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适《燕歌行》学习小记 随想003

2023-01-12 18:16 作者:沈长一_  | 我要投稿

一,《燕歌行》特别之处

线上课好也不好就体现在这里,我语文课一边听老师讲《燕歌行》,一边看论文,讲解错误一个一个就跟着蹦出来了。所以,有了这篇随想。

个人认为《燕歌行》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对于边塞战争这一概念的整体把握。通过高度概括的意象,来传达复杂多样的情感,以此成为了边塞诗的典型。《燕歌行》中所指皆为虚指,泛指而非实指,也正因此,其才可称得上“集大成”。“如果以为专指历史上具体的某件事,反而将其典型意义缩小了。”[1]

传统观点认为,本诗讽刺张守硅隐匿战败,虚报军功,富贵骄逸,不惜士卒。如:“相看白刃两句 , 在表现战士们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的同时 , 也对‘ 妄奏克获之功 ‘ 的张守硅作了委婉的讽刺。”[2]但此种观点在过去几十年来,已接近被驳倒,下面我们来论述为何《燕歌行》并非讽刺张守硅之作。

二,其所刺并非张守珪

1,张守硅本人并非奢侈无度,平庸无能,其实际形象与传统认为并不相同。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初以战功授平乐府别驾,从郭虔瓘于北庭镇,遣守珪 率众救援,在路逢贼甚众,守珪身先士卒,与之苦战,斩首千馀级,生擒贼率颉斤 一人。开元初,突厥又寇北庭,虔瓘令守珪间道入京奏事,守珪因上书陈利害,请 引兵自蒲昌、轮台翼而击之。及贼败,守珪以功特加游击将军,再转幽州良社府果 毅。守珪仪形瑰壮,善骑射,性慷慨,有节义。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遇之, 常共榻而坐,谓曰:“足下数年外必节度幽、凉,为国之良将,方以子孙相托,岂 得以僚属常礼相期耶!”守珪后累转左金吾员外将军,为建康军使。”[3]

张守珪尚且年轻时,多有战功,在西北,东北方面都能维持边疆局势,而”横水之败“也并非决定边疆局势的一战。高适可能因为其一败而罔顾张守珪之前的功绩,为人,来讽刺他吗?

2,高适不一定知晓”横水之败“。

”横水之败“与高适《燕歌行》同写于开元二十六年,我们并不知道两者的确切先后时间。这时让我们的目光转向高适写的诗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高适写本诗是为了应和从张守珪那回来的客,而此客是谁,基本可以确定是贾至。

只有贾至的诗 , 是歌颂张守珪的 , 在内容上与高适诗序吻合 ,并且在篇幅上与高适诗相仿佛 比高适诗 多两句 , 用的也是七言歌行 , 其中的一些诗句如 “ 无劳校尉重横行 ” 、 “ 萧条魏晋为横流 ”、“ 季秋胶折边草排 ”、“ 垦荒大漠为内地 ” 等都为高适的《燕歌行》所化用 , 贾至与高适为同时代人 , 他与高适 、杜 甫 、李 白 、岑参等互有唱和 , 故来客当为贾至。[4]

下面给出贾至《燕歌行》全文:

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北制胡。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
前临滹沱后易水,崇山沃野亘千里。昔时燕山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
倏忽兴王定蓟丘,汉家又以封王侯。萧条魏晋为横流,鲜卑窃据朝五州。
我唐区夏馀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彤弓黄钺授元帅,垦耕大漠为内地。
季秋胶折边草腓,治兵羽猎因出师。千营万队连旌旗,望之如火忽电驰。
匈奴慑窜穷发北,大荒万里无尘飞。君不见隋家昔为天下宰,穷兵黩武征辽海。
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六军将士皆死尽,战马空鞍归故营。
时移道革天下平,白环入贡沧海清。自有农夫已高枕,无劳校尉重横行。

贾至诗可谓对张守珪推崇至极,而这样一位人物,他可能将战败这种败坏名声的消息告诉高适吗?高适有可能大胆到,在一首应和诗中,对友人爱戴的人物进行一番讽刺吗?显然可能性不大。

3,诗中所描写的地点与“横水之败”有所矛盾。

按史书记载 , 这一战事发生在开元二十六年 , 地点在演水以北 ( 即今内蒙自治区的西拉木伦河 , 唐时两岸为奚 、契丹的聚居地 。) , 相 当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 巴林右旗一带 。而平卢军在今辽宁朝阳一带 , 他们出击奚的路线不应该是下榆关 、穿揭石 , 这与诗中所说的地点不符合 。[5]

