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5国考「定义判断」难题解析

全文字数|9.5千
阅读时间|29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三短一长选最长」并不可取
2 .认真审题才能排除的精巧干扰项
3.诱人的「数据计算」陷阱
4.注意定义的关键词
5.「定义判断」中的「逻辑判断-条件推理」题
6 .将要素浓缩为可理解的概念
7.一定要仔细读题,确认每个要素
8.「定义判断」题不一定符合直觉
9.「定义判断」中的「逻辑判断-最强程度」题
10.「定义词」干扰性质的宏观描述
本文为2018~2015年年国考「定义判断」难题(正确率≤60的题目)解析。

一、「三短一长选最长」并不可取
【2018国考地市级卷82题/省级卷89题】定向调控指政府针对不同调控领域,制定清晰明确的调控政策,使调控更具针对性。相机调控指政府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决定当前应采取哪一种或几种政策措施,重在「预调、微调」。定向调控是「做什么」,相机调控是「怎么做」。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相机调控的是:
(A)甲国政府于年初提出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水平的「下限」、物价涨幅的「上限」等工作目标
(B)乙国政府提出「双引擎」策略:一是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市场主体「减负」;二是支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建设,拉动投资。由各地制定具体措施
(C)丙国政府根据一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不同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契税、房贷政策
(D)丁国政府实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产权明晰的经济政策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相机调控的是:
(A)甲国政府于年初提出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水平的「下限」、物价涨幅的「上限」等工作目标
(B)乙国政府提出「双引擎」策略:一是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市场主体「减负」;二是支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建设,拉动投资。由各地制定具体措施
(C)丙国政府根据一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不同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契税、房贷政策
(D)丁国政府实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产权明晰的经济政策
正确率47%,易错项B

浓缩「相机调控」的定义要素:
根据「市场情况」,措施「灵活」,重在「预调、微调、怎么做」
A「甲国政府于年初提出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水平的『下限』、物价涨幅的『上限』等工作目标」错误。
该描述没有「根据市场、措施灵活」要素,排除。
B「乙国政府提出『双引擎』策略:一是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市场主体『减负』;二是支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建设,拉动投资。由各地制定具体措施」为易错项。
B选项虽然字数长度远远超过其他3个选项,但是这么多字描述的措施中都没有「根据市场」这个要素,排除。
C「丙国政府根据一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不同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契税、房贷政策」同时符合「根据市场、灵活措施、怎么去做」3个要素,正确。
D「丁国政府实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产权明晰的经济政策」说的是「调控领域的大政策」,里面的「自由市场」是政策的表现而不是「根据市场制定的灵活措施」,排除。
本题易错项为B,该选项既「措施灵活」(小微、三农、公共产品服务等)又明确了「怎么去做」(让各地制定具体措施),但问题是缺少「相机调控」的关键「根据市场」,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样,是不成立的。
定义判断一定要包括全部的定义要素,不是3条中2条符合要求就是对的,更不能采取「三短一长选最长」这种口诀式的做法。
B选项非常高大上,但是「定义判断」题不是申论,高大上没有意义。

二、认真审题才能排除的精巧干扰项
【2018国考地市级卷83题/省级卷90题】法律的当然解释是指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该事项应当被解释为适用这一法律规定。其解释方法有举重以明轻和举轻以明重。前者是指对于某一应当被允许的行为,举一个情节比其严重而被允许的规定,以说明其应当被允许。后者是指对于某一应当被禁止的行为,举一个情节比其轻微而被禁止的规定,以说明其应当被禁止。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法律规定禁止在公园采摘树叶,依据举轻以明重,在公园攀折树枝的行为应当被禁止
(B)唐律规定主人打死夜无故入人家者无罪,依据举轻以明重,主人打伤夜无故入人家者无罪
(C)法律规定禁止携带小型动物,依据举重以明轻,携带大型动物的行为应当被禁止
(D)法律规定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依据举重以明轻,15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法律规定禁止在公园采摘树叶,依据举轻以明重,在公园攀折树枝的行为应当被禁止
(B)唐律规定主人打死夜无故入人家者无罪,依据举轻以明重,主人打伤夜无故入人家者无罪
(C)法律规定禁止携带小型动物,依据举重以明轻,携带大型动物的行为应当被禁止
(D)法律规定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依据举重以明轻,15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正确率60%,易错项D

