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朱元璋传

2023-03-24 19:17 作者:你也在网上冲浪嘿  | 我要投稿

本文写于2021年9月,那会儿我是想做一名知识区UP主的,主攻名人传记,但是我剪辑技术不过关,一个月也出不了两期视频,所以放弃了此打算。本文原载于虎扑,现发表于此,以作记录。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起点最低的是朱元璋。元末乱世,群雄并起,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路升级打怪最终君临天下。那么,他是怎么一步步向前升级?又为何能够一步步升级呢?本期视频不仅帮你搞清这些问题,相信还会对你有相当的启发。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元璋同志参军的那天。

135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青年和尚来到濠州城边说要参加农民军。守卫一听就乐了,元军大兵压境,城里百姓都往外跑,这个和尚却说要参军。不是行走的50万是什么?二话不说就把他绑了准备砍了,震慑城内细作。和尚很懵逼,你怎滴凭空污人清白,并大呼守卫抓人啦,一时引起不少不明真相的军民围观。此事惊动了城内五巨头之一的郭子兴,他决定去看看怎么回事。

结果,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郭子兴发现这和尚,眼神坚毅,气质独特,问他问题,逻辑清晰,临危不乱,不像是间谍。和尚就此捡回一条命。这位和尚就是朱元璋,不过此时他还叫朱重八,因为混不下去了,所以当兵混口饭吃。郭子兴从三言两语中就判断此人颇有见识。不久钦定他为自己的亲兵队十夫长。于是朱元璋做起了总裁的贴身高手。这是元璋发迹的起点。作为空降领导,没点真本事压服不了手下。作为新人,表现太好又容易招同行领导妒忌,进而遭到排挤,但朱元璋在亲兵队口碑极好,说明他不仅能力强,而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情商颇高。

没多久,郭子兴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朱元璋:这家伙不仅记忆力惊人,还识文断字,更离谱的是办事妥帖,作战勇敢,居功不自傲,这可太难得了。于是将他引为心腹,

看到这,有人会问,朱元璋从哪里学到的这身本领?答案是社会。

此前,他在河南,安徽讨了三年饭,你知道这三年他是怎么过的吗?

元末乱世,地主家也没余粮,他要想活下去,必须察言观色,做一个精通人性的乞丐,三句话,让户主给他一把米。如果讨不到饭怎么办?只能去骗,去偷袭,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三年的讨饭生涯,开阔了他的眼界,强健了他的体魄,野蛮了他的精神。一般的书呆子或者没见识的农民是比不了的。

当时郭子兴是五巨头里的老幺,但因为他地主出身,看不起农民出身的四巨头,经常不参加会议,眼不见心不烦。朱元璋一看,自己领导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于是力劝郭子兴,多参加会议,多了解多接触。大敌当前,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郭一听,意识到朱元璋是个全能型人才,会打仗,通管理,晓谋略,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很忠诚。这样的下属,可不能让人挖走了,必须加以笼络。升职加薪,这是必须的,但还不够,因为别人也可以给。正好,自己有个干女儿20岁了还待字闺中。于是,朱元璋成了郭子兴的干女婿。这年朱元璋25岁。

如果说此时的朱元璋还只是初露锋芒,那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则让他大放光彩。

当年秋天,濠州城又来了两队人马,由于他们实力更强,原来的五巨头纷纷战队。郭子兴站队脾气火爆的彭大,看不上木讷的赵均用。赵均用很生气,再加上四巨头平时就看不惯郭子兴,在一旁拱火,于是光天化日之下就把郭子兴绑了,打算弄死他。此时朱元璋还在外面打仗呢,一听消息,头都炸了,赶紧回来救人。郭子兴两个儿子一筹莫展,既不知道被谁绑了,也不知道是生是死。只是在那哭。朱元璋心想,两位公子日哭夜哭,难道能把人哭回来吗?在了解城内形势后,他明白岳父肯定是得罪赵了。但如果直接找赵要人,人家来个否认三连,再反过头你骂你破坏团结,那就被动了。只能找彭出面,但怎么保证彭一定会帮忙呢?朱元璋见彭后,说,我岳父跟您素来交好,现在他被绑了,这是在打您的脸啊!彭一听话里有话,这事要是不管,以后谁还跟他混?当即和朱元璋带人去找,终于找到了被打得半死的郭子兴。劫后余生的郭子兴对朱元璋更加信任。第二年,朱元璋去凤阳老家招兵,带回七百人马,郭子兴直接让朱元璋统率这七百人。从此,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嫡系。

