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速弹丸,为何大多数是次口径的?

前两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谈到,目前越来越流行的长杆穿甲弹的弹芯直径已经普遍不到2厘米,基本和二战中使用的大口径反装甲枪的口径差不多了。二战中可以用与大口径机枪子弹差不多的反装甲弹丸,击穿5厘米之内的简单钢装甲。那么为何不直接把现代的长杆穿甲弹,再装填到大口径的反器材枪中发射呢?很多人凭直觉也知道,大口径反器材枪可以把大口径的子弹加速到1000米每秒左右,比大多数步枪和机枪弹丸的初速都高一些,加上这种大型子弹内部往往有强化硬度的钢芯,因此具备较强的反装甲能力。而现代长杆穿甲弹的弹芯虽然差不多一样粗,但是长度却很长,相对重量也很大。一般二战反装甲枪的子弹才100克左右,最大也不会到200克。而现代的长杆穿甲弹的钨合金弹芯;

全重动辄4到5公斤,显然用枪支弹壳内部的发射药,是很难对其加速到比较高的速度的。那么为何用炮的发射药,就可以把这类弹芯加速到每秒1500米以上的飞行速度,而用大口径枪支的发射药就不行了呢?凭直觉都能领会,但是其原理却大多数人都说不清。这就在于:身管武器的发射药推力,首先和发射药本身的化学成分,尤其是爆速直接有关。也就是新式的无烟硝化棉发射药,肯定比老式的黑火药的发射推力更大,会把弹丸加速到的出膛初速更大。因为最好的黑火药的极限爆速不过500米每秒;而无烟硝化棉的自然爆速可以高达6200米每秒,比黑火药提高了整整一个数量级还多,这也是为何有了无烟硝化棉才有了现代化的身管枪炮。另外即使同样的无烟火药,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加工装配成型,比如把发射药,

提前加工成束状,定向燃烧获得的发射推力,往往比加工成简单颗粒状的发射药燃烧获得的推力更大。还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这就是火药气体的推动力与发射药燃烧口径的平方成正比。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何口径差不多的长杆穿甲弹无法用枪管发射但是可以用坦克炮发射或者反装甲炮来发射的根本原理。比如口径是12毫米的枪管和口径是120毫米的坦克炮管,两者用相同的发射药来发射弹丸,发射瞬间的火药推力会相差2个数量级,也就是差距100倍。那么对直径比较小的弹丸来说,想获得高速飞行的能力,最好是次口径弹药。也就是弹丸的有用部分比发射它的身管武器的内口径更小。这种弹丸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动能穿甲弹。当今可以飞行到1500米每秒以上的火药发射的高速弹丸,几乎全部用次口径模式。

历史上可以发射到120公里以上高空的巴巴多斯大炮的弹丸,也是次口径的。巴巴多斯大炮本身是用2根406毫米战列舰的主炮炮管焊接而成。用次口径弹丸,除了可以充分获得火药的完全推力外,在出膛后的空气中飞行,还可用更小的口径和更大的长径比来获得更小的空气阻力。达到飞得更高更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