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碧学习实验Ep14】50天学习挑战day14:学习打卡+思维导图原理(中)——整体学习法

2019-04-25 22:59 作者:躺坑老碧的学习瞎记  | 我要投稿

Hello,老碧又来学习打卡了,周四周五事情比较多,所以内容精简:

进度

《微积分学教程》:复习;

《法理学》:复习;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复习; 

《普通心理学》:复习。 

遇到的问题

心绪开始浮躁了,可能对任务没有一开始看重了。

反思

浮躁会吃亏的,吃点亏就好了。

次日计划(周四计划)

四篇读书笔记+一个视频

一篇打卡文章。

老碧怠惰了!

我们今天继续上次的话题,聊聊“思维导图”涉及到的心理学原理,在此之前,先回顾一下,思维导图的七个步骤:

  1. ”把一张白纸由中心斜向对折“;——”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

  2. ”用一副图像表现你的中心思想“;

  3. ”始终都使用色彩“;

  4. ”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

  5. ”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

  6. ”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

  7. ”自始至终使用图形“。


多用图形和色彩啊?!记住了~~~

上次我们解释了前三个步骤分别用到了“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色彩激活”的方式刺激大脑的兴奋感,以达到“知识精加工”,“思维减负”,“提升学习愉悦感”的目的。

今天我们来看第4步对传统笔记做出的革新:

4.传统笔记往往如老碧的文章一样,一行又一行的字罗列下来,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系要通过阅读理解再整理。如果没有专门训练过阅读逻辑,并且,第一次接触一门课,一本书,一个领域的亲,可能很容易因为一些枝节而迷失。思维导图则直接靠连线的方式,将内隐的逻辑以外显的方式表示出来了,书中的解释是,这种形式模仿了思维的结构,利用联想在概念间建立关系,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事物。

关键词:整体思维——曾几何时,有一个名叫Scott Young的学霸,用了一年时间学完了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33门课,他所用到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整体思维”。——先建筑学科结构,再在已有结构上增添细节,用已知带动未知,所谓“挂钩法”。

而现行的教育内容中,往往都是靠“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这种细节灌输的形式去教授知识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往往“只见树叶,不见森林”,被无数的细节击溃了意志,却从未想过原来所有那些散落的知识珠子是可以用一条线拎起来的

比如老碧之前在教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碧为了解释一个原理而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例子。然而,过几天让学生复述的时候,他们对例子如数家珍,而把那个真正需要记住的原理而抛在脑后。这是人的一种常态,原因依然在于老碧上次提出的那个原理,人的天性对具体事物的接纳程度远大于抽象事物,所以例子自然比原理好记多了。

这种问题如果发生在自学阅读的情形中,就会更加糟糕,我们知道,往往专业课一个章节往往是围绕一个大的核心议题,去逐层展开各种小的话题,在每个小的话题中又会涉及到许多例子,那么如果抓不住重点的宝宝,就会在看完一本书之后,只记得零星几个例子几句话,整本书的框架则毫无认知;更有甚者,被一条接一条的概念吓住,不敢继续学习。

而如果你掌握了整体思维,思维就会立马是简洁许多,几百页的厚书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起来,再从关键词去联想下一层的概念,以《数学分析 》为例,可以分为“实数理论+极限论+微分学+积分学”这几大部分,其中“极限论”又可以分为“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微分学”则可以分为“一元微分学+多元微分学”,等等,以此类推,就可以复述一本书的主体内容,然后遇到任何新知识,都可以丢到已知的四个大箱子里,非常方便。

——零散的知识往往令人不堪重负,整体思维建筑知识结构,能够节约思维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注:不要问我级数怎么不见了,可能掉到“积分学”的箱子里了。

今天就先聊到这里,整体学习法,你学会了吗?

【老碧学习实验Ep14】50天学习挑战day14:学习打卡+思维导图原理(中)——整体学习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