4,高适后来诗篇中赞扬张守珪,并且为其遭贬之事惋惜。

以下为高适《宋中送族侄式颜》全文:

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
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去矣难重陈,飘然自兹始。
游梁且未遇,适越今何以。乡山西北愁,竹箭东南美。峥嵘缙云外,苍莽几千里。
旅雁悲啾啾,朝昏孰云已。登临多瘴疠,动息在风水。虽有贤主人,终为客行子。
我携一尊酒,满酌聊劝尔。劝尔惟一言,家声勿沦滓。

总此以上四点,我们基本可以认定,高适《燕歌行》并非讽刺张守珪“横水之败”一事。

三,其所写并非实写

高适没有通过《燕歌行》描写一场战争的全过程,而是跳跃式的。“诗人充分发挥了歌行体诗歌在篇幅结构上不受拘限的长处,完整地描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脉络清晰 ,形象鲜明”[6]这种观点比较广泛,但实际上《燕歌行》并非如此。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不是出现的地名多,那就代表诗篇在描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实际上由于《燕歌行》的应和传统,和边塞诗对于地名的反复使用,《燕歌行》所提及的地名大多为转化而来。

更能说明这些地名非为实指的是 “翰海”、 “狼山”, “翰海”与“狼山”本相隔千里, 高适却在 诗中对举使用, 原因是这两地名也是边塞乐府 诗中的常用地名, 如顾野王《陇头水》中有“瀚海 波难息, 交河冰未坚”, 杨素《出塞》中有“冠军临 瀚海”, 虞世基《出塞》中有“瀚海波澜静”, 王褒 《从军行》中有“勋封瀚海石”, 唐太宗《饮马长城窟行》中有“瀚海百重波”, 萧纲《度关山》中有 “狼居一封难再见, 阙氏永去无颜色”等。[7]

而也正是因为高适并没有局限于任何一场具体的战役,宽泛的意象使用才能够赋予其典型化的意义。本诗是从过去各家诗人的诗作和高适本人多年的边塞生活见闻中提炼升华而来的,故而其描写也是抽象化的。将地理位置上毫不相干的地名同时使用,才更能概括,凸显边疆景色和将士的军旅生活。

四,复杂多样的情感抒发

归功于本诗大量的虚写,其能够将极为复杂的情感杂糅,概括,综合在一起,而抒发单一的情感。其感慨反映了雄健悲壮的边塞战争和艰苦卓绝的戍边生活,着力歌颂了将士们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精神,也深刻揭露了军中将土的矛盾,提出良将治军、善摄边事的殷切希望。”[8]其讽刺了军中将士的苦乐不均,一些将帅的昏庸无能,对无能将帅麾下牺牲的兵士表达了同情怜悯,对征妇表达了理解。对朝廷的安边政策表达不满,对统治阶级表达愤懑,对边疆战事表达忧郁,又寄殷切希望于李将军的出现。

(关于本诗可以写的应该还有“李将军”的具体所指,但我认为这一点对于理解本诗没有太大影响,也就不写了。)

五,几句话

最后是一点小的牢骚:个人感觉语文课很多时候会混淆应试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后两项语文核心素养完全可以为应试而服务。不知到底是对自己太自信,还是真就懒得管这些,教授过我知识的语文老师都不爱将这两件事分开来。

讲课的时候,讲解大多数用学界的旧有观点,讲卷子的时候,到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写作又开始发散。到头来学生的文学素养没有,应试能力照旧,那你教的是个什么呢?当然,这里必须要叠甲,我还是很尊敬教授过我的语文老师的,他们虽然对于提高分数上作用不大,但为人品性上都是值得钦佩的。如果将两者分开来,讲课的时候就好好讲解,把那些个七八年前风格的PPT也给我换了,把《步步高》这种NT练习册撤了,卷子和练习的时间就好好讲解应试技巧,那我想,语文课也才对的上让那么多学生呆在教室里听你讲四十五分钟。(好吧,这才是我真正想讲的,我就是为了这点醋,包的这盘饺子。)

  1. ^李友芝,关于高适《燕 歌 行 》所刺辨

  2.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3. ^旧唐书·张守珪传

  4. ^陆凌霄 高适《燕 歌 行 》意蕴寻绎

  5. ^李友芝,关于高适《燕 歌 行 》所刺辨

  6. ^毕士奎 相同的诗歌主旨 各异的艺术特质 一 高适《燕歌行》与王昌龄《出塞》(其一)比较阅读

  7. ^王立增 论高适《 燕 歌 行 》为模仿 之 作

  8. ^丁仪 高适《燕歌行》主题浅议


高适《燕歌行》学习小记 随想00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