本题4个选项均符合「法律未明确规定但应适用」的要求,浓缩「法律的当然解释」的其他定义要素:
「举重以明轻」:情节「严重被允许」→情节「轻微被允许」
「举轻以明重」:情节「轻微被禁止」→情节「严重被禁止」
本题对2种情况都进行了考察,逐个分析:
A「法律规定禁止在公园采摘树叶,依据举轻以明重,在公园攀折树枝的行为应当被禁止」符合「举轻以明重」的规定,「攀折」树枝比「采摘」树叶严重,应被禁止,正确。
B「唐律规定主人打死夜无故入人家者无罪,依据举轻以明重,主人打伤夜无故入人家者无罪」中,「打伤」比「打死」轻,而唐律规定是「无罪」,因此该选项对应情节为「举重以明轻」,错误。
C「法律规定禁止携带小型动物,依据举重以明轻,携带大型动物的行为应当被禁止」中「携带大型动物」比「携带小型动物」的情节严重,法律规定是「禁止」,因此该选项对应情节为「举轻以明重」,错误。
D「法律规定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依据举重以明轻,15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中15周岁本来就在「16周岁以下」的定义中,和「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都没有关系,排除。
本题很容易误选D,因为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就有15<16的非常直观、强烈的感受,但各位小伙伴们做题时一定要审题。
一定要明白原文中说的是「情节的轻重」,而D选项说的是「不满16周岁(而不是16周岁)」和15周岁的关系,因此不符合定义要求。
D是一个非常精巧的干扰项,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排除。

三、诱人的「数据计算」陷阱
【2016国考地市级卷86题/省级卷81题】著名科学家、科学史学家普赖斯提出:如果K代表参与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数,那么这个数字的平方根大致等于为这个领域做出一半贡献的排名在前的那部分人的人数。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普赖斯观点的是:
(A)某国出版协会统计了本国的期刊,发现与经济有关的期刊大约有150种,所有与经济有关的科研论文中,有一半发表在其中的13种期刊上
(B)某县有20万农业人口,统计发现,过去一年全县的粮食总产量中,大约一半粮食产量是由450位左右的种粮大户贡献的
(C)某组织统计过去一年全世界公开举办的音乐会的演奏曲目,发现所有演奏曲目是由大约250位作曲家完成的,其中大约一半的曲目来自于16位作曲家
(D)某销售奢侈品的网店过去一年的访问量为10万人次,但去年全部的销售额中,大约一半的销售额是由其中大约300位固定客户提供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普赖斯观点的是:
(A)某国出版协会统计了本国的期刊,发现与经济有关的期刊大约有150种,所有与经济有关的科研论文中,有一半发表在其中的13种期刊上
(B)某县有20万农业人口,统计发现,过去一年全县的粮食总产量中,大约一半粮食产量是由450位左右的种粮大户贡献的
(C)某组织统计过去一年全世界公开举办的音乐会的演奏曲目,发现所有演奏曲目是由大约250位作曲家完成的,其中大约一半的曲目来自于16位作曲家
(D)某销售奢侈品的网店过去一年的访问量为10万人次,但去年全部的销售额中,大约一半的销售额是由其中大约300位固定客户提供的
正确率58%,易错项B

