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写小说是种花—自我心得整理
写作的本质,与我而言是在剖析自我,写小说则是剖析自我之后,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出你剖析自我的结果,传达出你的灵魂。简单地讲,如果把写作比作是栽种一朵花,首先应该掌握内核,也就是种子。
所以在写一部小说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内核-种子,也就是常说的灵感和写作目的。这个内核-种子具体起来应该是:我想表达我的心声,表达我的观察,表达我的经历,表达我的想象,总之是你的所思所想。
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要写什么,写出来要干什么,写完给别人看,想让别人看到什么,这就是写作目的。更要有清晰的灵感,比如:我想表达什么,我想讲什么样的故事,我想让读者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我想让这部小说传达什么情绪和思想。
在《天鹅湖之夏》中,我想写我的家乡,我想写青春,我想写纯粹唯美的百合恋爱,我想创作出令人震撼的清纯与美好,我想让看完的读者感到治愈,变得愿意想象纯洁的爱,同时对北方小县城的美感兴趣或产生共鸣,我想展现大学生的面貌,写出我自己的迷茫和痛苦,写出我自己对爱情和温暖的渴望,希望读者看完后能理解我,能和我产生一样的情绪。
在种子准备好后,我们需要花盆以及土壤,这些是比较基础的前期准备工作。好花盆很简单,花盆就是标题,封面,等等这种为了吸引人的肤浅部分。
给种子找到合适的土壤却很难,这一步考验你的涉猎,你的积累。优秀且丰富的土壤需要从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中挖掘。土壤会成为种子的载体、生长环境,土壤是你在动笔前到盖棺定论的要素设定,也就是时间,人物,地点,背景,风格等等。
还是用《天鹅湖之夏》举例子,我的灵感来源于电影《桑格莉之夏》(这部电影讲了两个女孩的故事,讲述了她们的梦想和爱情,展现了梵蒂冈的优美风光),这部电影唯美,景美,人美,十分养眼,而且故事集中在两个女主身上,十分纯洁浪漫。当时还刚好碰到了芭蕾舞《天鹅湖》,融合电影名字,再加上一位老师的封面,我就有了花盆:天鹅湖之夏,一个衣着帅气的少女抱着一位穿芭蕾舞服的少女。
然后就是土壤,我自然了解我的家乡,它会有什么风俗,有什么景色,有什么天气;我是看过直播的,贝拉舞者,珈乐歌者,我脑海里有她们的性格,她们的语气和气质,她们的喜怒哀乐;我也是大学生,我自然了解大学生的暑假;我也有梦想,我也幻想过爱情,我也有过忧愁和欢乐,我有好多好多自己的心情和经历愿意给这个故事,我还查阅了南方的一些方言,天鹅的生物知识,芭蕾舞天鹅湖的背景知识,如此,土壤就有了。
在准备好种子和土壤后,你还需要浇灌和施肥,才能让种子发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浇灌和施肥,就是你培养种子生长的过程,你给它的水肥就是你的情节和描写。这个过程很漫长,很煎熬,需要你保持节奏和规律,越到后面,就越要要坚持住,不要急,不要摆烂。
如同浇水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量,小说也要规定合适的总体的篇幅字数,以及恰当的各部分的细致程度。如果你的种子在土壤里顺利生根发芽,那么你就会得到萌芽(大纲),借此你可以提前规划好它的生长。
在天鹅湖之夏里,我想这个故事要讲相遇,相识,相爱,相守,有些没必要的部分可以一部带过, 很多很重要的场景反而要细写,然后就是把粗纲变成细纲,怎么相遇,怎么相识,怎么相爱,怎么相守,情节的精彩和合理要反复打磨,反复推敲,同时注意叙事结构的完整,一定不要缺少环节,比如(需求-困难-行动-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随后是施肥(精写),施肥也是要有合适的量,过少的肥料,小说会生长的很贫瘠,过多的肥料,小说会养分失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修辞,伏笔,都是为了帮助你讲故事,它们像化肥,该用多少就用多少,注意好浓度,注意好哪里需要,哪里不需要,这样才能让你小说读起来好看,太少的就无聊,太多的就啰嗦,两种情况都会让好故事褪色。
在你的不懈努力下,植株最后终于变得繁茂,但是还没有结束,还需要除虫和修剪。你应该对你的种子有所期待,你的内心知道它应该成为什么样子。所以,检验一下成品,看看它是不是你想要种出来的东西。
除虫就是挑错,错别字,语句不顺,标点符号,剧情逻辑,角色语气,形容词,动词,它们准确与否,看到不好的就改。
修剪就是增删,看看字数,看看结构,看看节奏,哪里不满意,哪里不够好,不够多,不够详细,哪里太啰嗦,哪里太多余,哪里的伏笔没对应,缺少的要补充,多余的要删减。
最后,种出来的东西,就代表你目前的水平,也许有很多地方意外地自然而然的好,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写出来的,也许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也不知道怎么改,但别灰心。种下种子,并培育它,本身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无论它的开花结果与否,只能再接再厉,不能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