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XLF-40自行火箭炮,二战M3斯图亚特大变身
二战时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武器生产工厂,国内工业全开,向盟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算是撑起了装备供应的半壁江山,单就产能来说美国确实给力,在二战如此紧张的环境下,一边打仗还不忘了一边做生意,曾在1942年~1945年间,向巴西出口了数百辆M3/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就当时巴西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看,这些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用于国防也足够,不过到了6、70年代,斯图亚特坦克已经跟不上时代,更严重的是巴西在70年代和美国关系破裂,美国不再提供相关零部件,无奈之下巴西只能自己动手改装手中的坦克。
除了强化火力的X1A2(安装90毫米炮)版本外,巴西以斯图亚特的底盘改装了XLF-40多管火箭炮。

X1A2坦克把原本的发动机用莱斯斯堪尼亚的280马力发动机取代,新的履带适当加宽了,以降低单位压力,安装新式的扩大炮塔。坦克的改装很成功,X1A2作为一种轻型坦克,在美洲地区完全够用。
XLF-40则是1978年以X1A2坦克底盘为基础改装的,原本液压驱动的炮塔只保留了旋转机构,在上方安装3具可以发射Avibras XF型火箭的滑轨,滑轨俯仰角度可调整,也可以随着底座旋转。

为了稳定车体射击时的平稳,坦克的前后又各增加了两只液压动作的脚架,行军时可以收起来,作战时放下。
XLF-40使用的火箭弹口径300毫米,长4.45米,全重540千克,战斗部重147千克,最大射程达到了65千米。这种火箭弹在1976年7月设计,仅仅2个月后就完成了原型,如此快速的研发进度确实让人意外,该弹曾参与巴西的阅兵。

整个自行火箭炮重15吨,长5.98米,宽2.4米,高2.54米,采用3人车组,保留了一挺7.62毫米自卫机枪。
虽然XLF-40的纸面数据看似不错,但是巴西显然低估了火箭炮的技术要求,这唯一的一辆原型车建成后参与实弹测试,但是发射系统存在故障,并不是简单地把火箭放上滑轨点火就行。

到1979年时,巴西军方已经对XLF-40自行火箭炮失去信心,对项目的研发支持力度下降,到1980年年初时直接废弃了这个研究项目,唯一一辆样车被放进了里约热内卢的军事博物馆;至于配套的弹药运输/装卸车,似乎没有实际研发过。

其实从XLF-40身上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例如巴西本身在火箭炮方面的技术底子薄,设计工作上又急功近利,遇到困难立马又放弃了,这样的科研态度确实不怎么样。但从XLF-40本身来看,它作为一种无控火箭炮技术难点并不算高,只需要花点时间,或者在国际上寻求一点技术援助就能解决,届时在南美洲那片土地上也将是难得的本土产重武器,对国防及国防科技的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