也正是这时候,朱元璋心态有了变化。他想出去自立门户。因为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他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很焦虑,因为濠州城大大小小的头目,无一不是在摸鱼混日子。他可不想今天混日子,将来被日子混。于是请求郭子兴,让他出去闯荡,去建立一块根据地,将来如果濠州城有变,岳父也有个去处。为了让郭答应,他还主动说只带24位亲兵走。郭一听,确实。虽然他离不开这干女婿,但元璋的话,深谋远虑,一片苦心,也就应了。

1354年,朱元璋带着24名亲兵,离开濠州城,南下去定远发展。这群亲兵全是他的发小。多年以后,此24人,非公即候,人称淮西勋贵。选择决定人生呐同志们。

现代人恐怕很难理解朱元璋的选择。你说你一个底层上来的,现在也算个不大不小的军官了,还有你岳父罩着你,前途无量。现在放弃一切去创业,你脑子瓦塔了。但我们忽视了大背景,那就是元末,乱世。阿猫阿狗都可以扛着反元大旗聚集几千人打下县城当土皇帝,成本、风险极低,收益极高。

果不其然,南下的朱元璋,一路收编地主武装和流民,兵力达到三万,他没急着攻城,而是整编,训练。周边的读书人一看,邢啊,朱元璋水平不错啊,跟他混以后日子肯定越来越有判头,于是纷纷投奔,其中就包括李善长。李善长这人很擅长画饼,他劝朱元璋要像老乡刘邦学习,当皇帝也不是没可能。又给朱元璋讲了很多大道理。元璋很受用,于是开始亲近知识分子,日益精进。

不久,朱元璋顺利拿下定远城,此时的他一有地盘军队,二有猛将谋士,接下来该横扫周围据点巩固地盘了。谁想这时候,出了岔子,岳父大人要来。

原来郭子兴在濠州被人排挤,混不下去了,带着一万人马前来投奔,啊不是,是接收,谁让人家是元璋领导兼老丈人呢?

一个队伍只能有一个核心,一个领导,一个权威。郭子兴发现朱元璋有尾大不掉的趋势,他两个儿子也很忌惮朱元璋的实力,天天说他坏话。于是刻意打压朱元璋,最后干脆夺了他的兵权。元璋明白,这是功高震主啊!他完全可以下克上,但没必要,不然以后手下有样学样。他得忍,得装孙子。于是元璋对郭子兴愈加恭顺。岳父夹菜我停桌,岳父小妾不乱摸。搞得郭子兴很过意不去。几个月后,元璋重获信任,把他派去镇守新打下的和州。

到了和州,朱元璋再一次展示了他的能力和谋略。

元璋在和州,虽是一把手,但毕竟年轻,很多将领比他资格老,人菜瘾大,喜欢摆谱,又觉得他是靠老婆上位的,很轻视他。他明白这帮人要是不搞定,以后工作不好开展。于是心生一计,第一天开会的时候,故意最后发言,结果这帮老资格半天憋不出一个屁。这时元璋微微一笑,先分析形势,再给到方案,最后分派任务。说完没人反对。他已赢得老资格的信任。但光有信任还不够,还得立威。

不久,大家再次开会汇报进度。结果,只有朱元璋的任务完成了,其他人全部delay。元璋大发雷霆,把所有人臭骂一顿,但最后又表示念在初犯,下不为例。这下那帮老资格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管理层整合完毕,现在该开始好好发展了吧。结果又出事儿了,这次是元璋自己被人绑了。

