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著名画家马志刚--笔随心动.妙悟自然

2021-12-04 09:22 作者:臻藏天下艺术网  | 我要投稿



在中国艺术中,山水画向以抒写胸襟、情怀见长,因此自古便有“写我胸中丘壑”之说,这是因为山水画的水墨表现特性与点、线、面技法都关系着画家的性情、修养,故山水画又必然是画家心灵的写照与精神的折射.马志刚的山水画,体现的便是身在山中、心在山外的特点。


马志刚,又名从然,一九六四年生于山东泰安,先后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首届高研班李宝林工作室。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各级政府以及其他专业艺术机构主办的学术展览,并有多幅作品获奖,作品及个人传略被多种媒体刊登介绍并出版多部个人专集,二零零九年被媒体评为“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品牌国画家”,二零一五年被媒体评为“人民喜爱的艺术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青绿山水画院副院长,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理事,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马志刚说:在恩师李宝林身边学习几年下来,在先生的身上我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作画。“李宝林先生曾讲过,他一生有两大幸事,一是从事了一个他非常热爱的事业,另一个是他深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很有同感。我热爱绘画,我会把生命和全部情感投入到绘画中,我也相信一定会从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作画时画家的情思无一例外的融入笔墨之间、融入意象符号之间、融入虚实浓淡之间,因此,在画面中画家“自我”情思处处可见,又处处若隐若显;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志刚的作品漾溢着一股“人”的气息,而不是远离现实的地老天荒;漾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而不是“当下”时尚中的浮躁喧嚣;漾溢着一股自然的气息,而不是刻意的雕琢与矫饰……;这样必然使作品中蕴含着一种启示——在自然的规律中,人与自然相合,物我两忘,乃至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所谓“意在笔先”,无非是说,下笔之前先有立意、先有情思;据此,决定章法、构图、笔墨方式、形式意味,马志刚的作品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他的作品的从容自然与山林气息,以及身在山中、心在山外等都缘于他的主观营造。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我们都看到,画家源于宋画以来的严谨法渡和巨幛式山水的影响,以及近代大家黄宾虹山水画积墨、积点的启示;因此,马志刚的山水画体现为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艺术特点。



 在马志刚的笔下,作为山水的大自然是与人的心灵相通的,因而也是和谐同一的;画面中的一山一石、一树一木、一笔一墨,也必然是画家情感的流露,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与技法的表现,而是画家的生命深层对自然的共鸣和唤起的表现。


马志刚的山水画,在厚重处不失空灵,在密实处不失疏淡,在刚健处不失飘逸,而且以“心象”表现为主的山水符号,又体现为一种抽象的意味,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人领略到一种浑然的生命气息和无限苍茫的境界。

 马志刚多年来,潜心于山水画创作,呕心沥血地在山水主题中苦苦的求解与诠释着,力求在山水画的形式意味中言说自我的心声;严格的说,山水画创作在马志刚那里是一种“自我表现”,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心灵折射,因此,画如其人——平实、单纯、朴素、感人。


  

荷花与荷塘都是中国文人画家非常喜欢也乐于去表现的题材,大都是因为它有着“秀色空绝世”的鲜美,“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和“月晓风清欲堕时”的幽淡。除了擅长画山水,马志刚老师也擅长花鸟画,尤喜荷花。


纵观历代画家虽都画荷花或荷塘,但也多有不同的面目,这里除了荷花本身固有的四季之别之外,更多是因画家们的感受、个性、心理、处境和宣泄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如:八大山人荷塘的悲凉,齐白石荷塘的明丽,林风眠荷塘的孤寂,周思聪荷塘的凄淡,更有李老十荷塘的粗犷沉郁。

 


马志刚初画荷花还是受周思聪先生的影响,她笔下荷花里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参悟及她满纸的凄美和没有一丝烟火气的淡然深深地感动了我,后来又看到李老十先生的荷花更是让我震撼,“花残终有恨,嫣红酬病眸。生息参透否,无语对寒秋。”这种发自心底的悲秋情怀常人是无法体会的。

读他们笔下的荷花,渐渐的会从具体形象上脱离出来,更多感受到荷花或荷塘背后带给我们对美与丑的重新认知和判断,对人生的更深层的反思。对于马志刚来说,已经取得的成绩,将成为他迈向新高度的起点,并以此为契机,向艺术的纯粹性、精神性与本体性逼近,进入一个更为自由的王国,为我们奉献出令人感动的新作。












注:文章和图片有些来源于网络,不存在侵权行为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处理!


著名画家马志刚--笔随心动.妙悟自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