本题是2017国考定义判断题型里难度较高的题目,有4个原因:
(1)本题考察的是一个较为专业的科学观点,而且此类知识是大部分考生不熟悉的。
(2)本题是一个难度相对较高的「选是」题,即「选出符合定义的」,此类题目一般难度比「选非(选出不符合定义的)」题要高。
(3)本题的定义和选项部分都较长,增加了考生的理解难度。又由于属于「选是」题,考生需要一一匹配要素,使得本题耗时也变长了。
(4)本题中带有数据,潜意识里会诱导考生去进行计算,从而无谓地消耗时间。
浓缩「普赖斯观点」的定义要素:
「普赖斯观点」公式:√K≈精英。
为方便计算进行转化,可用精英²≈K进行计算。
K→「专业领域的人数」
精英→「专业领域做出一半贡献的排名在前的人」
由于本题4个选项均有「做出一半贡献」的描述,因此该要素的核心为「专业领域」和「人」。
逐个分析:
A「150种经济期刊,13种(发布论文较多的)经济期刊」错误。A和「人数」毫无关系,不符合定义。
B「20万农业人口,450个种粮人口精英(大户)」错误。
B中「农业人口」≠「种粮人口」,原因为农业人口除了种粮外,还有种植经济作物的,做畜牧养殖业的……种粮人口只是农业人口的一部分,不符合定义。
C「250个(世界公开音乐会演奏曲目的)作曲家,16个(其中的)作曲精英」,符合定义要素。
代入精英²≈K,可得计算结果为16²=256≈250,正确。
D「10万(奢侈品网站)访问者,300个网购精英」明显错误。
「访问者」不一定会去买产品,所以不符合定义。如果把「访问者」改为「消费者」,本选项就是正确的。
本题的易错项B巧妙的将「农业人口」和「种粮人口」相提并论,考生如果没有意识到二者的不同,就容易跌入出题者精心设置的陷阱。
仔细对4个选项的数据进行计算,还可以发现:
13²=169≈150
450²=202500≈20万
16²=256≈250
300²=90000≈10万
也就是说,无论选项的描述是否符合定义,本题给出的数据都符合「普赖斯观点」的公式。
「定义判断」的核心在于对定义进行判断。本题虽然咋一看涉及平分(根)计算,但在计算前一定要先判断定义是否相符。
再次强调下,本题错误率较高的第4个原因:
(4)本题似乎涉及平方根的计算,有意识的将考生的注意力引到计算方面。事实上,在判断选项的文字符合定义之前,根本不需要对任何数据花时间进行计算。
任何「定义判断」题都要优先判断选项和定义要素是否相符,切记!

四、注意定义的关键词
【2018国考地市级卷88题/省级卷94题】参照依赖是指个体基于某个参照点对得失价值进行判断,参照点之上,个体感受是收益,反之感受为损失。损失和收益的感知取决于参照点的选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参照依赖的是:
(A)张女士因为生育和哺乳不得不暂停工作半年,失去了很多客户,心里很苦恼,但看到自己健康活泼的儿子,又变得高兴起来
(B)小张原本对收入很满意,他听说跟自己同时进公司、现在同是项目经理的小李收入比自己高10%后,对收入没有那么满意了
(C)研究者设计了一项实验:告知被试者他们邻居的月水电支出比他们低,结果发现被试者下个月的家庭能耗显着降低了
(D)姐姐期中考试得了99分,期末考试得了95分,妈妈批评了她;弟弟期中考试得了75分,期末考试得了85分,妈妈奖励了他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参照依赖的是:
(A)张女士因为生育和哺乳不得不暂停工作半年,失去了很多客户,心里很苦恼,但看到自己健康活泼的儿子,又变得高兴起来
(B)小张原本对收入很满意,他听说跟自己同时进公司、现在同是项目经理的小李收入比自己高10%后,对收入没有那么满意了
(C)研究者设计了一项实验:告知被试者他们邻居的月水电支出比他们低,结果发现被试者下个月的家庭能耗显着降低了
(D)姐姐期中考试得了99分,期末考试得了95分,妈妈批评了她;弟弟期中考试得了75分,期末考试得了85分,妈妈奖励了他
正确率41%,易错项A

