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社】一战野战炮兵战术
搬运自微信公众号海宁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Elite系列第199号:一战野战炮兵战术-World War I Battlefield Artillery Tactics。原作者Dale Clarke,绘图Peter Dennis。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德国榴弹炮连的火力调整,1914年8月为了发挥有效火力,就意味着要确保平均弹着点(即炮弹击中区域的中心)能位于“瞄准线”上或是“瞄准范围”内,实现这一点依靠的是19世纪后期德国炮兵开发的托架系统。本示意图展现了战争刚开始时最基本的炮兵操作方法。一个连的105毫米leFH 98/09型轻型野战榴弹炮按战前风格整齐地排成行,与之距离两到三千米的位置是已经警觉起来的法军先导队的巡逻队。炮兵连由一名上尉指挥,他们分为两组各由一名中尉带领。图中这种情况下,“瞄准线”不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目标是可见的。
A1:使用高性能的“剪刀”双筒望远镜能让炮阵左侧的观测车上的炮兵连长进行首次粗略的射程估算,同时命令一门榴弹炮按照估计射程设定距离刻度,并进行第一次射击。当然这次射击远远越过了目标。A1a:这种带有装甲护盾的观测车(Beobachtungswagen)带有踏板(装在延伸的梯子上,图中并未展开)设计。梯子向前倾斜,可以将观察军官和护盾如图所示延伸两倍以上高度。
A2:除了改变火炮的仰角外,还可以通过改变炮弹的发射装药来增加或减少射程;1914年时leFH 98/09型榴弹炮配有7个装药增量。军官此时把射程缩短了100米,但第二发炮弹落在了目标前方。
A3:军官现在确定了正确的射程是在他前两次射击形成的100米射程范围内。
A4:指挥官将最后一次射击的射程指令增加50米来“分割射程”,并命令所有6门炮在同样的设置下开炮。射击结果表明平均弹着点位于目标稍微靠前的地方,所以他可以再增加25米的射程;但是榴弹炮的高爆炮弹是一种“区域杀伤”武器,这支法国巡逻队实际上已经被消灭了。

B:英国的“爬行式”和“堆垒式”弹幕射击,索姆河,1916年
为了支持步兵的进攻,大量的18磅炮会沿着一系列的“抬升线”发射线性火力(如图中红线所示)。以每门炮每分钟3发的射速为标准,每3分钟射击后会提升100码的“抬升线”。空中爆炸的弹片形成的弹幕从无人区开始最终越过了整个射击目标。炮击的效果是要在进攻的步兵前面形成一堵火墙,由于射击是逐次向前的,步兵可以紧跟在弹幕后面发起进攻。炮火将越过敌人前线战壕,并持续射向支援部队和预备队以防止敌人的反击。让弹幕和步兵尽可能接近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训练、协调和信任。地面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比如1916年的秋天),为了能让在泥泞路面上挣扎的步兵跟上,每提升100码的“抬升线”间隔可能长达5分钟。本图中这些简化的示图显示了弹幕抬升的变化,但真实的火力投射计划显然要复杂多变很多。
B1:“爬行式”弹幕射击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射击方式,因为25码的间隔炮击几乎扫遍了目标区域的每一英寸土地,这对消灭隐藏在射击孔内的机枪手尤其有效。当然这种射击方式也有缺点。图中,德军前沿战壕(图中标记的A 至A)的向前“突出部”被火力压制住了,但是下一阶“抬升线”射击并没有击中战壕后侧和两翼部分。当炮火继续前进投射“远离”进攻的步兵时,德军机枪手(图B1a)有时间从他们未被火力压制影响到的深掩体(图1b)的入口中走出来,从侧翼打击进攻者(图中的MG标记)。
B2:“堆垒式”弹幕射击
事实证明,这种战术能有效地将防守者困在地下直到胜负已定。火炮同样按照100码“抬升线”进行逐次射击,但一旦弹着点到达敌方战壕前端的“突出部”,炮击就会停止“爬行”,并在进攻步兵卧倒的情况下持续进行射击。两侧的火炮射击则继续“爬行”直到射击线与敌人的侧翼战壕线叠加,而步兵也在那里停了下来。当所有的火炮同时向敌人的前线战壕的各个部分开火时,它们会逐渐抬升射击线到战壕的后方,己方的步兵将在德国人拿起机枪反击之前发起统一攻击。

