阮孚归隐之时曾有名家教授酿酒良方,于是在明招寺修筑酒窖,取南溪之水酿制,所成之酒醇厚浓香,颇具风致。
宿世明招:阮孚归隐地
明招寺的形成,儒佛因缘皆有。明招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初年。《(雍正)浙江通志》曰:“惠安禅寺,《(万历)金华府志》:‘在县东一十五里,旧名明招,其地乃晋阮孚故宅。’”
阮孚,字遥集,东晋陈留尉氏人,为“竹林七贤”阮咸之子。晋元帝时为黄门常侍,性嗜酒,终日酣饮,曾经将皇帝御赐的金貂拿去换酒,被大臣弹劾,但皇帝总是原谅他。东晋咸和初年,太后听朝,政权渐渐归落到外戚手中,阮孚感到时局将乱,因而请求外调。后来,果然有外戚叛乱,阮孚为避战乱,行至武义明招山,并在此隐居。留居明招的阮孚仍每日饮酒作乐,穿着木屐游山玩水,还经常说:“不知道这一生还能穿几双木屐呢?”十分超脱。阮孚之墓仍在明招,现今的蜡屐亭、金貂亭、换酒亭遗迹便与他有关。阮孚生前曾将自己的住宅改建为寺院,这便是明招寺的由来。
明招兴禅:德谦禅师
五代后唐时期,著名佛教建筑大师德谦禅师前来明招山开山聚徒,由此,明招寺成为当时影响全国的佛教胜地。德谦禅师(大约882年前—946或947年),义乌人,俗姓柳,12岁在武义资福院出家(《嘉靖武义县志》仙释),后云游四方,并成为中国禅宗六祖大鉴惠能大师的九世法嗣。
德谦禅师曾为万宁寺、崇恩寺的住持,著述了不少的经典名籍。来到婺州(金华)之后,任智者寺主持,因禅悟境界高深而声名远播。唐亡之后,德谦禅师辞去智者寺主持之职,前往武义惠安寺(即明招寺)布道。
守墓兴儒:明招千年耸丘封
南宋时期,武义明招寺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婺学发源地。婺学创始人吕祖谦因仰慕阮孚风采,于是迁三代祖坟到明招山,并在此处讲学。明招讲院的琅琅书声也吸引了陈亮、叶适等众多名人志士前来讲学授业,明招一度成为南宋理学传播中心与影响全国的最高学府之一。
吕祖谦,字伯恭,南宋婺州人。祖籍东莱(今属山东),世称东莱先生。南宋时,与朱熹、张拭齐名,称“东南三贤”。1127年,北宋灭亡之后,在我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次民族大迁移的高潮,不少北方豪族、官僚、知识分子随着朝廷的南迁纷纷南下,久慕明招的吕祖谦迁三世之坟于此地,并创立明招讲院,从者甚众。吕祖谦仰慕阮孚风采,曾经学阮孚履屐登山游憩,并在玩珠山建了玩珠亭。另,他还写了《明招山居杂诗》四首,舒张自身心志,赞美明招胜景。吕祖谦虽仅短短四十多年风华,却创造了明招寺的千年声名。
深山藏古寺 文脉贯丹青
深山藏古寺。明招寺为群山所环抱,峰峦清新秀丽。雨后的明招山烟雨朦胧,寺院隐于其间,犹似天界:“环望四山回抱,高与云齐,恍然如置身太极中,仰视一幅青天,而外绝不知别有尘界也。”(清·徐俟召《谒吕东莱先生墓记》)
寺前有一小山,形似馒头,据传此山于地质年代之时为火山口,民间称其为“钵盂峰”。环绕寺周围的数座青山从不同方位相向而拥,好像数龙争珠:“诸山争而向之……其形为龙争珠”(吕祖谦门人巩丰《咏玩珠亭·序》)。旧时山顶有玩珠亭,所以在当地“钵盂峰”又称“玩珠山”。
转载自七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