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还是心中的自己
荣格曾经说过,每个人至少都有两段人生,一段是别人催眠自己,告诉自己什么是正确的人生;另一端是自己催眠自己,探寻什么是正确的人生。
打造个人品牌也有两段人生,一段人生是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另一段人生是活成心中更好的自己。
抖音上有几个“大胃王”博主,一顿饭的量相当于我一周的饭量,看着他们吃饭的样子,仿佛他们吃的不是美食,是空气,会呼出来的。
男“大胃王”也就算了,还有几位女“大胃王”,吃得多不说,关键是身材还可以。
按理说,减肥就两条路:管住嘴,迈开腿。
没看到这几位女“大胃王”干两件事情啊,怎么身材还这么正常?
“事出反常必有妖”,原来世界上还有“催吐”和“剪辑”这两种做法。
“催吐”就是吃完了以后,用人为的方法把吃的事物吐出来;“剪辑”是只拍摄把食物放进嘴巴的镜头,镜头一离开,马上把食物吐出来,不会吞咽到肚子里。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观众喜欢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一次能吃这么多东西,满足了观众的好感,更多的观众观看这些视频,自己就会成为大V,有了大流量,后面的变现路径就非常容易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观众告诉他们,希望看他们大吃的样子,这样才是观众喜欢的样子,所以他们就去做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本来是借钱度日,非要拍个五星级酒店下午茶的视频,结果发现10个不同的博主,下午茶的点心式样都一样。
本来是每天忙的只想睡觉,根本没有时间陪孩子,短视频展现的却是育儿专家,教育家长要给孩子陪伴。
本来自己的短视频从来没有爆过,却通过PS,在朋友圈展现自己的短视频“又”爆了。
本来不喜欢健身,天天到健身房,花1个小时拍视频,5分钟健身。
看到这些例子,我忍不住想问一句:“大哥,天天这样装,你累不累啊”?
做不喜欢的事情,有的时候真的可以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取悦了别人,却苦了自己。
好几个真正“吃”的大胃王现在都在骨灰盒里了,值得吗?
别人催眠你:你要成为这个样子,要接受这种状态。
你也相信了,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这种人生是有代价的。
一年前进入知识付费赛道的时候,决定和孔蓓打CP组合。
有一次在直播间里,有人问我们两个人会不会吵架,我们的回答是:“基本不吵架”。
和“大胃王”不一样,我和太太是真的不吵架,因为她对我没有要求,真的是没有任何要求,在她的概念中,没有“你应该”,只有“我允许”。
这就是我们真实的婚姻状态。
不吵架不代表没有矛盾,一个山东“大男人”和一个“上海小女人”,怎么能没有矛盾?
但是矛盾的解决方法并非只有“吵架”,还有“接纳”。
作为家里唯一有驾照的人,孔蓓出门,我开车送她,是“惊喜”,不送她,是“正常”。
有这种心态,还吵什么架呢?
我们也会把我们的这种生活状态传播出去,很多人也因为羡慕我们的婚姻状态,而靠近我们,不相信我们的人,又与我何干?
服务学员的时候,我们也坚持“只教给大家自己做过的”。
孔蓓从今年春节开始进军直播,从视频号最初的一千多关注者,直播间只有100人,到现在的将近3W关注者,最高场观4.7W,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我们也把我们在视频号直播摸索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编写了《直播间的10大锦囊:孔蓓200+场直播经验汇总,拿去照做就能有结果》,这些都是我们踩过的坑。
(这本书我们只送不卖,需要的请预约我们的直播,我们每周三次直播,会不定期抽奖的)
不能说我们完全精通了视频号直播的逻辑,至少我们做过了,教别人的时候说话有底气。
我们还真的给学员展现了自己一段时间视频号直播的数据,公众号一个月涨粉的实际情况。
这就是:我想,我知,我行,我教
真实的状态下,你会活的很开心,至少不会天天想我用什么样的状态来面对粉丝,不用揣摩他们想要的“我”是什么样子。
你是为自己活着的,每天都很真实,这就是“自我催眠”的力量,因为你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过好每一天。
余华在《活着》中曾经写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自我催眠,就是为了活着;被别人催眠,就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情活着。
打造个人品牌,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就是穿上一件外衣,好像契诃夫写的《装套子中的人》的别里科夫一样,每天都很累,天天担心自己的伪装被拆穿。
打造个人品牌,活成心中更好的自己,就是真实,才能坚持长期主义,才能活得轻松。
打造个人品牌的过程中,你的人生是哪一段呢?