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道德经》新断句
序
道可道非,名可名非。道非道,名非名,非道非名,非无非有。道可名,名可道。无亦道,名亦有。无非无,有非有。非道者道也,无名者名也。有则无也,无则名之,道无有之名,道之无名。无名有道,名之道。无名之有,名可名非也。道之名,非道之道,道可道非也。
世传青牛出关作五千言者,托言也。料其意欲深化老子之道、欲彰老子之义,淡化老子从政为政之实。《老子》一书实为老子职馆藏时尽职之书、论道之言、治世之谏,明为国之本、为民之德、纵横之端、生死之发、阴阳之化、自然之源、修身自名、天人之合。全书以易言治,论治国养民之要。通篇言论治国、治世、养民之“礼”有别春秋一众诸子!故言老子治世,人也;孔丘言治,奴也。
周易时代,筮为政用。自先民时尧舜诸圣贤以神明号令民众。筮为占卜,亦君王与神明交互之门。《连山》、《归藏》、《周易》等名为筮,实为用治。老子位国书馆藏,无可置疑其深精古学经典经典。故老子言道,说道、释道、明道也。治国之道,安民之道,平等之道、图强之道,立身之道,广学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老子之道,自然也、规律也、准则也、乾坤也、合常也、常名也、无名也、不违也,无有也;老子之无者,混沌也、初始也、变化也、相对也、形神也、思维也;老子之名者,形名也、命名也、定义也、释义也、规范也、说道也、出入也、为之也;老子之德者,和也,合也,信也,恒也,性也,立也,言也,常形也,善者也,人格也,交往者也。
故《老子》言道,道也。道德经全文着力于喻、比、兴,彰老子之意在天地,老子之言在自然,老子之道在无为,老子之德在名无。
老子形象地通过对天地、正奇、德失、生死、兴亡、左右、高下、广狭、远近、胜负、刚柔、众寡等等,当时人们能够认识的事理进行生动的描述、类比,系统地阐述世界的相对性。老子注重事物的相对性与变化性,同时也深刻了解相对于变化的转换性。老子巧妙地把自己的思想融入道、德之说,借‘道’言世、借‘德’说理。其哲学思想与《周易》一脉相承,意图开化统治者、有志者、明达者、圣贤者,使其知‘道’明‘德’。德天下之道,善天下而治。顺民心,彰民意,绝圣贤,罢兵戈,简法政、轻徭赋,天下民众宜蓄养而非制,民安而天下平。涅槃苦老子之意后世多曲解,今借王弼《道德经》新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