本题难度很高,因为不符合定义的C项隐蔽性较强,而A项的「参照点」较难分辨。
浓缩「参照依赖」的定义要素:
个体选一个「评价参照点」,然后根据同「参照点」的「对比感受」,来决定某件事物是收益还是损失。
A「张女士因为生育和哺乳不得不暂停工作半年,失去了很多客户,心里很苦恼,但看到自己健康活泼的儿子,又变得高兴起来」符合定义。张女士基于参照点「自己儿子的状态」来评价「暂停工作半年造成的损失」,满足定义的所有要素。
B「小张原本对收入很满意,他听说跟自己同时进公司、现在同是项目经理的小李收入比自己高10%后,对收入没有那么满意了」符合定义。小张基于参照点「同时进同职位的小李的收入」评价「自己原本满意的收入」,满足定义的所有要素。
C「研究者设计了一项实验:告知被试者他们邻居的月水电支出比他们低,结果发现被试者下个月的家庭能耗显著降低了」不符合定义。C中,「被试者」基于「被告知的邻居的水电支出」的信息,做出了「降低自己水电支出(减少家庭能耗)」的行为,看似符合定义,但实则不然。
可以看出,该实验强调的是「被试者」对外界输入信息的反应,有可能是「被试者」感觉自己的水电支出不应该这么高,应当降低,但有2点需要注意:
(1)原文并未明确提到「被试者因为邻居对比,感觉自己的水电支出很高」,不能排除别可能的因素(例如从众心理、趋同反应等,不需要详究)。
(2)定义的原话是「个体基于某个参照点对得失价值进行判断,参照点之上,个体感受是收益,反之感受为损失」,也就是说,存在着个体的感受。
D「姐姐期中考试得了99分,期末考试得了95分,妈妈批评了她;弟弟期中考试得了75分,期末考试得了85分,妈妈奖励了他」符合定义。
妈妈没有直接对比二人此次的分数,而是基于参照点「姐弟二人的期中考试成绩」评价「姐弟二人的期末考试成绩」,符合定义。
本题ABD三个选项明确提到了情绪感受的变化,分别为苦恼→高兴,满意→不满意;批评→奖励,只有C只字未提「个人感受」,不符合定义,正确。
部分考生误选了A,其原因是是把张女士的感情变化单纯理解成了健康活泼的儿子对心情的影响,没有注意到这就是「评价的参照点」。
本题C不符合定义之处较为隐蔽,需要根据关键词来认真琢磨。

五、「定义判断」中的「逻辑判断-条件推理」题
【2016国考地市级98卷/省级卷93题】叶龄指数指的是禾谷类作物主茎已出叶数与最终总叶数的比值,是衡量作物生长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关于叶龄指数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稻谷的叶龄指数与其生长进程成正比
(B)荞麦的叶龄指数越大则其产量也越高
(C)小麦的叶龄指数最大值为100%
(D)玉米的平均叶龄指数大于高粱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关于叶龄指数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稻谷的叶龄指数与其生长进程成正比
(B)荞麦的叶龄指数越大则其产量也越高
(C)小麦的叶龄指数最大值为100%
(D)玉米的平均叶龄指数大于高粱
正确率54%,易错项A