前面提到郭子兴和四巨头在濠州城不对付。没想到他们又把矛盾带到了和州城。最后,郭子兴扣了四巨头之首的孙德崖,孙的手下扣了朱元璋。双方一命换一命,元璋有惊无险。郭子兴对孙德崖是恨之入骨,他咽不下这口气,最后竟然被活活气死。这下局势复杂了。

名义上,郭子兴接受小明王的领导,所以小明王命郭子兴大儿子接班,郭子兴小舅子张天佑当二把手,朱元璋这个干女婿只是三把手。消息传来,元璋的兄弟们都愤愤不平:就这么几个人,你郭天旭什么的都能当统帅,他能当吗?当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吧!老朱干的蛮好的,你换他干什么?脸都不要了。

朱元璋也很生气,他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两个障碍。

没多久机会来了,郭张二人率队攻打南京时,朱元璋明知队伍里有叛徒,也不提前告知,结果两人兵败被杀。

元璋借刀杀人,郭家军变成朱家军。这一年,朱元璋28岁。

分析朱元璋这一阶段的成功原因,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是大环境。嗟尔大元,气数已尽。整个社会秩序是崩溃的。学历,出身,背景都不重要,能力最重要。所以,这时期不仅乞丐出身的朱元璋能当将军,渔民出身的陈友谅也能当将军。

第二是郭子兴这个贵人。如果不是他发现,提拔,重用朱元璋,朱元璋不可能升级那么快。

第三是因为朱元璋的个人能力。他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极其聪明。所以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极强。这是天生的,没办法。三年讨饭生涯让他对人性理解极深,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把握极准。所以一堆谋士武将愿意替她效力。

短短四年时间,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由一名士兵迅速成长为手握几万兵马的将军。但在元末,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徐寿辉这个卖布的起兵第二年拥兵百万,陈友谅这个打鱼的,三年就做到了元帅,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也能拉起一支队伍。可以说,同时期像朱元璋这种出身底层又割据一方的将军元帅一抓一大把,比今天的大学生还不值钱。但最后坐江山的是他朱元璋。那么,割据一方的朱元璋做对了哪些事情,又为什么只有他做对了这些事情呢?这是我今天要讲的。

早在濠州城的时候,朱元璋看到义军军纪极坏,打仗是有一手,但欺负老百姓更有一手,老百姓把他们当兄弟,他们却说,你不把人头借我一用,就不配做我的兄弟。其实这很正常,老子打了一辈子仗,明天都不知道死在哪儿呢,就不能享受享受吗?虽然看不惯,但没办法,毕竟他不是话事人。

军队流氓化的后果一是不得人心,二是战斗力迅速下降,这一点,朱元璋看的很清楚,陈友谅,张士诚他们也很清楚,但如果要士兵们做苦行僧,自己没准儿就成光杆司令了,对元末群雄来说,军队就是资本,就算当流氓头子也比当光杆司令强。

朱元璋既不想当流氓头子也不想当光杆司令,所以,严肃军纪这事儿,不能搞一刀切,得慢慢来。

1355年,打下和州后,义军上下照惯例烧杀抢掠,但有一点,朱元璋规定不能抢已婚女人,已经抢了的,全部放回去,夫妻团圆。这种先给你一棒子再给你一枣子的方法很老套,但很有效,老百姓对朱元璋是感激涕零。由于群众基础好,和州在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朱元璋的后方基地。再打下太平后,朱元璋先是严禁士兵再劫掠,再让太平的巨商富贾自掏腰包犒劳义军。双方皆大欢喜,就此成为定制。1356年,打下南京,义军秋毫无犯,江淮一带的士绅心想可算是盼到一位明君了,纷纷前来投靠。对于士绅,谁赢他们帮谁。对于老百姓,他们帮谁,谁赢。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打下南京,江淮士绅开始投奔朱元璋。我讲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东晋桓温北伐时,距离长安仅一步之遥,这时王猛求见。桓温问王猛,我都要打下长安了,怎么三秦豪杰没人来归附啊?王猛说:长安近在咫尺,你不过灞河攻长安,反而临河扎营,采取守势,这就让人看不懂了,大家不敢轻易站队啊,万一您拍怕屁股走人大家事后还不得被清算?王猛一眼就看穿桓温北伐是假,捞取政治资本是真,格局小了啊兄弟,所以拒绝了桓温转而投靠苻坚。