C:潜望镜观察位,伊普尔突出部,1916年7月
先是法国人,之后是英国人在前线掩体内利用潜望镜进行观察。潜望镜可能位于地面或接近地表的地方,也可以是隐藏在一堵废弃的墙壁、一棵树或电线杆之内。法国产潜望镜(初期英国人也使用它们)长2到3米;英国光学仪器制造商罗斯公司随后制造了7英尺6英寸(约2.3米)和10英尺6英寸(约3.2米)长的版本。观察位由预制套件制成,覆盖沙袋的屋顶可防弹片;2英尺8英寸(约0.8米)厚的“最佳混凝土层”才能保护观察者免受重磅炮弹的伤害,但这么做会让目标过于明显,除非观察位能隐藏在建筑废墟的后面。
本图基于对一处代号为“Choat”的观察位的草图绘制,这一观察位部署在伊普尔附近的Invers Lane,目的是为加拿大军团的重炮连提供支援。一个内壁嵌套铁管的深井已经钻入地下用来容放10英尺6英寸(约3.2米)长的潜望镜,同时还能起到防火和对潜望镜进行清洁的功用。屋顶为四分之一英寸(约6毫米)厚钢板的5英尺(约1.5米)高木屋(如图所示)被首先预制好,与之配备的是一棵中心掏空的假枞树,然后选择一处原本生长着一棵真实的枞树的地点,并在这里挖出巨大方坑,方坑后方连接着战壕的通信隧道。这些作业得到详细的图纸和比例模型的指导。在将小屋和假树抬到方坑内时,在黑暗的掩护下真树会被砍倒,而小屋和假树会被安装就位。

D:保护加拿大人突袭的箱型弹幕,维米岭,1917年4月
在维米岭战役前的密集炮轰中,加拿大第1师的进攻规划者开始担心炮火可能无法切断德军战壕前的铁丝网,而这种情况会阻碍他们进攻中穿越本已是弹坑遍地的阵地。4月8日凌晨,加拿大远征军第10营的代理上尉斯坦利·肯特率领85人分三路(图1、2、3)突袭了150码(约138米)远处的德军前线的防御工事(图中的GFL标记)以确定这些铁丝网的损坏程度。注意德国人的直线+环形+直线的隧道布局方式,这与英国人典型的方形“节点式”战壕布局不同。炮兵发射的箱型弹幕(红线部分)将受侦察部分的德国战壕封锁住,这里的德军无法得到增援,从而让这次突袭变为可能。突袭者杀死了四名德国士兵,撤退时带回了两名俘虏(参见放大图),并确定敌军的铁丝网确实需要重型榴弹炮进行进一步的轰击。行动的代价是5名加拿大士兵死亡,13人受伤,但收集到的情报被认为在随后的进攻中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E:“轮转式”和“阻断式”弹幕射击
弹幕射击是事先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一次射击都有详细的指令说明。使用“轮转式”和“阻断式”在内的各种射击技术可以实现一些令人惊讶的复杂的炮轰效果。
E1a、E1b和E1c:“轮转式”射击
这是一排士兵重复进行的操演动作。当弹幕向前移动但弹着线角度改变时,弹幕被称为“轮转式”。图中装备六门大炮的某连中的最右的那门炮(1号炮)射程增加50码,最左的那门炮(6号炮)射程增加100码,两者之间的火炮的射程在两门炮的增加射程区间内依次增加。
E2a、E2b和E2c:“阻断式”射击
通过让一些火炮在同一抬升高度下以相对距离进行持续射击,而其他火炮则增加间隔射击从而达到这种“阻断式”射击效果,它将使弹幕呈现折线状。图中的1到3号炮在第一次射击后保持相对的射击距离,而4号炮增加了25码射程,5号炮增加了50码,6号炮增加了100码。在第二次射击时,所有火炮的射程都增加了100码。

8F:渗透战术和战壕迫击炮,1917年
虽然和德国的“突击队”(Stosstruppen)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实际上参战各国都发展了自己有效的小单位“渗透战术”并将其用于突袭行动中。关键的区别在于德军将这些步兵战术作为标准的进攻方式有效地与炮兵和工兵等辅助兵种进行协调。本图虽只是简单地作代表性展示,但我们还是借鉴了1917年11月在洛林的Jakobsbrunnen奇袭中的一些特征,当时约200名德国步兵和工兵参加了那次考验了美军勇气的奇袭。
F1:开放式炮击
德军火炮事先瞄准目标,但在轰击时伴随伪装的骚扰火力从而避免引起敌人注意到自己的作战目标。为了确保出其不意,他们往往只在最后时刻进行轰击,也就是规模不大的突袭者们(图中的R标记)正在越过无人区的时刻。迫击炮射的毒气弹和高爆弹落在协约国阵地的后方(图中的MP标记),榴散弹和高爆弹则轰击战壕前沿位置(图中的FL标记),这样奇袭者在闯入目标后将不会遭到毒气的剩余气体的影响。随后这波弹幕还得到更为精准的170毫米口径战壕迫击炮炮轰的加强(图中的TM标记)。与此同时,在本图所示的区域外,其他炮兵连则正在执行牵制任务——他们正向协约国军队的炮兵连、指挥所和通信中心发射高爆弹和毒气弹以阻碍敌人做出任何反应。
F2:攻击
当突袭者们抵达目标后炮兵开始投射箱型弹幕(BB)以阻断敌人的任何增援或反击。此时,即便他们主要倚靠手榴弹在敌军的前沿战壕中作战,但仍能得到己方战壕后面的重型迫击炮的支持(放大图1),而他们随身携带的火焰喷射器和Granatenwerfer M1916型轻型迫击炮(放大图2)同样能为自己加强火力。通常后者按建议以倾角进行发射以打开进攻的突破口。伴随突袭的通信兵会跟进铺设电话线(放大图3)从而为指挥官报告进展情况,并在需要时呼叫炮兵支援。