本题虽属于「定义判断」,但题干结构完全就是「逻辑判断-条件推理」的题型,「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关于叶龄指数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完全可以视作「一定能够推出的是」。
其实「逻辑判断-条件推理」的解题思路「元素链条」法和「定义判断」的解题思路「浓缩要素」法基本类似,因此遇到这种特别的题型时也不用刻意去代入方法,自然解出即可。
由于题干和4个选项很明显都是「禾谷类作物」,因此该要素不是考点,无需考虑。浓缩其他要素:
「叶龄指数」=「已出叶数/总叶数」,是生长进程重要指标。
在讲解「逻辑判断」题时,提到了一个重要原则「苹果理论」,即将复杂的、不易理解的概念进行化简。对于「叶龄指数」的定义也能够化简。
可将「总叶数」视为固定值100片,那么「已出叶数」是多少片,生长进程就可以看做百分之多少。
A「稻谷的叶龄指数与其生长进程成正比」是本题易错项。
A如果改为「稻谷的叶龄指数与其生长进程有正相关关系」就是正确的。原文只提到了「叶龄指数是生长进程重要指标」,但是否成正比并没有提到。
根据化简的概念,将「总叶数」视为固定值100片,那么从「1片」长到「2片」、从「2片」长到「3片」……直到从「99片」长到「100片」的时间必须完全相同,才有「正比」的关系。
题干并没有补充该点,因此A错误。
B「荞麦的叶龄指数越大则其产量也越高」一眼排除。原文根本没有提到「叶龄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C「小麦的叶龄指数最大值为100%」正确。根据化简的概念,将「总叶数」视为固定值100片,那么小麦的「已出叶数」最大值也就是100,符合C的描述,正确。
D「玉米的平均叶龄指数大于高粱」一眼排除,原文根本未对二者进行比较。
一定要理解透彻「正比」这个词,才能明白为什么不能选A。
本题C如果改写为「叶龄指数不会超过100%」就很容易理解了。

六、「定义判断」题不一定符合直觉
【2016国考地市级卷86题/省级卷81题】土壤是岩石在风化作用下破碎,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风化壳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历很长时间形成的地表物质。与土壤自然形成过程无关的外来物质被称为土壤侵入体。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土壤侵入体的是:
(A)戈壁滩中大量的沙砾
(B)河床上存在的大量鹅卵石
(C)考古发掘中挖出的砖瓦
(D)岩缝中生长的野草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土壤侵入体的是:
(A)戈壁滩中大量的沙砾
(B)河床上存在的大量鹅卵石
(C)考古发掘中挖出的砖瓦
(D)岩缝中生长的野草
正确率60%,易错项D

浓缩定义要素:
「土壤生成过程」→「岩石+风化」后,「气候+生物」作用形成
「土壤侵入体」→和上述过程无关
A「壁滩中大量的沙砾」显然错误,这些沙砾完全符合「岩石+风化」后,「气候+生物」作用形成「土壤」的过程,直接排除。
B「河床上存在的大量鹅卵石」同样显然错误,「鹅卵石」是「岩石」和「河流」长期作用而成的,和该过程密切相关,排除。
C「考古发掘中挖出的砖瓦」中,「砖瓦」是人类烧制的建筑材料,自然界永远不可能形成。
该物质和「土壤生成过程」中的「岩石、风化、气候、生物」4个要素均无关,符合「土壤侵入体」的定义。
D「岩缝中生长的野草」是本题的易错项。凭直觉来说,「野草」似乎不属于「土壤」,和「侵入」有一定关系,但本题定义并非如此。
根据「浓缩要素」的情况可知,「土壤生成过程」包括和「气候+生物」的作用,因此「野草」的生长其实是符合这一相互作用过程的,排除D。
「定义判断」题并不一定符合日常生活中的直觉,因此一定要根据题目本身的要求来做。「考古挖出的砖瓦」的确长时间和土壤混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七、将要素浓缩为可理解的概念
【2016国考地市级卷89题/省级卷94题】图灵测试是指测试者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被测试者有超过30%的答复不能使测试者确定出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哪项中的测试一定通过了图灵测试?
(A)对机器甲40%的答复所有人都确认其为机器
(B)对机器乙60%的答复测试者能确认其为机器或人
(C)对机器丙30%的答复有90%的某小区居民确认其为机器
(D)对机器丁30%的答复有10%的某校大学生不能确认其为机器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哪项中的测试一定通过了图灵测试?
(A)对机器甲40%的答复所有人都确认其为机器
(B)对机器乙60%的答复测试者能确认其为机器或人
(C)对机器丙30%的答复有90%的某小区居民确认其为机器
(D)对机器丁30%的答复有10%的某校大学生不能确认其为机器
正确率55%,易错项D