相反,朱元璋在攻占南京前,不过占据江北数州之地,兵马不过七万,竟敢过江三打南京。非雄才大略者不敢有此大手笔。

对于士绅来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找个潜力股,尽力辅佐他。等他夺取天下后本家世代不失为富家翁。

那么士绅的投靠对元璋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有了稳定的根据地,出色的智囊团。就此步入正向循环。

中国古代是官绅共治,士绅归附了,钱粮赋税都能按时交纳。各项政策才能贯彻执行。另外,士绅都是读书人,行军打仗不行,运筹帷幄,建言献策没问题。我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还没打下定远的时候,大地主冯国用就劝朱元璋,南京自古就是帝王之都,只要打下南京,不贪钱帛,多做好事,能得到人民支持,建功立业不是难事。打下南京后,粮食不够吃,朱元璋宣布屯田,土改,那这事儿谁来操盘?康茂才,刚刚投降的南京城一把手,虽是武将,却是文人出身。

打下南京后,朱元璋运气极好。此后五年,元军主力先是被北边的小明王牵制,好不容易把小明气势打下去了,西边的徐寿辉和东边的张士诚又开始作妖,元军主力两线作战,无暇他顾。这五年是朱元璋的黄金时期,他闷声发大财,猥琐发育,扫平南京周围的据点,把根据地连成一片。

到1360年,局势有了变化,北边的小明王被元军捶得扛不住了,朱元璋会不会看在义军的份上,拉领导一把呢?他没有,为避免三面受敌,他直接宣布向元军投降,先稳住元军。看到这儿,我们不能说元璋同志是投机分子进而把他批判一番。元璋同志见得多了,哪支农民军没像元军投降过?这叫曲线救国。

搞清谁是主要矛盾,谁是次要矛盾,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是当前朱元璋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他看来,陈友谅和张士诚是主要矛盾,元军是次要矛盾。陈友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张士诚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于元军,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降,可以与之虚与委蛇。对于陈张二人,皇位只有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为什么陈友谅是矛盾主要方面呢?他对陈张二人很了解。陈友谅这人也是底层出身,进取心强,为了上位刚刚把自己领导砍了,如果我打张士诚,他一定会倾尽全力攻打南京,给他创造围魏救赵的机会。张士诚这个人,这几年志得意满享受人生,内部乌烟瘴气,如果我打陈友谅,我量他绝不敢轻举妄动。

1361年,两大战役拉正式开序幕。

果真如朱元璋所料,在他在西边与陈友谅厮杀的两年时间里,东边战场始终静悄悄,奇葩程度堪比二战”西线的静坐战“,我将之称为”姑苏城不思议“。

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向西线战役。

此时,陈友谅率无敌舰队顺江而下,攻下太平,太平是南京的门户,元璋内部不少人对前途比较悲观,有些已经开始私通陈友谅了。元璋将计就计,授意陈的老熟人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声称愿做内应。前面说了,康茂才曾是南京城一把手,投降元璋后因为文武双全依然受到重用,再加上当时跟陈暗通款曲的人简直不要太多,所以,陈友谅根本没想到会有诈。他认为南京已是囊中之物,元璋也不过是冢中枯骨,开始飘了。对统帅而言,战争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陈友谅但凡有点脑子,先派探子到接应地点侦查一番,就知道那地方水浅湾多,舰队进去容易出来难,怕是有诈。可惜他没有。他一到接应点,时值退潮,舰队搁浅,立马被人包了饺子,几百艘巨舰被元璋缴获,自己侥幸逃脱。朱元璋趁机吃掉陈友谅不少地盘。