G:法国的37毫米步兵炮,1917年-1918年
“步兵炮”的出现是对步兵及其传统的辅助兵种——野战炮兵之间混乱的角色转换的一种回答。最初,德国步兵部队使用轻型山炮和小型野战炮。而1917年,法国陆军采用了37毫米口径的M1916式“步兵速射炮”,这种火炮满足了便于携行(总重238磅,即108公斤)、操作简单、射击快速在内的特殊设计要求的。事实证明,它在对付混凝土机枪碉堡这样的目标时特别有用,这些碉堡会在预备炮击中幸存下来并阻碍进攻部队的前进。一般来说,每支步兵营配发一门或两门这样的火炮,这取决于营里面连的数量(4支或6支)。它由一名士官炮长所率领的两人小组进行操作,同时得到一名弹药下士外带4名助手的支援。它通常安装在一台燕尾型三脚架上进行发射,但也配有可拆卸的车轮、可折叠的炮盾以及一辆单马拉的弹药车。另外,这种武器可以扮演直接或间接射击等不同角色。
G1:37毫米口径Mle 16型步兵炮的典型使用方式:去掉轮子和炮盾,炮手和装填手趴在三脚炮架上。注意炮口处长圆锥形的消焰器,照片资料偶尔也会显示这种消焰器在使用时被拆除的情况。步兵炮手动装填高爆弹,熟练的炮手可以保持每分钟12发的射速,而其最大射程约为2000米。
G2:在士官(携带折叠的炮盾)的指挥下,步兵炮小队在野外手动搬运步兵炮;本图中车轮被留在了后方的弹药车上。当先的两个人架着脚架合拢的三脚架以保持平衡,另外两个人倚靠棍子抬着炮管和复进器,这些棍子头是包裹海绵的,它们分别插进炮管里和复进器打开的缺口内。另外这两个人在腰带上还携行了步兵炮的瞄准器和备用零件,而另外有3个人负责携带16发装弹药箱。
G3:火炮安装了轮子和炮盾后,与弹药车一起由马匹牵引。弹药车上可携带14箱炮弹外加两只装有工具、备件和配件的箱子。

H:卡柯R型观察气球,美国陆军通信团,1918年
“风筝”气球在战争进入静态模式后被所有参战方部队所广泛使用,第一支英国的气球部队在1915年5月开始部署。早期的圆形或香肠形的球体设计在强风中并不稳定,所以很快就被阿尔伯特·卡柯上尉的优秀的法国设计所取代,这种热气球的特点是带有三个稳定翼以及创新的内置气囊布局。卡柯M型热气球被协约国广泛使用,而美国则生产了近1000只与M型非常相似的卡柯R型热气球。M型长25米,最宽处直径8.15米,体积为930立方米,内部充满高度易燃的氢气。
这种热气球的正常作业高度在300到1200米之间。尽管气球最初用于一般观察,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它们越来越多地与远程火炮射击和反炮兵任务联系在一起。在最高的高度,观测者甚至可以看到80公里以外的目标,但半径10公里的圆形区内则属于通常的观测区域。两人小组(图1)会配备一面巨大的地图板、一只空速指示器和气压计、两只双筒望远镜以及两部电话听筒,电话允许双向语音通信,电话线则沿着缆绳连接到电话线缆绞车(图2)上。1916年,一种相对较轻的无线电报发射机问世,同年晚些时候则建立了“中央无线电台”;但装载在飞机上时它只能提供单向的莫尔斯电码通信,因为在未来的几年里都没有机载接收器可以使用。于是,电话通讯使热气球成为一个比同时代的飞机更有效的观察和火力指示平台,当然,作为敌机的重要目标,它们通常还得到防空炮的大力保护。
在受到攻击时,两名观察员可以通过从气囊中释放气体来加速气球的下降,但如果氢气是由机枪子弹或是火箭点燃的话,他们唯一活下来的希望就是用装在篮子外面袋子里的降落伞跳伞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