通过观察选项,可立即确认考察点只涉及「答复」和「人群」的识别比例,与「隔开」、「装置」、「随意提问」等要素点无关。
浓缩和「比例」有关的要素:
「通过图灵测试」→「≥30%答复不能确定人或机器」
A「对机器甲40%的答复所有人都确认其为机器」→「60%的答复有两种情况,分别为:①确定其为人;②不确定其为人或机器」
尽管A的①和实际感受不太相符,但对于「定义判断」题,只需考虑其是否符合题干定义即可。由于无法确定①②的比例,即不确定②的比例是否超过30%,因此A不一定通过测试,排除。
B「对机器乙60%的答复测试者能确认其为机器或人」→「40%的答复不确定其为人或机器」
符合「≥30%答复不能确定人或机器」的定义,正确。
C「对机器丙30%的答复有90%的某小区居民确认其为机器」→「30%的答复,10%的人确定其为人或不确定其为人/机器,另外70%的答复情况未知」
同样无法断定其是否通过「图灵测试」,原因同A,排除。
D「对机器丁30%的答复有10%的某校大学生不能确认其为机器」→「30%的答复,90%的人能确定其为机器,另外70%的答复未知」。
同样无法断定其是否通过「图灵测试」,原因同AC,排除。
本题难度非常高,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机器30%的答复有10%的群体……」这种描述比较绕口,且「图灵测试」的定义不太符合平常的认知。一定要浓缩要素,然后紧盯「≥30%答复不能确定人或机器」的定义,将要素转化为容易理解的概念才能保证做对,因为「定义判断」题不一定符合常识或直觉。

八、一定要仔细读题,确认每个要素
【2015国考地市级卷86题/省级卷91题】隐域性是指自然地理现象在受到局部的地形、水文、土壤、气流、洋流、季风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地球表面不按或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分布的特性,它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鲜明,使自然环境变得更具复杂性与多样性。
以下属于隐域性分布的是:
(A)关汉卿《窦娥冤》中描写的「六月飞雪」
(B)余秋雨所描写的丝绸之路上的「月牙泉」
(C)岑参在诗中所描述的「北风卷地白草折」
(D)电影《木乃伊归来》中所出现的大沙漠

以下属于隐域性分布的是:
(A)关汉卿《窦娥冤》中描写的「六月飞雪」
(B)余秋雨所描写的丝绸之路上的「月牙泉」
(C)岑参在诗中所描述的「北风卷地白草折」
(D)电影《木乃伊归来》中所出现的大沙漠
正确率58%,易错项A

浓缩定义词「隐域性」的要素:
「隐域性」→「自然地理现象」被局部各种因素影响,在「地球表面」「不按规律」形成。
很明显根据「自然地理现象」和「地球表面」可立即排除AC,根据「不按规律」立即排除CD,只有B符合要求。
本题几乎没有难度,考察的就是考生能否认真读题。
A「六月飞雪」是一种天气突变状况,确实「不按规律」形成(结合我国实际,可理解为突发西伯利亚寒流南下所造成),但不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现象」。
B中「月牙泉」形成于沙漠,符合「自然地理现象」、「地球表面」、「不按规律」3个要素,正确。
关于月牙泉的形成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地质结构松散单一」、「地形较为低洼」、「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三个方面,有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查阅资料学习。
CD较易排除,「北风卷地白草折」是我国西北冬季正常的气候现象,D中「木乃伊」和古埃及有关,该地区为撒哈拉大沙漠,是正常的自然地理现象。
本题基本没有考生会选择CD,但有超过四成的考生误选了A,这就是不仔细读题导致的错误。
一定要注意定义的每个要素,不符合其中任意一个要素即不符合定义。

