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到底到哪里去了?(大结局)

上一篇说到,传国玉玺基本脉络清晰地传承了1200年左右,如果从和氏璧开始算则有1700年的历史。虽然中间出现过几次短暂失踪,但是都很快被找回,基本可以证明就是原物。而且仅有的一次物理性破坏,还被很快用黄金修补了。但是在大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后晋末年,随着李从珂一家人的自F,最终消失在烈焰之中。那么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首先需要明确一下:一般房屋全部燃烧的大火,可以彻底烧毁传国玉玺吗?首先要知道,如果把房屋全部点燃,特别是古代常见的木结构宫殿,让房屋结构和里面的东西全部燃烧,内部温度可以确保达到1000到1500摄氏度的高温。会把除地基砖瓦之外的内部所有物件化为灰烬。里面的有机可燃物不用说了,即使铜质物件也会烧成铜水流淌;而如果燃烧的特别充分,铁质物品也会烧化,再冷却成铸铁球。

而单单说传国玉玺本身,其主体,充分分析就是和田羊脂玉。另外还有少部分黄金用来补缺。羊脂玉理化上是99%以上的透闪石构成。透闪石有一定的耐火能力。可以抵抗750度的高温大约2小时基本不变质,但是到1000摄氏度以上就不行了。3个小时以上持续1000度的高温,会把透闪石最终也煅烧成石灰类物质,也就是彻底丧失玉的性质而成为生石灰块。上面的少量黄金,到1064摄氏度也开始直接融化成金水流淌。因此如果大型宫殿燃烧一天一夜甚至更长时间的大火,传国玉玺不论玉材还是黄金都是顶不住,要彻底毁灭。各种现代珠宝中,最耐火的其实是蓝宝石和红宝石和铂金,可以硬扛1800摄氏度的高温,一般的火灾奈何不得;而钻石因为是纯碳,750摄氏度以上就直接燃烧成二氧化碳了。这也是家庭保存珠宝也要注意防火的基本常识。可见一场宫廷大火,是确实可以把传国玉玺烧毁的。

事情到了北宋宋哲宗时,有农夫段义于耕田时发现一个玉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当时就有人说这个是仿造的赝品。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又增刻印玺十方,与所谓找回来的传国玉玺并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掳走,所有玉玺都被金国抢掠而荡然无存。这等于玉玺不论真假,都再一次消失了。到了元代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当时的宰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再将蒙元收缴的东西各国,历朝历代的印玺统统磨平,即使后晋大火以后第二次露面的传国玉玺是真的,也躲不过这次有计划的毁灭。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四月十二日,明军探知北元末帝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

脱古思帖木儿毫无准备,自带数十骑匆忙逃走,蓝玉俘获北元包括后妃、太子、公主在内的军士男女7.7万余人,俘获马4.7万匹、驼4800余头、牛羊10.24万余头、车3000余辆,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北元行政根基被连根拔掉;明军胜利班师。经过捕鱼儿海大捷,实质上已经消灭了北元朝廷;元朝的玉玺、印章被明军缴获,更象征着大明朝廷克承大统。但是北元的国玺并非传国玉玺。唐代初期由于直接统治了和田玉的原产地, 因此输入内地的羊脂玉数量开始大增,到宋元明清时代,用羊脂玉和其他和田玉做印章玉玺已经成为风气,伪造传国玉玺也成了一种发财捷径,但任何赝品都无法和原物比肩。传国玉玺可以说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消失,最晚消失时间则不会晚于元朝初年。传国玉玺和九鼎,可以说是上万年中华文明史上消失的最珍贵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