陈友谅不服啊:有本事各退三十里,重摆阵势,再打一次,偷袭算什么本事?他准备寻机再战。没多久机会来了。

此时北面的小明王又被元军猛捶,危如累卵,再不救,南京就暴露在元军面前,救别人就是救自己,此时朱元璋实力大涨,也懒得再跟元军装孙子了,立刻出兵北上,击退元军,南京暂时无忧,并顺带把小明王这个累赘软禁在滁州。趁元璋北上的间隙,陈友谅率60万大军南下,包围南昌,久攻不克。朱元璋赶紧回师,亲率20万大军驰援。于是,陈友谅转进鄱阳湖,准备决战。

对陈友谅来说,无论怎么讲,这次是60万对20万,优势在我。对朱元璋来说,20万对60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战争从来不是以人的多寡来定胜负的。此时的陈友谅有点怀疑人生,先前被人偷袭没人提醒我,早些时候60万大军围攻南昌105天竟然没有攻下,现在后路又被人切了。手底下一个能打的都没有,都是废物。左右将领很不爽:你平时暴躁得很,谁敢跟你提意见?南昌打不下来是谁在指挥?是你啊!怎么可以把屎盆子扣在我们头上?这领导层离心离德,看来要输啊!

鄱阳湖之战简直就是赤壁之战的翻版。大概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也怪罗贯中没有早生200年,陈友谅竟然把巨舰用铁链锁起来,朱元璋当然是用火攻喽,陈友谅在突围过程中,把头伸出船外看形势,结果被流箭射死,60万大军瞬间崩溃。一代枭雄陈友谅,就此成为朱元璋称帝路上的背景板。说起来,陈友谅还是我老乡和本家呢,可惜了,哎!

朱元璋赢得太侥幸了,如果陈友谅不死,就算惨败,过几年积蓄实力卷土重来,也够他喝一壶的。但历史容不得假设。或许,这就是天命所归吧。皇帝他是当定了,弥勒佛也挡不住,我说的。

次年,即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年36岁。你的吴王,无限猖狂。

接下来,该打张士诚了。1366年,东线战役开始。

东征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张士诚占据苏南和浙北,富的流油。他晚年不大管事,底下的将领也都是贪婪之辈,打仗前都要跟张讨价还价,钱给少了就撂挑子,领导层烂成这个样子,不完蛋天理难容。元璋文攻武赫,犹如切瓜砍菜,进展极其顺利。次年就打下苏州城,活捉张士诚。

写到这儿,我想到一句话,人生路很长,但只要有一次疏忽,可能就会万劫不复。

他参军那天,别人说他是间谍要杀他,假如他引颈待戮,没惊动郭子兴,那必死无疑。

郭子兴架空他那阵儿,假如他受不了这口气反杀郭子兴,那小伙伴们会怎么看他?你连你岳父都敢杀,遑论我们?从此上下离心离德,渐渐败亡。

冯国用劝他打南京,假如他说你这是妖言惑众,南京城坚人众,守将文武双全,如何打得下?你是想让我损兵折将,读书人果然不是好东西。从此远离读书人,故步自封,渐渐败亡。

好,扯远了。就此打住。

再说回朱元璋。

在攻打张士诚的同时,他派人去迎接小明王,过江时在船底凿洞,伪装成意外事故,除掉了这个障碍。元璋是个很爱惜羽毛的人。领导不信任他,他装孙子。领导有难,他立拼救主。就算要除掉领导也让你找不到证据。为什么?因为他也是别人的领导啊,他要以身作则,绝对不能下克上,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都是前车之鉴。这还不够,为了防止出现第二个朱元璋,他严禁武将结交知识分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武将有文化。他还领养了大批义子,名为义子,实为监军。我们熟知的云南王沐英就是元璋养子。所以,他的那批发小,没有一个反叛的,内部铁板一块。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看到这儿,有人会以为,明军会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元军及其他割据势力,其实不是。当时整个北方、两广云南属元廷,浙东属方国珍,福建属陈友定(跟陈友谅没关系),巴蜀属明升(明玉珍之子)。处理不好,大明就是第二个北宋。不过称帝后的谋略、细节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内,以后有机会再讲吧。 

全文完

朱元璋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