九、「定义判断」中的「逻辑判断-最强程度」题
【2015国考地市级卷82题/省级卷93题】垂直搜索引擎是针对某一个行业的专业搜索引擎,是对网页资源中的某类专门的信息进行一次整合,定向分字段抽取出需要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再以某种形式返回给用户。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应用与垂直搜索引擎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在某个购物网站上在线购买鞋子
(B)登陆央视网站查询某个城市天气
(C)用百度音乐搜索自己爱听的歌曲
(D)在图书馆网站上查询该馆的藏书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应用与垂直搜索引擎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在某个购物网站上在线购买鞋子
(B)登陆央视网站查询某个城市天气
(C)用百度音乐搜索自己爱听的歌曲
(D)在图书馆网站上查询该馆的藏书
正确率54%,易错项D

本题的问法很像「逻辑判断-最强程度」题,不过不必去纠结这点,直接按照「要素浓缩」法去做即可。
浓缩定义词「垂直搜索引擎」的要素:
「针对某一行业」+「专门信息整合」+「定向分字段抽取数据」
A「在某个购物网站上在线购买鞋子」显然错误。「购物网站」并非只卖鞋子,没有「专门整合卖鞋信息」、「定向抽取数据」等要素,排除。
B「登陆央视网站查询某个城市天气」同样错误,理由同A,即「央视网站」没有「专门整合天气信息」、「定向抽取数据」等要素,排除。
C「用百度音乐搜索自己爱听的歌曲」正确。「百度音乐」就是专门针对音乐进行整合,「搜索歌曲」就是输入歌曲的数据(比如歌名、歌词等),然后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反馈,正确。
D「在图书馆网站上查询该馆的藏书」是本题的易错项。
D选项看似符合「专门信息整合」、「定向分字段抽取数据」等要素,但关键是本题定义词还有一个要素,即「针对某一行业」。
很显然,D选项只涉及该图书馆的书籍,并不针对「整个图书行业」,因此D选项不符合定义要求。
本题D选项较为隐蔽,主要原因是考生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专门信息整合」和「定向分字段抽取数据」两个要素方面,忽略了最基本的「针对某一行业」这个描述。
如果从「最强程度」的角度分析,除了C之外,相对来说A选项比B、D更接近定义词。
央视引用的天气数据是气象局的,单个图书馆也不可能查到所有图书的数据,但购物网站完全可以专门针对「鞋」这个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分支的搜索板块。
从本题可以看出,「定义判断」不一定会针对难理解的要素进行考察。

十、「定义词」干扰性质的宏观描述
【2018国考地市级卷95题/省级卷89题】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内部。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内部信息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包含时间知觉信息的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包含时间知觉信息的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正确率53%,易错项D

本题为考察定义词「时间知觉」的「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这个较为难懂的宏观定义,因此浓缩后半部分的2方面要素即可:
外部信息→「计时工具」+「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内部信息→「机体内部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心理活动」
本题定义极其复杂,难度较高,好在这是一道「选非」题,因此只需找到「不包括计时工具、外界周期性变化、内部有节奏的生理心理变化」的选项即可。
显然,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状态,不包括上述的任何一种要素,不符合定义,正确。
B「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中「五更鸡」很明显是公鸡的固有生物钟,符合「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定义。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月有阴晴圆缺」是非常明显的「宇宙天体的周期性变化」,符合定义。
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易错项。的确,「山鸟受惊,时不时在春涧中鸣叫」有突发性,确实不是规律性、周期性的事物,不属于「时间知觉」。
D和定义有关的点为导致「山鸟受惊,时不时在春涧中鸣叫」的「月出」。「月出」虽然不像「日出」那么规律,但也是「周期性、有规律的宇宙天体变化」,符合定义。
A选项出自一首诗: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本诗借助江上忽晴忽雨的天气来反映热恋青年男女的内心,「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双关」手法非常巧妙。「东边日出西边雨」不是规律性的事物,不像月出一样在某时某地一定会发生,因此不属于「时间知觉」。
本题宏观定义比较复杂难懂,属于常见的干扰考生思路的出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